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始终贯穿着“法治”的理念与精神。“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等,在报告中旗帜鲜明地予以提出。“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理,念也正式地写入了报告。这些是我国十年法治历程的经验总结,是十年法治历程艰辛求索的结果,标志着中国的法治正在走向复兴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2.
“法治”作为当今世界各国公认的一种最佳治国方式,在法律与道德两者的关系问题上,并非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的平行关系,而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统一体。实现“法治”实际上也就达到人们所向往的“德治”。 所谓“法治”,即一个社会以法律进行的统治,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居于最高地位,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它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要求,就是“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性”。 一、“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性”,是古今众多法治思想家们的一个共同认识 最早主张法治的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典性地指出:法治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或原则: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法治与德治是相互联系的,法治与德治虽然范畴、内涵不同,但二者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首先,从法治与德治的性质和地位看,二者都属于人类文明这个总范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4.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指出:“加快建设‘法治浙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并要求“努力建设‘法治浙江’,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将建设“法治浙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法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莫纪宏 《奋斗》2023,(4):37-3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为科学理解“法治”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方向指引,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4,(23):20-20
自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来,一直是提法治国家,没有提法治中国。自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以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法治中国”这一概念首次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那么,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是什么关系?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胡建淼认为,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的升级版,具体表现在:一是中国化。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改革开放、尤其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以来,社会转型引发的变动给国家的治理理念带来冲击,适应这种变化,党和国家提出了“法治”与“德治”并重的治国方略。这既符合我国的文化传统,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选择的结果。法德并重的实践模式是一种“交织式”的结合。从理论上讲,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相互渗透、互为表里,在功能上相互补充、互相凭借,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渗透式”的关系,因此,在实践中应在遵循各自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兼用。“交织式”的结合可以使“法治”的约束力与“德治”的感召力在治国实践中形成合力,刚柔相济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以来,“依法治国”成为我国划时代的政治发展的方向和尺度。2001年初,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又提出“以德治国”,即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面对“以德治国”命题的提出,为避兔一部分人的思想混乱,阐明“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关系、走向及其实现手段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建构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上的理论自觉与主体性坚持。习近平关于法治的论述通过重新梳理法治与改革的关系,引入“治理现代化”的全新理念,突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重要性,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法治的战略地位、全局意义、发展思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杨爱玲 《世纪桥》2013,(7):51-52
邓小平和江泽民作为国家领导人,在法治思想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邓小平和江泽民的法治思想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江泽民的法治思想在继承的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同时,也有发展和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江泽民的法治思想,对我们依然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方政党法治的功能、原则、保障机制以及政治文化与政党法治的关系等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这对仍处于“补课”阶段的中国政党法治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华波 《理论文萃》2005,(2):35-41
一、大国法治:一个崭新的课题。“大国法治”是“法治”和“大国”两个概念的复合,简单说来就是在“大”的国家如何进行法治建设。要弄清什么是“大国法治”,我们首先必须对“法治”和“大国”的含义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要有坚强的政治保障。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十八届四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4.
在新形势下,学院作为基层单位,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领导班子必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原则、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完善领导班子的权力结构和民主决策运行机制、组织机制和监督机制,通过确立民主意识和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本领,努力实现学院法治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正>法律可以分为国内法和国际法,法治可以分为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国内法治含纯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涉外法治不完全等同于国际法治,二者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图1可见,“A涉外法治”与“B国际法治”不完全一致,而且二者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交叉重叠的关系。那么,“C国内法治”中调整外国人方面的法律法规,属于涉外法律,不属于单纯的国内法,也不属于国际法治范畴。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2013年)属于涉外法律,不是纯的国内法,也不是国际法,它调整的关系属于涉外法治范畴。全球各国N个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构成了图1中的“D全球法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中心论点: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章在对法治、人治、德治等概念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两个价值层面对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作了具体论证。作者认为,在目标价值层面上,法治属于政治文明范畴,德治属于精神文明范畴,二者的关系应被视为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在手段价值层面上,二者的关系应被视为法与道德的关系。因此,法治与德治应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17.
法律思维与法治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法治问题成为中国人热烈讨论的中心问题。在法治的研讨中,人们大多停留于对作为法治结果的法治目标状态的描述,而对于法治形成的过程和机制缺乏足够的关注。本文试图以法律思维为核心来探索法治的形成机制,寻求中国走向法治的路径。一、“法治”不仅仅只有“治国方略”这一层含义“法治”这个多义词首先表示一种治国方略,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社会控制,而不是选择其他作为主要控制手段,即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依法治国”。在古代中国思想体系中,法治总是与“礼治”、“德治”、“人治…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提出了“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这一治国方略是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的新发展,明确了正确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要切实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治国方略,应统一思想,增强对法治和德治的认识,牢固树立法治与德治统一、并重的观念。1.依法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中之重。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19.
陈昊天 《新长征》2007,(6):30-31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法治的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精辟阐述。但是和谐社会的上述特征并不是处在同一个层面上的,其中“民主法治在和谐社会的全部要素中是管总的,而不仅仅是某一方面、某一部分,因为和谐社会必然是民主社会、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06,(6):93-93
这是流行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的一个词汇。据媒体报道,时下不少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会读《厚黑学》、练酒量、找关系,修炼这些所谓的“灰色技能”。有专家指出,“灰色技能”是一种社会对人的异化。一方面社会强调法治,但“人情”所到之处,法治也得避让三分,迫使大学生们也不得不去适应这种潜规则。但应该看到,“灰色技能”虽然受宠却并非主流,在修炼“灰色技能”的背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