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基实 《春秋》2011,(5):26-31
我叙述先叔丁惟汾的生平是力不从心的,因为在我的一生中,与先叔丁惟汾直接在一起的时间,是寥寥可数的。辛亥革命时代,我还是不足十岁的孩子;国共合作时代,他忽南忽北,奔走于广州、上海、北京之间,两人虽能晤面,也是来去匆匆;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叛变革命以后,我与先叔分属两个不同的政治营垒。  相似文献   

2.
孟祥才 《春秋》2013,(1):14-19
我开始知道戚本禹的大名是1963年在大学历史系读书的时候,那时他在《历史研究》杂志发表了《评李秀成自述》,轰动了史学界。他的文章气势磅礴、先声夺人,文字华美、酣畅淋漓,使历史系的青年学子佩服得五体投地。此后,凡见到他的文章,我一定仔细认真研读。  相似文献   

3.
阿庚 《乡音》2014,(4):35-36
2010年。在庆祝河北省政协成立60周年之际。本刊曾编辑了《履痕·人物卷》和《履痕·纪事卷》两本纪念图书,其中,《履痕·人物卷》共收录了自省政协1950年11月成立以来最具代表性的60人,他们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改革开放时期,都作出了卓越贡献。本刊曾转发过有关王光英、林铁、阎达开、刘子厚、胡开明、王葆真、周思诚、孟庆山等人的文章,受到读者欢迎。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从2012年第6期起。特辟“河北政协人物谱”版块。陆续刊登“人物卷”中收录的有关河北政协人物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高夙胜 《春秋》2012,(6):20-23
钱君匋(1907—1998)是中国20世纪一位非常罕见的集书籍封面装帧家、篆刻家、书面家、文物收藏家及散文、诗词家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他一生为社会留下了1800多幅图书封面设计、20000余方印章、上百万字的散文作品和数百首诗词,并将其一生所收藏的5000余件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相似文献   

5.
张钫 《协商论坛》2011,(6):52-53
革命酝酿时期河南同盟会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成立于日本东京。初成立时推曾昭文为支部长(曾昭文字可楼,光山县人,后任南京留守府军需长,不久,病逝于天津)。当时在日加入者有杜潜、朱奋吾、车钺、刘积学、潘印佛、杨曾蔚、刘醒吾、陈伯昂等。创办《河南》杂志,以张钟端为总经理,刘积学为总编辑,并特请周树人(鲁迅)撰稿,共出版10期,宣传革命,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6.
我的家乡在江汉平原上洪湖之畔的“沔阳州”,现在易名叫仙桃市,它曾是多么美丽的地方!电影《洪湖赤卫队》里的洪湖,上世纪50年代初还是属于我们沔阳的。  相似文献   

7.
高勇 《现代领导》2014,(5):43-45
1959年3月起.我便被调到胡耀邦身边工作。多年来.我们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同经“文革”,同关“牛棚”,同下干校,一起流放。这令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他的做事为人.并因此受到很大教育,进而影响了我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孟祥才 《春秋》2010,(2):17-18
1967年4月间,以戚本禹批判刘少奇的文章《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清宫秘史)》为标志,掀起了“文革”中的所谓大批判高潮。此后,全国的大报和各地造反派办的多如牛毛的小报。发表了连篇累牍的批判刘少奇的文章。我当时作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历史所“文革”小组成员,自然也积极投入这场批判运动中。  相似文献   

9.
江青、康生、陈伯达急忙为自己开脱 实际上,应该说“揪军内一小撮”在“文革”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五一六通知》中就有了:……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清洗这些人……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10.
关锋是“文革”初期的风云人物,从1966年5月28日成立中央文革小组,他就是小组成员,1967年1月又兼任全军文革小组副组长。然而,1967年8月30日,他就以所谓“乱军”即“揪军内一小撮”的罪名,和王力一起被打倒了。  相似文献   

11.
孟祥才 《春秋》2010,(5):23-24
1964-1976年.我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学习和工作了12年,后调来山东大学工作至今。其间亲眼目睹和耳闻学术名人的趣事,这里摘出几个片断,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突闻家宾老于11月3日西去,心如哀丝,悒悒终日而不能已。  相似文献   

13.
王楚英 《黄埔》2006,(2):28-31
1942年2月,中国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球战略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因应盟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对日作战的战略需要,依照《联合国家宣言》的主旨,受英美两国的敦请,毅然派出劲旅入缅援英抗日,保卫盟军亚洲战场的北翼战略据点——缅甸的安全。中国远征军第一路的10万勇士,在杜聿明将军指挥下,在缅甸大地上,同日军第十五军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争夺战,谱写了一部中华健儿远征异域,迭摧强敌,勇救英军,寰宇同钦的壮丽诗篇。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他们450人中只有30多名黄埔军校十七期学生受过一年半军官教育,另有200多名东…  相似文献   

14.
沈宝祥 《同舟共进》2009,(11):55-60
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胡耀邦与华国锋的关系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他们二人都身居最高层,研究这个问题,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很难了解到全面而深入的材料。但是,胡耀邦在中央党校,  相似文献   

15.
论战是由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引起的,论战的双方是中国国民党的御用文人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论战的内容包括制度文化、道德文化、思想文化,论战的焦点是关于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其最终结果,已由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给予了最好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沈宝祥 《同舟共进》2009,(12):44-46
【胡耀邦旗帜鲜明地批评"新老个人迷信"】 前面讲到,胡耀邦要求我们宣传华国锋的思想观点和主张,但他明确提出:对领袖,可以引他的思想、方针政策,加副词的办法我一般不主张,歌颂的词可以不要。这表明,胡耀邦是反对搞个人迷信那一套的,对华国锋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杨师群教授的论文《老子政治思想批判》深入批判了《老子》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实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扬弃和开新的学理探索。“杨文”的批判对象指向比较模糊,在批判中存在多重逻辑,个别论断有失公允。一是把理论与实践、价值与事实相混同,有断章取义之嫌;二是以现代学科分化视角审视《老子》思想,不予以历史的分析,有苛责古人之嫌;三是没有辩证地看待《老子》思想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厚今薄古之弊。《老子》政治思想的扬弃和开新,应当明确批判的对象和进路,整体把握“南面之术”和“有道治世”的思想主题,以及“正言若反”和“形而上学”的言说特征,在“《老子》注我”和“我注《老子》”的辩证统一中探析《老子》政治思想跨越时空的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8.
<红旗>杂志在"四清"运动期间组织和发表了大量有关文化批判的文章,其中既有对文艺界的批判,也有对哲学界和史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批判.它们不仅加深了"四清"运动"左"的错误,而且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序幕,使运动由文化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并直指中共中央领导最高层.  相似文献   

19.
陈元龙 《理论月刊》2005,7(4):67-69
过渡时期的几次思想文化批判运动体现出复杂而精微的文化心态和文化性格。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存在着对知识分子的二重心态,体现着一种主变、主斗的文化性格;知识分子群体则呈现出一种无意识的文化心态和非自主化的批判人格。思想文化批判运动中的背反现象与运动中的文化心态、文化性格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永兴 《传承》2009,(20):8-10
《红旗》杂志在"四清"运动期间组织和发表了大量有关文化批判的文章,其中既有对文艺界的批判,也有对哲学界和史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批判。它们不仅加深了"四清"运动"左"的错误,而且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序幕,使运动由文化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并直指中共中央领导最高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