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的航母是用来维护国家利益用的,作为中国战略空间的维护者,中国给航母这种攻击性武器赋予了独特的防御特性。  相似文献   

2.
樊超 《国际政治研究》2013,(1):121-134,1
"一条线"战略的缺陷是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原因。此战略的实施揭示出苏联的战略困境,增强了中国应对苏联战略压力的信心,使中国具备了战略调整的前提。"联美反苏"的构想给美国造成了中国有求于人的印象,导致里根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倒退。为打破"一条线"战略束缚对美政策的局面,中国在"八一七公报"谈判中结束了"一条线"战略,从而牵动了外交战略的调整。这次调整的结果是改变了中国对美、对苏和对第三世界的政策:与美国战略合作的地位相对降低,开启了中苏关系缓和的进程,重新重视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遇思想发展的里程碑,十多年的发展使其经历了一个从外生性机遇向内生性机遇不断转变的过程。从时间逻辑来看,重要战略机遇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头十年,国家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主动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外生性机遇;二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段,主要表现在原有的支撑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优势逐步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中欧关系、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等倒逼形势发挥内部效用的内生性机遇;三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后半段,主要表现在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正在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变量,影响着世界发展格局,主动创造中国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中亚地区不仅是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地带,也是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着力点。2009年之后,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出台,有些学者提出中国应该强化对中亚外交,以在应对美国战略中起到"围魏救赵"的作用。然而将中国中亚战略从属于对美战略的看法有失偏颇。"一带一路"宏大战略擘画的提出,为中国重新校准中亚战略奠定了基础。中国新中亚战略必须采取"反客为主"的姿态,借助有利条件,克服地缘政治和区域制度方面的一些障碍,打造中国深层次改革开放的对外战略"新常态"。  相似文献   

5.
身份与权力:冷战后日本的海洋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群岛国家,其海洋战略几经沉浮,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和深刻的教训。冷战结束后日本面临国家身份的迷茫,政府积极推动成为海洋国家,确定了"海洋立国"的综合战略,从海洋立法、机构设置、加强军备、强化日美同盟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努力,并将中国视为其主要战略对手。日本的海洋战略对日本未来走向、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亚太的安全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中国具有极为丰富的地缘战略理论与实践传统。在旧王朝崩溃的大混乱中,中国的地缘战略传统主要体现为众多的权力竞争者对通过寻找、占领和开发具有地缘政治优势的领土空间以实现争霸天下目标的论述及实践。为应对外来军事挑战,中国的地缘战略传统有进攻战略(以领土控制为目的的军事远征)和防御战略(利用地理实施总体防御)之分。在塑造周边安全环境过程中,中国的地缘战略体现为综合使用各种手段来维系帝国威望、营造势力范围和塑造国际秩序(朝贡体系)。而"反地缘政治"传统的存在也使得意识形态因素长期以来对中国对外战略实践影响颇深。中国地缘战略传统的启示意义主要包括:第一,必须高度重视国内秩序的稳定;第二,构筑周边安全环境必须重视硬、软手段的平衡应用;第三,塑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必须重视对中国价值文化的弘扬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美国在特朗普执政时期提出的印太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承接日本安倍内阁的构想,在价值观上强调"自由""开放"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标准,含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积极实施对华战略竞争的宏观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以维护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拜登上台后,美国政府进一步强化印太战略的意识形态色彩,以便拉拢盟友和伙伴国共同遏制中国.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的深层动因是制造中国与印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对立,维护美国的霸主地位;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导地位.当然,美国要在印太地区持续展开价值观攻势,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中国既需要增强战略定力,加强与美战略沟通与相互理解,避免两国认知差距不断拉大,意识形态鸿沟越来越深,也需要推进"一带一路"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消解美国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的政治经济基础和地缘政治结构,以中韩、中国—东盟关系为抓手,拓展外交空间.  相似文献   

8.
美国在特朗普执政时期提出的印太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承接日本安倍内阁的构想,在价值观上强调"自由""开放"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标准,含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积极实施对华战略竞争的宏观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以维护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拜登上台后,美国政府进一步强化印太战略的意识形态色彩,以便拉拢盟友和伙伴国共同遏制中国.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的深层动因是制造中国与印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对立,维护美国的霸主地位;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导地位.当然,美国要在印太地区持续展开价值观攻势,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中国既需要增强战略定力,加强与美战略沟通与相互理解,避免两国认知差距不断拉大,意识形态鸿沟越来越深,也需要推进"一带一路"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消解美国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的政治经济基础和地缘政治结构,以中韩、中国—东盟关系为抓手,拓展外交空间.  相似文献   

9.
对于美国的亲以立场,向来存在两种解读方式,即"利益集团说"和"战略利益说"。然而,这两种学说并不能解释美以特殊关系得以存续的全部,集体身份的认同对美以特殊关系的形成与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这种集体身份认同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而且需要长期互动实践,与美以特殊关系之间也并非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因果关系,而是一个相互建构、互相制约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0.
5月18日,法国第一艘新型核动力航母"夏尔·戴高乐"号正式服役.此前,在法国防部长阿兰·里夏尔批准的法参与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详细计划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戴高乐"号航母也被编入快速反应部队.此前的3月17日,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警告说,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可能会破坏北约的稳定.5月24日加拿大国防部长表示支持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  相似文献   

11.
李北方 《南风窗》2011,(25):2-2
2001年的"9·11"事件,除去被赋予的其他若干历史意义,也是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时间坐标。在此之前,如前"美国全球领导地位项目"负责人罗伯特·卡恩后来透露的,"美国战略圈已经把矛头对准了中国。"我们都还记得,克林顿总统任内,美军(北约)1999年5月7日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小布什上任之初,对中国的敌意正浓,宣称武力保护台湾,2001年4月1日,中美南海撞机,两国关系骤然紧张。5个多月后,基地组织袭击美国,美国随即将矛头调转中东,国际局势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背景下,  相似文献   

12.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双边关系。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战略效应、剖析美国对华日趋强硬的战略态势可以看出,中美关系正在进入以战略竞争为突出特征的新时代。但中美关系的战略走向尚有待塑造,避免"新冷战"应是双方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中国要保持战略定力,抱持战略远见,稳住阵脚,沉着应对。在夯实中国全面崛起的基础上,坚持和斗相兼、斗而不破的对美战略原则,加强双边战略管控,深化复合相互依赖;在经贸冲突上善加应对,同时要继续在全球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在安全问题上要善于守拙,防止东亚和印太地区冲突频现;共同推进新型全球化,抓住机遇拓展国家利益;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建设,形成平衡和制衡美国战略对冲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美国:臆想中的深海冷战四方媒体炒作解放军潜艇与美国航母对抗近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美军航母战斗群在演习期间近距离遭遇解放军潜艇。十余年来,在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煤体炒作下,中国潜艇似乎一直在太平洋上与美国航母展开着"火星四溅"的"对抗"。无论这些西方媒体报道的目的何在,这场"臆想中的对抗"仍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持续下去。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解放军潜艇与美国航母被视为两个大国的  相似文献   

14.
媒体     
《南风窗》2014,(15):14-14
<正>01中俄美海军力量的变化美《新闻周刊》7月11日两年前,中国前领导人胡锦涛前往东北海军基地为代表中国海上力量崛起的"辽宁号"揭幕,而鲜为人知的是,这艘承载着中国海域雄心的庞大航母前身却是身无分文的乌克兰政府甩卖给中国的老龄化船体,但最终却成为中国海权的威慑力量。北京现在已经拥有28艘活跃的核潜艇和51艘潜艇。计划到2020年,将建造出以3艘航母为首的战斗群,这意味着,还有两艘航母正在生产中。但中国的野心已远超出了增强海军的硬件。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以来,联盟与分化联盟的思维始终贯穿于美国历任政府的国家安全政策之中。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之后,其外交安全战略虽尚未定型,但在国际安全层面仍然延续了联盟思维。本文认为,楔子战略是美国目前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目标是在亚太地区实现联盟预阻,即致力于预先阻止亚太地区形成任何反对美国的潜在安全联盟或联合。楔子战略的具体运行机制主要依靠"选择性调适"型楔子战略的"认可"及"补偿"两种手段,对目标行为体施加分化压力,在利诱一方的同时施压另一方,并利用美国在特定国际政治议题上的立场,撬开并扩大目标行为体与相关国家之间的罅隙,从而获取战略利益。尽管中国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但美国基于威胁制衡理论及联盟预阻思维,仍然寻求在中国与其他亚太国家之间打入楔子,以谋求其自身在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利益。对此,中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并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16.
中美欧是特殊的三边关系。在中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欧洲是影响中美博弈和中美欧三边关系走向的关键变量。欧盟将中美竞争视为难以回避的重大挑战,并基于战略自主采取"不选边"的策略,同时谋求在中、美间发挥调节作用,以期降低风险并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但欧盟对待中、美并非不偏不倚,其调节作用更多体现在与美国共同加强对华政策协调,这正是三边关系的特殊性。经过数年的磨合,美欧对华政策协调与合作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大致可概括为经贸与科技竞争、对投资与出口管制及设限、军事威慑与防范、人权施压与对抗、围绕"一带一路"进行地缘战略协调。拜登执政后美欧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加上双方共同的短期利益等因素,使得美欧对华协调联动的可能性上升。今后美欧联手应对中国的战略会更加清晰,双方在诸多领域的对华协调联动将会进一步增强。然而,美欧结构性矛盾以及涉华利益不对称将使双方的合作具有局限性。归根结底,欧盟在中美博弈中采取平衡策略的根本目的是避免使自己"选边站队"。此外,对欧盟而言,美欧协调主要是手段而非目的,并不意味着双方要建立"反华联盟"。  相似文献   

17.
2017年底至2018年初,美国特朗普政府连续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防务战略报告》《国情咨文》和《核态势评估》报告,基调一脉相承,即强调"美国第一",把中国和俄罗斯定义为"修正主义者",并要与之进行"战略性竞争"。在特朗普政府看来,恐怖主义、地区核问题构成对美国直接、现实挑战,但未来真正威胁其霸权地位的则是中国和俄罗斯,美国必须把国家战略重心转向大国战略竞争。美国新一轮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必将对未来的大国关系和国际局势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雷墨 《南风窗》2013,(13):53-54
从民间和学术角度提高琉球问题的"能见度"有其必要性,中国社会更需要以"看琉球"的视角来解读冲绳的现状及其对中国的意义。如果说琉球王国在近代史上曾扮演过"矿井中的金丝雀"的角色,那么在冷战结束后尤其是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冲绳仍对中国有着明显的"危险预警"作用。某种程度上说,对冲绳军事基地的重视和经营的程度,直接体现了美日对中国的战略威胁强度。  相似文献   

19.
赵怀普  王振玲 《国际展望》2014,(3):4-21,154
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是近年来美欧政界与学界辩论的中心议题之一。不同流派的理论家基于不同理论范式对中国崛起的影响作出不同分析,进而就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提出不同看法和建议。理论辩论影响和引导了美欧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建构,权力、制度、文化、国际社会等因素都体现在美欧的具体战略中。但美国和欧盟作为不同性质的行为体,基于自身价值观和软硬实力的不同,其各自的战略中所体现的诸理论要素的结合并不相同。美欧应对中国崛起的宏观战略目标相似,但应对方式却有着很大不同。近年来在国际形势进一步发生新变化的背景下,美欧应对中国崛起的互动协调明显有所加强,但由于欧盟硬实力不足以及美欧亚洲战略的差异,双方的联动合作仍是有局限性的。中国应支持并推动中美欧三边互动,加强三方协调,这有助于化解美欧的联手施压,并增强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作为中国战略依托的周边环境复杂性日增,一方面,不断强大的中国客观上增强了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同时,中国也在周边地区不断采取多予少取、以善意换取善意的"睦邻、安邻、富邻"外交政策。但是,不论是经济上的让利还是政治上的亲善,都无法消除冷战后一直萦绕在周边地区的"中国威胁论"阴影。近来美、日等大国在中国周边的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