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4 毫秒
1.
《南风窗》2016,(15)
正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种的稻米和蔬菜,也不打农药,还施有机肥,怎么就不是有机的呢?无法卖到大公司生产的那个至少20元一斤的价格,而只能卖个一两元一斤的价格呢?这次我对上海崇明岛在人口结构和婚配状况等方面所做的社会文化生态调查,部分内容已发在2016年第14期的《南风窗》。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呈现崇明岛手工作坊正在发生着的一些"此消彼长"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财讯     
《南风窗》2014,(18)
<正>央企薪酬改革启动过高年薪或临终结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了《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等文件,标志着央企高管薪酬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近年来,国企高管薪酬过高,薪酬和  相似文献   

3.
对话王东灵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你说自己去中洞支教,是为了寻找快乐。但报道说,你在中洞并不快乐,因为看到了种种落后现象,与那里的人关系也不融洽。是这样吗?王东灵(以下简称王):我为什么不快乐?你什么都去想肯定不快乐。我跟那里的人当然融洽!不能说人家“满足现状”就不好。你  相似文献   

4.
国企的边界     
邢少文 《南风窗》2010,(25):42-44
国企改革走到今天,最为难啃的硬骨头,大概就是央企。外界企盼国企特别是央企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但国企在过去两年中逆势扩张,让国企的边界问题,成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5.
石勇 《南风窗》2013,(14):88-90
无论是"失意者"还是"既得利益者",都在心理上共同制造了"乱"的假想敌,把频发的群体性事件,看成是假想敌来临前的征兆。然而,这并不是这个假想敌即将到来的证据。最近,有媒体的声音,要一些"现实境遇不佳的网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骂,骂不倒党和政府,也骂不来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光明前途。嗯。有些网民是要教育教育一下。这个声音概括了大家都体验得到  相似文献   

6.
德国《明镜》周刊2006年8月28日号(第35期)发表了该刊记者采访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的谈话记录。莫拉莱斯论述了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玻利维亚的改革等问题。现将其主要内容编译如下。《明镜》:总统先生,为什么拉丁美洲一大部分国家确实在向左转呢?莫拉莱斯:不公正、不平等和大  相似文献   

7.
香港《文汇报》近日刊文称,国企改制10年至今,近四成央企步人世界500强,奏响中国经济最强音.与10年前首次单独组团参加全国党代会时相比,本届央企系统(在京)的十八大代表人数亦增加近三成,央企系统出席大会的全国代表总规模已逾百人,构成十八大代表中企业界的"国家队方阵",成为影响中国未来经济走向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1999年3月,参加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采访报道的一名外国记者曾在新闻发布会上提问:“过去,人大给人的感觉是‘橡皮图章’,新一届人大却好像有了一些变化,为什么?”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乔晓阳回答说:“这么说,是不是意味着你已经明白了人大并不是一块‘橡皮图章’呢?人大本来就不是什么‘橡皮图章’。根据我国《宪法》,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相似文献   

9.
怨自己     
鲁迅的母亲说鲁迅“实在是气极了才骂人的”。我不知道鲁迅骂完人之后会不会后悔?也许不会.他临死前仍是坚称“一个都不宽恕”。而我骂完人之后经常很后悔。前几天写了一篇骂余秋雨的文章,现在看来觉得真是无聊。我为什么要骂他呢?是因为晚饭后犯懒。没出去散步,而是靠在沙发上看电视,结果就看到了他,就想起要骂一骂他。这种文章能有什么好效果吗?  相似文献   

10.
李威 《南风窗》2011,(17):79-79
央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了新动向。7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启动"央企分红权激励试点"工作,央企子公司航天恒星、有研稀土,成为首批试点企业。去年底国资委《关于在部分中央企业开展分红权激励试点工作的通知》曾提出13家试点企业,此次仅推出两家,据国资委副主任邵宁介绍,今后央企分红权激励的试点范围将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11.
国企亏损的原因改革开放近20年以来,非国有经济包括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发展很快,但作为国民经济老大哥的国有企业,尽管中央采取了很多措施,红头文件一个接一个,却收效甚微,亏损越来越大。原因在哪里?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不大、步伐不快?还是给的政策不够多,没到位?我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隧,政府机构和职能的改革跟不上。  相似文献   

12.
我很注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首先感觉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戈尔巴乔夫要提出新思维?苏联为什么要搞改革?在去年下半年多数人还认为这是个策略性的改革,现在已经不大听说了,基本上都认为是个战略性转变,是苏联要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是很同意这一看法的。今天的这个时代已不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了,而是科学技术里出政权。如果苏联再不花大力气发展科学技术,只是把钱花到军费竞赛上去,再想争霸、想搞军备竞赛,到二十一世纪比美国落后得就会更多,美国在经济上就会把它拖垮。但总的来讲,《改革与新思维》一书里面强调对时代的认识,对战争的认识,如对核战争的认识就变了。形成苏联这样的认识的因素很多,我的想法是新思维是个世界潮流。不仅从苏联角度看,其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在放慢,而且整个国际共运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否则,波匈事件、南斯拉夫和东欧各国的改革、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改革以及今天中国的改革又怎么会发生呢?从整个世界潮流看,社会主义的发展已到今天,不仅从本国看,就从整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看,也必然出现这个潮流。这说明国际共运需要再思考、再认识、再发展。戈尔巴乔夫比较聪明,又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提出新思维与改革,其改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2014,(23)
<正>《南风窗》上期封面报道《国企再改革》,选题重大,内容丰富,发人深思。纵观36年国企改革,有成绩,也有问题,可以说每次改革都有进展,但又都没有改到位,"按下葫芦起来瓢"。其中原因很多,主要的一条是公权力与经济的关系纠缠不清,权力寻租问题始终存在。  相似文献   

14.
吴洪森 《南风窗》2008,(23):94-94
历经3年综合16部门、洋洋13000言的《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发布后,虽然普遍反应看不懂,可操作具体措施太少,但刨去里面的空话、套话,其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医改以国家包办为主"。新医改为什么要走国家包办的路子呢?  相似文献   

15.
谭保罗 《南风窗》2014,(8):64-67
在中信泰富蛇吞象并购中信的新故事之中,估值和定价已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作为根正苗红的红色央企,中信是一块最好的试金石,所有人都在盯着它。除了北京国安或将成为一支"港资"足球队之外,中信集团整体赴港上市对普通中国人看似毫无影响,但事实并非如此。以最流行的角度来看,央企赴港,背后折射了新一轮央企改革的大背景。在1990年代,央企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确定业务扩张边界。而如今,改革目标已被放在了加速企业国际化扩张和寻求全球资源的层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2014,(16):9-9
<正>人类社会自从有了阶级以后,工作就被当作奴役和压迫、惩罚与赎罪的象征,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莫不如此。《诗经》中的《伐檀》,就是农夫们一边吭吭哧哧地干活,一边高一声、低一声地骂财主:"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作家郑振铎注释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骂得是如何的蕴蓄而刻毒!"直到解放以前,国内多数工农阶层所从事的工作仍被视为苦役,视为阶级压迫的象征,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之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2016,(12)
正但资本也是"唯利是图"的,当市场走弱,资本跑得比谁都快。那么,改革的钱从哪里来?这是国企上市公司必须面临的难题。当下,说国有企业遇到一些"危机",这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产能过剩大部分在国企,产业结构调整重担在国企,供给侧改革也先要向国企"开刀"。除了这样的泛泛之谈,随着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披露结束,国企上市公司到底有什么样的"危机",已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8.
“周小明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了!”消息很快传遍某职校,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到非常震惊,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周小明同学实在是一个好同学.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违法犯罪划上等号.于是大家四下打听,周小明倒底犯了什么罪?没过几天,答案找到了,原来,周小明是因为偷自行车而被抓的.可是,大家弄不明白,周小明自己有自行车,为什么还要去偷别人的呢?事情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9.
读了《南风窗》87年6月号《扔了一个花园酒店》一文后,十分感慨,我国的社会主义公费医疗,为什么出现这么多令人痛心的事情呢? 我以为,公费医疗改革的目的,第一就是使本社会中患有疾病的公民得到合理的医治并杜绝“无病呻吟”的恶习,第二是保证社会每个公民的身体健康但又要防止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精神污染”。为此,本人认为公费医疗制度可实行下述改革措施: 第一,取消大锅饭承包制,改为给全体公民发医疗补助  相似文献   

20.
1947年6月底,美国《外交》季刊夏季号登载了一篇署名"X"的论文,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由于著名专栏作家阿瑟·克鲁克的暗示,不久新闻界便知道该文的作者是乔治·凯南,他是美国外交界著名的"苏联通",当时任马歇尔国务卿领导下的国务院政策计划室主任。X论文一发表,特别是人们知道作者的身份之后,激起了极大的反响。正如凯南在《回忆录》中所描述的:"顿时,它很快成了名符其实的宣传漩涡的中心,《生活》周刊和《读者文摘》发表了长篇摘要。遏制一词经新闻界的一致同意,被挑了出来并捧上了‘主义’的地位,把它和当时政府的外交政策等同起来。这样,在我们面前,树立了一个使历史学家们头痛的神话。"为什么X论文一出笼便成了"宣传漩涡的中心",为什么说它"树立了一个使历史学家们头痛的神话"呢?1987年是X论文发表四十周年,该年《外交》季刊春季号特别登载了几篇纪念性的文章,包括再次发表X论文。为什么《外交》季刊要发表四十年前的一篇论文呢?这只能说乔治·凯南的X论文是篇不寻常的、意义深远的文章,今天仍有分析、评价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