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开发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特征.本文通过分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遗产的一般特征,探讨了该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通过理顺市场机制,引入多方主体对文化遗产的监督和保护,达到文化遗产利用和保护的统一,从而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世纪行》2010,(1):26-26
<正>2009年,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认真履行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一、围绕中心,履行职能一是组织我委委员赴神农架林区、恩施州,就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与发展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调研报告,在十届  相似文献   

3.
李长安 《世纪行》2011,(8):14-14
我省宝玉石资源的优势明显我省宝玉石资源主要分布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了"充分发挥鄂西圈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旅游业为重要抓手,以惠民富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4.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湖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如何运用积极财政政策,做大做强恩施州旅游产业,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从分析圈域内经济与财政发展入手,找出影响恩施州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障碍因素,明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对财政职能的新要求,提出创新财政体制、运行机制和财政政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常贤波 《政策》2009,(6):38-40
正值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渐入佳境.之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也拉开了发展大幕——鄂西圈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即将出炉。鄂西圈将以生态保护为主旨,以文化旅游为抓手,以绿色生态产业为支撑,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那么到底怎么建设鄂西圈?如何解决圈内矛盾和发展难题?这是全省人民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为给大家释疑解惑.  相似文献   

6.
《政策》2009,(3):27-28
随州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重要的门户城市,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文化资源。去年以来,随州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建设鄂西圈的历史机遇,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奋力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  相似文献   

7.
叶丛 《政策》2009,(8):23-24
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的战略构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是加快鄂西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保康地处襄樊市的西南部,是襄樊大荆山旅游区的核心区,也处于湖北传统“一江两山”旅游圈的几何中心。“鄂西圈”战略的实施。无疑为保康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在“鄂西圈”建设进程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生态文化旅游内涵,扎实做好生态保护工作,以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肖旭明 《政策》2010,(3):42-44
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的重大战略决策,给恩施州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恩施州是“鄂西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这对加快推进恩施州“绿色繁荣”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湖北政报》2009,(16):15-15
<正>鄂政发[2009]36号各市、州、直管市及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通建设规划》(2009—2020)、《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建设规划》(2009—2020)、《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旅  相似文献   

10.
楚天舒 《世纪行》2009,(2):20-23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未来.继提请中央批准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政策》2015,(3):40-42
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需要"两圈两带"战略的有效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战略可谓助力生态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自实施鄂西圈战略六年来,鄂西圈建设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切入点,推动区域联动和资源整合,实现整体开发和互利共赢,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了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加速推进了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郭有明 《政策》2008,(11):28-30
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既是一个旅游圈的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圈的概念。其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圈内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为此,本期《构建“鄂西圈”》栏目特刊发该圈中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襄樊市委书记谈如何加快发展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政策》2009,(5):11-13
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这是继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之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构想。湖北长江经济带西起恩施州巴东县,东至黄冈市黄梅县,涵盖武汉、宜昌、荆州、黄石、黄冈、鄂州、咸宁、恩施等8个市州的25个县市,地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5,2008年创造的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占全省67.5%和60.7%,  相似文献   

14.
《政策》2008,(9):1-1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继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构想。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规划,抓紧推进,在全省形成“两圈”互动、“两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5.
梁尚明 《当代广西》2010,(19):43-43
临桂县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但使很多流传民间的草根文化得到有效的抢救、保护,还有一些更是进一步做成了品牌,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临桂县共有135项非物项目入选临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项入选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四塘牌灯舞、两江板凳龙舞、四塘豆腐乳制作工艺等人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相似文献   

16.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共生——产业协调发展模式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底,湖北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作为一个整体区域,若要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必须构建符合其区域特色和发展条件的区域发展模式,即区域共生——产业协调发展模式。首先要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发展模式的空间演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其构成要素系统,最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以便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明 《世纪行》2008,(10):20-20
为加快我省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加快武汉城市圈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宜昌、襄樊等城市为中心,以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等旅游景区为核心,包括宜昌、神农架、荆州、恩施和襄樊、十堰、荆门、随州等8个市(州、林区),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占全省的50%和70%。  相似文献   

18.
唐良智 《政策》2010,(5):23-25
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对于推动鄂西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襄樊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应当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以更高的目标定位,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全市共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2亿元,分别增长21.17%和30%。  相似文献   

19.
《世纪行》2009,(11):2-2
2009年10月22日至23日,湖北省政协十届十次常委会议在省政协机关召开。会议议题是:学习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七次常委会议精神;协商讨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18名同志就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作大会发言,另有4名同志提交了书面发言材料。本刊摘要编发18个大会发言材料。  相似文献   

20.
周顺明 《政策》2009,(9):37-39
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11月,省委、省政府适时地作出了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的战略决策。至此,我省17个市州(区)的经济发展蓝图,全部纳入其中。现已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圈”为两轮的“两圈一带、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标志着湖北发展进入区域协调推进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