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得,曾经读过一个关于木匠盖房的故事。它说的是有一位木匠手艺高超,为公司盖了很多好房子,深受老板赞赏。一天,木匠觉得盖了多年房子,不想再这么辛苦,想退休与家人过轻松生活,因此向老板提出了退休请求。老板自然十分舍不得这样的好木匠离去,可无奈老木匠去意已决,只好同意他退休,但请求木匠退休前再盖一栋能体现个人风格的房子。木匠虽然答应了,但已经心不在焉,不论是选料还是做工,都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房子盖好后,老板来了,但他不是来验收房子的,而是把房子钥匙交给了木匠。他说:“这栋房子是你的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感谢你多年来为…  相似文献   

2.
《干部人事月报》2011,(5):59-59
HR来信:我公司有一名员工已到法定退休年龄,且公司也已经为其缴足了15年的社会保险,现在公司准备为其办理退休手续,并终止劳动合同。但该员工不想退休,还想在公司多干几年。请问,我们公司是否可以单方面为该员工办理退休手续,并终止合同?如果不可以,我公司该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3.
孟勤 《民主与法制》2011,(21):34-34
我的十几年的邻居老太太,是美国生美国长的爱尔兰裔后代,和蔼可亲,时常和我聊家常。老太太今年79岁,55岁退休,退休前在一公司做人事部专家,一生未婚。她在波士顿近郊有个一层三室两厕的别墅,约250平米。最近说起她的日常花费,觉得她的情况在这里可能有共性,就列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看看美国老人的每年基本花费  相似文献   

4.
2007年6月,全州县龙水镇坦口村,一座小楼拔地而起。这是村党支部筹资15.8万元新建的110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室。坐在明亮宽敞的办公室里,村委主任李辉德深有感触地说:“我从1976年开始就在村里工作了。原来的村委会办公用房是1977年修建的,30年过去了,房子已经变得又旧又破,我做梦都想能有一个像样的办公场所,现在好了,这个愿望总算实现了。”  相似文献   

5.
《干部人事月报》2009,(1):78-79
有位平常工作勤恳的老木匠,告诉老板想退休,要与家人共享晚年的天伦之乐。老板答应了他,但提出一个条件:造最后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想到反正是最后一份活了,老木匠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了,工作漫不经心、敷衍了事,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马马虎虎就将房子建好了。在他向老板交差时,老板将房子的一串钥匙递给他,说:“你在我这里工作了一辈子,  相似文献   

6.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引起全球关注,房价下跌,资产严重缩水。底特律市的一座欠缴抵押贷款的房子被银行扣押收回后,这座两年前曾卖65000美元的漂亮住宅最近竟然被以1美元的价格甩卖了出去,而在美国大城市中买一斤大白菜也要花1.375美元左右。据美国房地产经纪人网站显示,底特律市还有另外两座住宅以及一块空地也只售1美元,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有“善始”而没有“善终”的故事: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只得答应,但问他是否可以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在盖房过程中,大家都看出来,老木匠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了。他用料也不那么严格,做出的活计也全无往日水准。老板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在房子建好后,把钥匙交给了老木匠。“这是你的房子。”老板说,“我送给你的礼物。”老木匠愣住了,同样,他的后悔与羞愧大家也都看出来了。他这一生盖了多少好房子,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类似这位老木匠的,在…  相似文献   

8.
滇剑 《现代领导》2010,(9):45-45
知道瑞典这个国家,是由于每年的诺贝尔奖在那里颁发。近期,我去了瑞典,亲身感受了那里的神奇。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城郊,一幢漂亮的两层小楼掩映在绿树中,你也许会认为这一定是大户人家。然而,房子的主人是退休老人斯文森。老人每月的退休金有7000瑞典克朗(约合1000美元)。这个收入在瑞典并不高。老人能买得起如此漂亮的房子.这得益予他从来不需要为孩子上学存钱。也不需要担心无钱看病。在瑞典。学校和医院的服务都是免费的,人们没有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9.
美丽心情     
退休多年了,还总是不停地来来去去。福建师大在香港有个校友会,我是校友会的副理事长,那里有忙不完的事,每次都是到了过年的时候,我才知道又一年过去了。所幸那些事都是一些好事、善事,自己尽微薄力换取的是一份心情……  相似文献   

10.
我身边有一些非富即贵的朋友,每次和他们在一块儿我就感觉比他们矮一截,我也想过上那种优越的生活,可没想到人一有贪心,这灾难人生也就开始了。1998年我和丈夫结婚后在娘家住了两年,2000年婆家给了4万块钱买房用。当时4万块钱买两室一厅是绰绰有余,但是我不满足,一心想和朋友攀比。就借了5万块钱,买了一个顶楼120平米的房子,住了三年又不满足了,我又借五万,换了一套在二层的、一百三十平米的房子,还带一个三十平米的车库,加在一起正好是一百六十平米。当时我还想,楼房是精装修,底下还有车库,这回这房子太好了,太随心了,我这一辈子都不换了,一辈子都不卖了,这一步都到位了。  相似文献   

11.
房子与记忆     
<正>一我有一个在矿山工作的朋友,叫西瓦登珠,两个月前,他在这座小城买了一套房子。在我们村里,我们这一代人中,他可能是第一个在城里买房的。村里的人说他特勤俭,每个月只花费工资的百分之十,其余的都悉数攒下,日积月累,就买到了现在这套房子。这些天,西瓦登珠在我们村里,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很多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回到家里后,最怕听到家人拿自己跟他对比。这之后,像我这样在城里晃  相似文献   

12.
有几位同胞曾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前总统卡特家做客,通过耳闻目睹,写了《做客卡特总统家》的文章,并提供了一组《卡特:最好的年华是退休之后》的照片。据文章和图片介绍:卡特有一顶沾有汗渍的鸭舌帽,那是他近来帮别人修房子时戴的,还未来得及洗干净。76岁的卡特还是他家乡小镇风光的“白发导游”。卡特现在住的房子是1961年盖的很普通的红砖平房,他的书房是原来车库改装的。  相似文献   

13.
潘家永 《楚天主人》2008,(10):33-33
编辑同志:我在一家公司连续工作已经10多年了,3年前签订的一份劳动合同又到期了。在续签劳动合同时,有人建议我与公司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说这样就可以在该公司工作到退休。可是,当我向公司提出该要求时,遭到了拒绝,说要么续签一个5年期限的合同,要么终止劳动关系。请问,公司是否应当与我签订  相似文献   

14.
我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在抗战胜利后相继去了台湾。1949年以后,一水之隔的海峡两岸,距离却远远超过了两座星球!骨肉之间音书断绝,消息杳然。80年代中期,两岸渐渐恢复来往。但除从军政界退休的三哥,曾在1987年抽身回祖国大陆匆匆一晤外,阖家手足,半个多世纪了,仍未能圆团聚之梦。大哥已年登80,且中风半瘫10余载,自然无法旅行;大姐不久前也患中风,正在养病。二哥为著名医生,身兼数职,又还有多项经营和社会活动,实在不可能抽出一段较长时间回大陆相聚。因此,近数年来,诸兄频频催我到台湾一行,以畅叙亲情,聊偿半个世纪海…  相似文献   

15.
只要一想到自己可能要工作到65岁才能退休,正在北京一家公司做市场推广工作的李雯就心生郁闷。李雯生于1980年,是个“非典型的80后”,按照前不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提出的建议.如果中国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到2045年时不论男女都到65岁退休的话.那么李雯认为自己是“最悲催的那年出生的人”。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我是一家公司的职工,业余时间给我儿子开办的私营企业帮忙。今年4月我年满60岁,遂向公司申请退休。可两个月过去了仍没有批下来。后经打听才知道:公司怀疑我在给儿子帮忙时透露了公司的某些技术秘密,给公司造成了损失,此事仍在核查中。公司考虑到一旦允许我退休就无法  相似文献   

17.
房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美好的愿望,在唐代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只能是一种幻想。多少年,多少代,住房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1970年,我由学校毕业分配到沙洲县杨舍镇。当我到一个单位报到时,单位领导在表示欢迎的同时,对解决住房则感到为难。后来想办法腾出了一间大约6平方米的棚屋,让我和另外一个同志居住,房子既矮小,又不通风,两张小床一搁,几乎就没有什么空隙了。1972年,我结了婚。可是房子,尽管朝思暮想,也还是不得解决。这牛郎织女般的生活,一晃就是三年。随着我们的第一个女儿呱呱落地,…  相似文献   

18.
乍一看,这题太荒谬。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生儿子是水到渠成的事,用的着讨论吗?!可在美国则不然,尤其以一个美籍华裔、一个新移民的眼光看,这恰恰是个大问题,恰恰是个特别困扰、特别烦心的大问题。朋友A来美十几年了。夫妇两个都在公务员岗位上,收入有保障,未来没有后顾之忧,房子、车子早好几年前就到了位,  相似文献   

19.
论退休     
刘援朝 《人大论坛》2010,(10):54-54
到了规定的年龄,该退休的都得退休,不管你当不当官,不管你官有多大,谁也绕不过这座“奈何桥”。 退休是人生的分水岭。退休之后,一切都与从前不一样: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节奏、生活的待遇、你与别人的关系、别人与你的关系等等。而且,总体说都不如从前。因此,虽说人人都知道“终究会有这一天”,但在“这一天”还没有到来时,谁也不愿去想它,尤其是官当得越大的人,越不愿去想它,因为“退了”就意味着“休”了。  相似文献   

20.
《民主与法制》2014,(32):67-67
编辑同志:天同贸易公司是一家注册资本500万元的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公司的主要销售商,但该公司近两年经营情况每况愈下,到2015年12月在我公司的赊销贷款已经累计达到600万元。特别是近两个月,在各债主挤兑下,该公司已经濒临破产。为追偿债务,我公司委托律师对天同公司的工商登记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天同公司注册资本只缴纳了100万元,剩会400万元一直未实际出资,五个股东都有80%的出资没有缴纳,并且早已超过了天同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期限、天同公司也没有资产可以偿债。请问,我公司可以要求天同公司的股东偿还债务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