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先秦儒家以周“礼”思想为源泉提出了“礼治”思想。“礼治”思想主要概括为“亲亲”“尊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孝忠”思想和“礼法互补,综合为治”等,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我们应该正确评价先秦儒家法律思想中的“礼治”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2.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 ,古代氏族社会各种礼的温情依然残留着 ,并且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在一定层面上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尽管孟子思想中核心的观念就是“仁” ,但他依据孔子的以“仁”释“礼”的思路 ,对“仁”进行了理论抽象 ,不仅把“仁”看作是礼的内涵 ,而且他进一步论证了礼乐制度所体现的仁义礼智 ,是一种先验的道德理性 ,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3.
儒家思想是以“礼”为中心,用“礼”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虽然孔子时代湮没久远,但儒家思想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在当今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中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深入研究儒家“礼”的思想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将有利于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认为,"和"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本质规律及运行状态,是人们立身行事的价值目标、评判准则和理想境界,是人们处理自然、人际、社会的原则和方法."和"的核心内容是多种不同成分、要素的和谐统一,宇宙万物的存在和发展体现为一种"适度"的状态,即"中".先秦儒家提出"礼以制中"、"仁以适中",倡导"中和人格",依靠内在之仁和外在之礼致中达和.  相似文献   

5.
战争的合法性是战争法研究的基本问题。早在中国的先秦时期,孔子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性反思。孔子从理想的层面,是否定战争的,但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又肯定战争的作用。在此前提下,孔子认为,战争应以"礼"为标准进行评价,合"礼"的战争就是合法的,违"礼"的战争就是非法的。孔子的这一认识,根源于他对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思考,体现了周人从道德角度思考政治权力和判断战争行为的文化传统。这一认识的历史局限性表现在以对战争的价值判断取代对战争行为的约束的思想倾向。然而,孔子对战争的思考,体现了古代先贤从道义出发,力图规制战争的努力,其中凸现的道德精神,对战争法理论的发展依然不无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刑始于兵而终于礼”——兼论中国军事法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刑始于兵而终于礼”,是对中国古代法独特发生路径的经典概括。在部族战争中产生的暴力行为方式作为刑罚,规范己方的军事行为,维护己方的军事利益,是为军事刑法。而这种暴力方式引入到日常生活中,即通过刑罚惩罚犯罪确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是为刑法。西周时期,在“宗法结合封建”的“维新”制度下,“礼”从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发展为国家法度,对违礼而致犯罪行为的惩罚方式有战争与刑罚两种。基于此,战争开始扶单纯的弱肉强食演进为具有政治和道德属性,并形成以礼来规范军事事项的军事法——军礼。同时,中国古代的刑法也开始具有了“明德慎罚”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7.
“礼”是儒家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一个范畴。儒家的社会理想,主要是通过“礼”这个环节落实到实际的社会生活并发挥作用。金长生试图以礼学思想来重建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为了维护社会秩序、重建社会伦理纲常,他把毕生的精力都致力于《朱子家礼》的完善和制定适合本国人情、时宜的礼学。他的礼学是在朝鲜本土上,首先达到较高学术水准的、系统的礼学思想。通过对金长生礼学的研究,或许可以为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美满的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讨礼的神圣性之演化和礼的本质,中国古代之礼虽然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祭祀活动,具有神圣性,但是这一特性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逐渐演化,礼由最初沟通人、神关系的中介发展为春秋时代以礼为人世事务最终支配观念的原则。论文从对礼的本质论述中更进一步分析了礼的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儒家看来,礼的制定就是为保证社会稳定,它象征着一种有条不紊、上下有序、协调和睦的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作为儒学的核心,仁学实质上是礼学,德治实质上是礼治。就现实意义来讲,儒家思想的礼对个体、家庭、国家关系、自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礼是孔子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之上。在孔子看来,礼具有多样的社会功用;同时,孔子要求的礼的实行不仅应带有伦理情感,还应坚持“和”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葬礼是一种社会活动.举行葬礼的原因,人们经过探究,得出了许多结论.文中从"礼"的本质开始去剖析"葬中之礼",并对沈文倬先生"缘饰"学说进行阐发,指出其学说对于解释生死对立提供了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礼"是中国文化、尤其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礼"的建构在中国先民的观念里有其自身的生活情感渊源。但是,"礼"在观念起源上并非就天然囊括了所有制度规范的含义,而是在历时地"损益"中形成的,这种损益也导源于某种生活领悟。在轴心时期尤其是儒家孔、孟那里,"礼"的观念建构既有其内在奠基,这就是"义",又渊源于生活情感本源,这就是"仁"。正是在这种奠基性关系中,儒家所主张的"礼有损益"原则才成为应然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3.
“礼”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规范,是构建现代化乡村礼俗秩序、实现精神富有的文化之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自南宋以来,金华北山学派作为“紫阳之嫡脉”,以敦化导民、醇厚乡俗为目的,在积极参与地方治理和家族规范构建的礼仪实践中体现出强烈的仁学追求。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可借鉴北山学派“以礼化俗、德业相劝”的礼学实践,从礼法结合、德业相劝、礼乐并举三个维度,构建道德意识和法律精神兼顾、致富理念与关怀精神相结合、乡土情怀与现代思维相衔接的乡村德治现代化建设路径,为进一步推动形成与共同富裕目标相匹配的乡村礼俗秩序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唐律作为我国现存最完整、最有影响力的古代成文法典,体现了中华法系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时,其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也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法制史上的最高峰。“一准乎礼”是对这种唐律与礼教结合的高度概括,而“礼有等差”又是其中的核心特征。“礼有等差”思想在唐律中主要表现为对于君权、官权、父权、夫权以及主、良权的维护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礼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古代礼观念出现于西周时期。但是,西周初年草创周代礼制,礼制到西周中期逐渐系统化,在此过程中,礼观念一直没有形成。礼观念形成是在春秋霸政时代,形成原因主要是贵族社会内部发生结构变化,诸侯国之间由宗法关系转向诸夏共同体关系,这一变化导致古代宗教信仰崩溃,以“礼”为中心的人文观念兴起。  相似文献   

16.
《左传》之礼和孔子之礼在精神上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左传》之札更多延续了周礼的精神,孔子之礼则在继承周礼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比较《左传》之札和孔子之札可明晰二者的差别,同时也有助于重新认识有关《左传》与孔子之间的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儒家传统社会是一个人情关系社会,也是一个"礼"的社会。对"礼尚往来"的重视是中国儒家社会的一个传统。我们对"礼尚往来"往往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是对于"礼尚往来"这种习俗背后的意义和问题,恐怕很少有人去深究。本文以莫斯的《礼物》一书为背景,阐述了中国儒家传统社会中"礼"背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礼"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核心,体现出以规条训练为基础,最终达到创造性的道德人格的以人为中心的道德教育观.在今天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应该借鉴这种"礼"的德育观,既注重对规条的训练和解释,也要注重培养青少年开放的心灵和反思的能力,最终达到创造性道德人格意义上的"好人".  相似文献   

19.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然而,礼文化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五千年的儒家文化发展史,也是一部礼文化的兴衰史。纵观历史,礼文化在荣辱具存、爱恨与共中曲折发展至今。是什么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千年不朽,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当代的中国大学生,其现实生活中的礼仪现状却着实让人担忧。又是什么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礼仪观念,导致了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国,新一代大学生在礼仪素质上的缺失。本文将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0.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社会现象.礼渗透于古代中国的方方面面.礼从最初的祭祀宗教活动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以礼为基础建构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既是具有控制国家机器的有效力量,又是人们评判行为规范、是非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