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琴 《学理论》2013,(15):66-67
当今社会网络盛行,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也日益频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着重探讨了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  相似文献   

2.
姜廷雪  王志伟 《学理论》2011,(23):49-50
当今社会是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网络社会"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一方面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从而保证大学生不受或少受"网络社会"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江红 《学理论》2009,(18):229-230,238
大学生心理危机包括情境性危机、发展性危机、内心危机、存在危机四种类型,具有突发性、紧急性、痛苦性、无助性、危险性等特征。大学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必须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危机干预队伍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心理维护能力。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9)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高校应对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有效措施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推进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5.
任肖赟  库瑞 《学理论》2012,(5):193-194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随着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文化具有全球性、高时效性、交互性、匿名性和虚拟性的特点。搞好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建设优良的师资队伍、健全网络文化监管制度、加强核心价值引导、建设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大学生校园网络等。  相似文献   

6.
陈宇  叶兴艺 《学理论》2012,(10):65-66
政治心理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有着新的内涵和外延,大学生网民的政治心理是其中一种很重要的表现形式,由于它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政府应合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而尽量避免其消极影响。针对普通大学生网民,应塑造其公共理性;针对政府内部,应建立健全网络管理运行机制;针对互联网,应合理发挥其中介作用。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对大学生网民政治心理进行调适,使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休闲在大学生中越来越普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加强网络休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合理地利用网络进行休闲,把网络休闲过得充实、愉快和富有意义。网络休闲是一把"双刃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要积极探索网络休闲教育的有效路径,解决大学生在网络休闲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使大学生能更为科学有效地利用网络闲暇时间,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成才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红英 《学理论》2009,(14):161-164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道德问题。由于网络社会中难以形成道德他律,网民的道德行为主要靠个人的道德自律来维系。道德自律精神是解决网络道德失范的最佳手段之一。笔者认为要从确立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地位,调整和充实高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进行“慎独”教育,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9.
在新媒体时代,教育对象的网络行为较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用网络进行社交成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主要形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为时下研究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疏导的主要方法。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模式、具体措施等方面分析大学生新媒体社交行为及其规律,并就利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疏导的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效果评估和反馈等方面提出具体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心理危机包括情境性危机、发展性危机、内心危机、存在危机四种类型,具有突发性、紧急性、痛苦性、无助性、危险性等特征。大学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必须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危机干预队伍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心理维护能力。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35)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舆论行为是大学生当下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大学生网络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但由于网络舆论内容广泛性,网络舆论形成的信息来源良莠不齐,从而出现众多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现象。由此对大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抵制力;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关注网络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心理。  相似文献   

12.
蔡洋洋 《学理论》2012,(35):258-259
"90后"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个性独立,但是由于从小生活条件好,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对网络的依赖也比较强。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和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外,还应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根据"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心理特征,我们要积极迎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挑战,开展行之有效的"90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耻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也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要素.耻感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和文化途径的统合体,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维度.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割裂和耻感教育的缺失、转型期社会道德评价和规范标准的混乱、高校治理过程中某些不端现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代大学生耻感淡化,道德现状令人堪忧,耻赙教育的回归势在必行.在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中,高校应采取开放、互动、柔性、内化的模式,将耻意识的培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耻感的心理和文化机制转化为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建构工具,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优秀的大学生公民.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在提供丰富的资源、开阔的视野、方便交流的同时,也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网络语言、网络诚信、网络交往等方面出现道德失范。大学生自身、网络技术、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是引发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实现改善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完善法律法规、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等措施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许存 《学理论》2012,(19):240-241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高校工作者高度重视。论文强调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心理培育者,分析了高校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意义。论文认为辅导员应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并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料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扎实做好特困学生的关爱工作;开展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16.
认知心理、情感心理、意志心理、人格心理及社交心理等方面表现在网络心理冲突的消解应从加强心理锻炼,培养良好的网络心理素养,增强化解网络心理冲突的能力;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及时排解网络心理冲突;加强和完善网络立法、管理与技术,净化网络环境,切断心理冲突源等三个方面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和网络媒体已成为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争夺的"高地",应该重视其在我国社会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强大引领功能.面对西方信息和网络文化的冲击,我们必须积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维护我们的文化利益,确保我们的文化安全.为此,应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强化党和政府的法制管理和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注重对网民的教育和疏导,加强网络行业的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8.
徐彬 《学理论》2012,(11):203-204
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又离不开各种群体,群体心理对个体心理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充分利用群体心理的功能,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相应的具体措施如下:利用班集体等正式群体,发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导力量;正确利用非正式群体,积极引导,合理利用;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陈肖威 《学理论》2011,(23):205-206
人文素质的修养,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可陶冶大学生性情、培育良好性格、增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环境下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有: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设立网络互动渠道,增加师生交流;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学习;营造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加大思想政治辅导员的网络素质教育;规范网络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6)
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条件下,在国内外分裂主义的冲击下,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更多地以网络为媒介不断渗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了新的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观,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