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境保护法(修订案)》,这部中国环保领域的"基本法"终于完成了25年来的首次修订。这对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1989年版《环境保护法》的不合时宜和现时《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个别领域环保特别法将《环境保护法》架空的尴尬局面的改善都将发挥重大作用。《环境保护法(修订案)》在创新执法手段、震  相似文献   

2.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案》,将於2015年1月1日实施。新法对1989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保留6条、删除5条、新增33条,充分体现了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以最严格的制度吹响了“向污染宣战”的集结号。  相似文献   

3.
廖华 《科技与法律》2005,4(4):105-106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环境保护指导思想也随之变化,“当今的环境保护已经不单单是防止污染的狭隘范围,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我们应该从更加宽泛的视角来理解环境的含义,即环境、资源与生态融合的整体环境观……”〔1〕由此带来整个环境法领域的革命,风险预防、代际公平、公众参与、全过程控制等环境保护的新思想、新原则得以确立。同时,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而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中确立的环保基本法律制度贯穿的是强制管理和制裁为主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无法反映新时期市…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的法治变革和法制建设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法律保障,《环境保护法》是与构架环境友好型社会直接相关的法律,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制定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法》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把环境友好型的理念贯穿到《环境保护法》之中,完善《环境保护法》.  相似文献   

5.
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9年我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首次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法律制度确立下来以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建立了由法律规定、专门的法规和部门规章组成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规体系。然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不能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要求,有必要制定和颁布《环境影响评价法》。  相似文献   

6.
汪劲 《中国律师》2012,(3):56-58
一、问题的提出2011年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环境保护法》的修改作为2011年的立法工作,环资委也将修法草案的工作委托环保部进行。本次修法确定的总目标是"有限修改",修法的基本原则是"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稳定体制、固化职责"与"强化责任、完善制度"。根据笔者1993年以来多次参与全国人大环资委以及对有关部门修法工作研讨的理解,做出这种选择,一是因为近年来伴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不断加剧,修法呼声日益高涨;二是因  相似文献   

7.
2014年,中国处于大治之年。这里的"治",指治理,更指法治。因为"治",国家正于细微之处渐渐脱胎换骨。这一年,反腐风暴劲吹。从打虎拍蝇到海外猎狐,从铁腕治吏到厉行法治,一份巨细靡遗的反腐成绩单令举世肃然。这一年,立法动作频出。《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预算法》《行政诉讼法》等一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法律完成大。  相似文献   

8.
论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彻"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将1989年《环境保护法》修改成对我国今后环境资源生态保护工作具有基础指导作用、长期引导作用、全面激励作用的综合性法律、政策性法律。修改后的法律应该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国家"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突出位置、具有生态法特征的综合性法律;应该申明、宣示和规定环境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明确规定公民的基本环境权利和义务,公民有享用清洁、健康的环境的权利,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明确政府的环境责任,健全政府环境责任问责制;规定基本的环境法律制度和重要的环境法律措施,规定政策环境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9.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案》(以下简称『新《环保法》』),首次将环境与健康问题纳入调整范围,确立了我国的环境与健康保护制度,这对於应对环境污染引发的人群健康危害、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受害人权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律体系中,修法最频繁奖,不知道是不是应该颁给知识产权法领域?传统的观点认为法应具备相当的稳定性才能保证法律的权威性,但这一观点在更突出“术”的运用价值的知识产权法上却不适用.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知识产权法作为一种舶来品,在国际高压下引入与落地中国、与中国国情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冲突和调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对于知识产权法的需求已经逐步甩开了之前的国际外在压力,而慢慢由经济发展内生的力量和需求来启动和主导修法的过程.这一点在《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上表现明显,在此次《商标法》的修改中更是突出.  相似文献   

11.
2014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为《新法》);对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为《旧法》)进行了系统的修订,涉及基本原则、监管模式、根本制度、法律责任等诸多方面,改动较大。环境监管模式主要由环境基本法所确立,因此伴随着《新法》的出台,环境监管模式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从《旧法》强调环境执法到《新法》提倡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2.
周训芳  彭钰 《时代法学》2007,5(6):27-32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已实施18年,其立法理念和价值取向已明显落后于当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践。在《环境保护法》修改过程中,应当对立法目的、立法模式、制度体系等基本问题重新进行定位,使修改后的《环境保护法》符合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实际,顺应环境法发展的国际趋势。  相似文献   

13.
王蓉 《行政与法》2008,(6):31-34
近年来,《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该法中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的原则性规定,已明显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应通过确立政府各部门的内部协调机制和司法机构的监督机制,吸借鉴实践中已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政策和制度,以全面强化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  相似文献   

14.
沈寿文 《北方法学》2013,(3):133-145
从法律文本和立宪意图分析,全国人大只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弥补全国人大立法不足是现行《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家立法权的首要目标,而防范全国人大常委会侵夺全国人大立法权则是其附带的要求,这二者之间并非平行的目标关系;"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的划分,正是这种附带要求的产物。实践中,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限的错位以及两种不同的"法律"在效力上的混同,根源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大与其常委会之间权力关系在制度层面与实践层面存在的张力。  相似文献   

15.
邓可祝  蔡华 《行政与法》2013,(11):93-98
《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在理念上和制度上具有较多的创新之处,确立了一系列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制度,如扩大环境监管权限制度、明确政府环境责任、强化对违法行为的制裁等等,这些都对我国环境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取得成功的原因和启示,并对该务例的具体实施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环境法基本原则对环境法体系建设和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环境法基本原则是学者在参考和借鉴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归纳概括得出的.由于没有较高位阶的立法规定,现行环境法基本原则存在表述不一致、内容不确定、无法充分体现环境法价值理念等缺陷.纵观外国环境基本法大都有环境法基本原则的专门规定.在全球环境法形成的大趋势下,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也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而不同的法律文化和环境法治背景又使得各国环境法基本原则立法技术极具个性化.目前,具有我国环境基本法地位的《环境保护法》正面临修改,利用这一契机,在学习和借鉴外国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立法明确我国环境法基本原则是环境基本法修改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7.
香港回归祖国,体现“一国两制”精神的香港基本法在香港施行。以“居留权案”为开端,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对基本法进行了三次释法活动。每次的释法都会引起内地与香港法律界的巨大争议。内地与香港法律解释制度的巨大差异性是基本法解释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以此提出协调方法,以保持香港高度自治的同时,维护基本法的权威。  相似文献   

18.
新刑诉法对鉴定制度有诸多改进,如:将鉴定结论改为鉴定意见、初步建立起中国式"专家证人"制度、打通了法庭寻求专门知识的人帮助的通道等,但如鉴定启动权的配置、鉴定机构设置等问题却仍未解决。刑诉法调整的乏力,再次证明只有制定统一的《司法鉴定法》才能实质性解决我国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从必要性上看,统一立法既是完善鉴定制度的需要,又是保障法制统一和理顺鉴定管理机制的需要;从可行性上看,当前具备时代背景、民意基础和客观条件。在统一立法时,要处理好适度超前与立足实际、精密立法与开门纳谏、统一立法与既有立法的关系,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为基础,找准着力点推进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