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经济越来越趋向多极化,而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却依然是美元一家独大,这种失衡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也是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危机之后,许多论争多集中在改革当今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必要性上,而对改革的现实可能性则没有深入探讨。从理论上讲,稳定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解决国际清偿力、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整和对该体系内的核心货币的信心问题。中短期内美元的中心地位仍然难以撼动,但美国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其日益膨胀的赤字和债务意味着风险的蓄积,将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并为其他币种的国际化创造了机遇。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美国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债务型、虚拟型与服务型经济增长模式冲击了美元霸权的物质基础,国际力量格局的改变也动摇了美元霸权的制度基础、信用基础和安全基础。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维护美元霸权,美国通过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恢复实体经济,强化美元霸权的物质基础;通过延缓国际货币体系改革、TPP谈判等以主导全球治理体系,维系美元霸权的制度基础;通过遏制金融主义、亚太再平衡战略等来维护美元霸权的内在运行机制。在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的背景下,军事霸权成为维护美元霸权的辅助手段。对此,需要适时采取措施来消减美国维护美元霸权所造成的战略压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全球格局加速演变,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下降,受美国金融制裁、债务攀升和持续加息等政策影响,“去美元化”再度升温,各国对国际储备美元化的安全顾虑加深,国别区域货币合作加快推进,国际货币多元化与“去美元化”并行演进已是大势所趋。美国经济及其财政货币政策是影响“去美元化”的关键变量。未来国际货币治理体系改革应重点弥补制度缺口,有效应对数字货币新挑战,并主动防范“去美元化”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4.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建使美元逐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获得了中心地位,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则使美元进入一个相对无责任的自由之境。美元中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天然的不稳定性与不可持续性,并导致国际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不断上升。超主权货币构想是解决这一问题较为理想的方案。数字货币的兴起则为实现超主权货币数字化提供了重要契机。超主权数字货币不仅是打破美元霸权的一种重要途径,还是大国未来竞争的重要赛道。当然,作为一种推进全球货币合作的中间路线,超主权数字货币将有助于资源交互的国际平台与信任机制的构建。为此,我们可以基于区块链等技术,构建一套以"数字货币—数字金融账户—数字身份验证"为基本结构的E-SDR超主权数字货币体系,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与全球合作的开展创造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夏斌  陈道富 《南风窗》2011,(5):76-77
如果美国今后不收缩其庞大的军费开支,不能很好地处理贸易和财政"双赤字"问题,美元有可能丧失霸权地位。到2020年或者更早的时期,欧元将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人民币在10年后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相似文献   

6.
谭建生 《当代世界》2010,(2):60-61,64
在经历了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深切地体会到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掣肘。中国必须高度关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即使现在没有实力完全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与进程,但必须努力促使其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行。  相似文献   

7.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使世界经济失却了被清楚界定的政府干预规则,失却了各国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义务,致使各国经济的决策只能在非正式的货币安排中做出。基于这种没有制度规定的制度框架,国际货币体系中潜在冲突的可能性增大了。  相似文献   

8.
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国际贸易与投资增长表现不佳,与此同时,主要经济体就业市场稳中向好、物价水平总体稳中有降,国际货币体系日益多元。特朗普政府推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发达经济体货币与财政政策效果减弱,全球总需求不足,发达经济体陷入持续低迷等因素制约全球经济增长。展望未来,负利率的出现与扩散、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与投资信心缺失、部分国家深陷社会动荡等因素将对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将在未来全球经济增长中继续扮演主引擎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预示着全球经济将二次探底,这对现存全球化体系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提出了严重的质疑。全球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债务危机,其根源在于美国对美元霸权的滥用。美元霸权已严重制约中国的发展,而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脱离美元霸权提供了极佳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试论国际制度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美国霸权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当今国际制度运行的内在动力、主体理念和多边主义协商与决策机制等国际制度本质特征的三个层面作为分析国际制度与美国霸权互动关系的框架 ,从理论上探讨了当今国际制度与美国霸权既协调又矛盾的互动关系。文章指出 ,在当前形势下 ,如何帮助美国从对外战略角度认识到“霸权的局限”和“霸权自我战略约束”的意义是管理国际制度与美国霸权矛盾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兴起,人类社会出现了并行发展的两个历史趋向:一个是民族、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趋向,一个是经济全球化驱动下的全球化历史趋向。前者表现为主权国家体系(国际体系)的出现和发展,本质上是一个自保体系,后者表现为全球体系的生长和发展,本质上是一个相互依赖体系。这两个体系在生长、发展过程中又存在互动联系,既可以是另一方的动力,又可以构成另一方的阻力。随着全球体系生长,相互依赖的扩展,任何一方出现的问题都有可能演变为全球性问题。两次世界大战爆发表明传统的国际体系力量结构均衡无法应对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的霸权治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缓解了战前所面临的问题,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导致了全球体系的出现,但也引发或掩盖了诸多的全球问题。面对国际体系与全球体系并存的世界,霸权治理已无法应对全球问题的挑战,全球共同治理世界已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12.
从匹兹堡峰会看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推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凯  倪建军 《当代世界》2009,(11):61-62
如果说前两次金融峰会为国际金融体系避免系统性崩溃、世界经济避免全面深度衰退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9月2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则重在引导全球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复苏,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此次峰会在完善国际金融机构现行决策程序和机制、二十国集团地位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是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整体推进仍旧迟缓,同时美元持续走软问题威胁到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影响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给中国最大的启示.事实证明,全球货币结构越来越不能反映全球的经济结构,美元霸权不仅扰乱了全球信用总量、信用创造机制、真实经济增长机制的关系,更导致全球经济和金融秩序混乱,"美元陷阱"危机四伏.而中日货币直通车将带来人民币国际化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入世后中国的经济外交步入新的阶段,开始寻求在现行国际经济体系的框架下影响国际经济规则。中国在推动多边经济谈判进程、推行自由贸易区战略、应对国际经济摩擦、能源外交及"走出去"战略等方面大力践行经济外交。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外交政策环境带来重大变化,中国经济外交面临进一步提升的机遇,同时也必须经历战略性的调整和转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的经济外交需要兼顾海外直接投资与金融资产的全球配置,从原先侧重于贸易、投资等局部性、领域性问题向体系层面的建构和协调发展,立足东亚贸易自由化以及金融协同化进程,推动多边贸易体系、国际金融体系朝向更为公平、稳定、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历来是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①事实上,由于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该领域内的文献主要关注的还是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与一般的政策分析不同,关于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具体政策本身,  相似文献   

16.
美国利维经济研究所的《公共政策简论》2010年第116期刊登了简·克莱格尔题为《关于全球失衡和国际储备货币的替代性观点》的文章,认为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无法由出口导向型增长转变为内需主导型经济,而资本可自由流动恶化了这一问题。如果单纯地让剩余国货币升值或者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都  相似文献   

17.
由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两大重要国际金融组织以及国际金融监管体系领域均实现近年来最大改革,新兴市场国家崭露头角。但是在国际金融体系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中国应以G20为主要平台,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继续深入,加强国际监管协调,支持储备货币多元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同步推进区域和双边金融合作,以真正实现全球金融安全网。  相似文献   

18.
区域性公共产品与和谐世界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人最强烈的信号是:美国真正是衰落了!靠美国人来提供全球性的公共产品,一是根本靠不住,二是私利性极重。罗伯特·吉尔平早就把话说得很清楚。美国之所以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提供以IMF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北约为核心的国际安全体系、以WTO为载体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及以世界银行为通道的国际援助体系,是为了维系体系内的稳定和寻求意识形态的认同。说穿了,本来就是美国人维持霸权的工具。冷战结束后出现的"一超多强"的国际态势使一部分人产生误解,把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9.
苏长和 《南风窗》2010,(26):74-76
2010年经济领域发生的货币战和贸易战,预示着国际体系转向内在和封闭的可能,意味着开放的贸易体制、互惠、多边主义原则会受到威胁,最终只会带来国际政治的倒退。其从兴起到流行,从局部到整体,尤其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20.
2009年是"全球治理"获得重要发展和变化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政治利益结构和力量结构出现深刻变化,全球治理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其主要变化集中在四个领域:一是金融领域,针对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秩序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案不断推出,各大国之间展开新一轮主导权之争。二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