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推动警务行为现代化的发展,首先面临的应是观念上的革新,即由义务本位范式向权利本位范式转变。权利本位研究范式在现代警务中的价值着重体现在重构警察权力与公民关系、树立以“相对人为中心”的执法理念、扩大相对人的参与,批判和否定义务本位范式,把警察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建立在民主、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克服行政执法的官本位,树立民本住和服务观念,进而有助于实现公民与警察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陈建新 《桂海论丛》2005,21(2):35-37
规范权力运行,既需要权力制约,又需要权利制衡.必须着力于构建"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衡权力"的模式,通过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合力进取,使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统一于社会整体利益,从而实现公共权力逐渐向公民权利的转化或回归.具体途径为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机制,以及先行完善党内权力制约和权利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3.
陆昱 《前沿》2009,(10):41-44
迄今为止,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法制制约权力、以社会制约 权力和以道德制约权力这四种权力制约模式并没有解决权力的滥用问题,其本质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国家(政府)权力的"权利"只是一种特殊的权利,是基于公民权利的部分出让(让渡)并以订立契约的形式进而形成的。国家(政府)权力的"权利"之目的和归宿仅在于保障公民权利,并促进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因此,公民权利的"权力"对于国家(政府)权力的"权利"具有无可置疑的优先性,只有以制度的方式承认、维护、彰显和落实公民权利的"权力",才能最终解决如何有效制约国家(政府)权力这一理论和实践难题。  相似文献   

4.
朱今 《人民论坛》2014,(1):223-225
公民参与权是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但是从我国当前的状况来看,公民参与权还有待加强.文章以政府合法性为切入点,论述当前公民参与权的概念,通过分析我国公民参与权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提出实现公民参与权的路径主要体现在制度保障、限制公共权力和扩大公民权利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行政强制权扩张的必然性和公民权益受损的可能性构成了行政强制理论前提的內在张力,行政强制权的实施以不侵害公民基本权益为底线.公正和效率是行政强制价值取向的两种表现形态,但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公正是行政强制首要的价值选择.行政强制法律制度的目标是限制行政强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权利本位是行政强制的根本宗旨.司法机关执行模式和行政机关执行模式各有利弊,我国现有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存在悖谬,确立法院审查行为和行政机关执行行为严格分开的制度是行政强制法律制度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徐鑫 《人民论坛》2012,(26):38-39
政府的权力是民众赋予的,而公民的权利则是通过宪法及其他法律确立并加以维护的。政府权力同公民权利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政府权力的扩大往往会以牺牲公民权利为代价,而公民权利的切实维护与有效保障又需要法律权威性的社会认可。我们应理顺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为其良性互动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饶世权 《前沿》2013,(13):58-61
法治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法治行为的认同和肯定评价,其以自身权利的承认和实现为评价标准.因此,只有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才可实现公众的权利,从而塑造法治政府形象.而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是指政府承认公民的合法权利,公民承认政府合法的公共权力,并彼此确保对方合法权利和权力实现的法律制度、理念和行为.实践中,成都市的“模拟拆迁案”“城管执法冲突案”分别代表了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相互冲突的两种形态,对塑造法治政府形象产生了不同影响.因此,应当坚持协商民主、公众参与等基本原则,运用公开征求意见、模拟执法等具体行为方式,在改变观念、加强制度建设等保障条件支持下,构建实现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的协商——合作机制,塑造法治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8.
公民权利意识培育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月平 《前沿》2008,(9):3-6
公民权利意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动力源泉,培育完善公民权利意识,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公民权利意识尚不够成熟,对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不够显著。需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加强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公民权利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而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宪政是以宪法的形式将民主的原则制度化、法律化,是文明制度发展的最优选择。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这一基本精神具体表现为,公共权力是宪法授予人民的,不得行使宪法没有授予和禁止行使的权力,公共权力不得侵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而且有义务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公共政策制定作为政府决策的核心步骤,公民参与是促进其公正、平等的价值取向实现的有效途径,所以公民参与不仅能够达成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更是实现宪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论公共精神     
现代国家中的个人以公民身份建构起不同层次的群己关系,公民资格中的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支撑起公共生活的骨架,包括社会和政治两个层面的公共精神赋予公共生活以生命意义。当前,我国公共精神呈现出衰落和弘扬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其发展受制于市场经济改革不彻底、政治体系的吸纳功能不足、社会向上与向下矛盾发展的变化趋势、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建构与撕裂等挑战。因此,公共精神的涵养需要我们变维稳思维为维权思维,从制度的配套和程序的可行两个方面使公民的权利内容和保护落到实处;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精细化;以过程监管来鼓励社会自组织;以增强公民的权利行使能力为目的,培育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