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面向,国家治理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边疆治理反映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边疆治理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坚持把边疆治理纳入国家治理总体方略,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生态优先,坚持依法治边,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巩固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坚持党对边疆治理的全面领导,逐步构建起党的治边理论和政策体系,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边方略。对新时代党的治边方略进行系统梳理,对于深化边疆治理研究、提高边疆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东汉时期的西域屯田与国家西北边疆安全关系是历代中央王朝的典型时期。东汉政府与西域关系的“三绝”与“三通”导致了东汉长达100多年时间内出现在西域屯田的“三废”与“三置”的典型时期,由此引发的西北边疆或治或乱的安全问题,凸显了西域屯田与西北边疆安全之间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及西域屯田的战略价值。由此,屯田西域成为历代中央王朝战略决策的重要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3.
从“边疆”一词在中西方历史语境中形成的过程来看,边疆经济可以实现“去边疆化”发展。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边疆地区经济“去边疆化”发展的成功范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历届中央人民政府对于边疆地区的持续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历史机遇都表明我国边疆经济“去边疆化”发展具有一定可行性。但是,新时期我国边疆经济要实现“去边疆化”发展也面临许多掣肘,这就要求我们要推动边疆治理倾向由稳定取向转向发展取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好边疆地区的“人心政治”,构筑边疆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共同富裕为价值旨归,持续推进兴边富边稳边固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边疆。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治国必治边,边疆稳则大局稳。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与实践生成逻辑,实现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是国家治理始终贯穿的命题,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高质量党建对边疆治理现代化发挥着强大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充分发挥高质量党建的边疆引领功能,着力提升边疆农村党建质量,准确定位边疆党建在引领边疆农村治理中的困境,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构建内在机制,生成现实路径,以期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现代化建设以及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并经十九大进一步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并首次使用了“边疆治理”一词,十九届五中全会亦从多个角度阐发边疆治理之义。边疆特殊的地缘位置、政治环境、历史文化及社会现状等,决定了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边疆治理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和生态各领域呈现出一系列鲜明特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根本政治保障;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关键文化工程;在统筹国内外大局中以社会稳定为基的发展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的经济理路;促进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的重要社会依托;促进人与自然共同体建设确保生态安全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核心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6.
治国必治边",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是我国边海防的特有优势。这直接呼应了十九大报告,以及"十三五规划"中"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战略布局。同时",党政军警民"合力治边强调"民"的社会性力量的协同共治,据此,可以概括为"党政军警民"合力治边的民本型治理。而该种治理的"合法性"依据是:合力治边的领导核心是以民为本的中国共产党;合力治边的功能兼顾边疆安全与边疆发展;合力治边在运行过程中的民本空间。  相似文献   

7.
如何治理边疆,是历代王朝治国安邦的一大难题。边疆的治与乱、安与危,不仅直接影响着边防的巩固,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历代王朝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对治理边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林丽梅  郑逸芳 《探索》2016,(4):70-77
国家生态安全是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是一项基础性的国家安全战略。"治国必治边",边疆生态安全关乎国家的整体安全,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基地和应对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边疆生态安全面临自然资源利用低效、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土壤侵蚀严重、草原生态功能退化、海疆污染严重等问题,严重危及国家安全。这要求边疆地区尽可能地合理利用边疆资源禀赋条件实现"三大效益"相统一,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以提高治理主体积极性,以及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开展合作治理等推进生态治理,维护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9.
国际恐怖主义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全球性政治问题之一。目前,国际恐怖主义日益泛滥,其中“东突”分裂分子的恐怖活动不断发生在地处我国西北边疆的新疆地区。其组织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危害性上都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的领土完整、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当前,正值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正确认识“东突”问题对我国西北边疆安全的威胁,及时制定应对策略,才能保证新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0.
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场域,乡村治理成效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基于其“整体性”的显著优势而呈现出“乘数效应”,“三治融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多地乡村治理“三治融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掌好乡村建设之舵;完善村民自治,筑牢乡村治理之基;加强法治保障,夯实乡村治理之本;发挥德治教化,淬炼乡村治理之魂;促进三治融合,凝聚乡村治理之力。  相似文献   

11.
统一战线和国家治理,都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二者有相同的内涵和共同的目标。统一战线具备的政治优势、经济优势和组织优势,决定了它能够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的短板和难点。当前,云南在推进边疆治理的进程中,面临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育不足、民族宗教问题复杂等一系列难题。破解这些难题,正是统一战线的优势所在,也是统一战线服务边疆治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以制度机制的完善为引领,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着力提升边疆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完善制度机制的重点是边疆治理与统一战线工作协同机制,包括党领导边疆治理和统一战线的具体工作机制、跨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机制、思想引领机制、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民主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12.
舒炜 《廉政瞭望》2013,(13):16-21
没有哪一个朝代不重视四川,没有哪一个朝代不把治理好四川作为国家的大事。因为四川的历史和地形特点,给人形成了“天下耒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错觉。在封建社会,朝廷对四川总是猜忌和打压,形成了“蜀人不得守乡郡”,“蜀人官蜀不得通判州事”等固有思维。  相似文献   

13.
边疆公共安全治理性质独特,有别于一般公共安全治理。边疆公共安全治理属于国家安全治理的全局性问题,具有明显的跨界性、跨国性与艰巨性。在边疆公共安全治理原则上,要统筹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统筹公共安全治理与社会治理、统筹各领域公共安全治理、统筹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治理。在边疆公共安全治理思路上,要完善统筹边疆公共安全的领导体系、各公共安全治理的综合性治理体系、基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边境地区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的整体安全体系、兼顾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体系、跨界应急协同与应急援助机制、涉外公共安全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实现科学有效的国家治理,是历史、时代、人民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艰难考题。经过百年奋斗和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中国式国家治理新形态,科学回答了中国之治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新道路新形态,可以概括为“十个坚持”,即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单一制的国家体制,坚持以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坚持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将“社会治理”与“共同体”有机叠加使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是一种更趋于融合型的社会建设思路,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清晰的现实逻辑。基于此,文章拟在“政党—政府—社会”视域下阐述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以提升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多元主体的共建共治共享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标志着治国的模式由“人治”色彩浓重的模式正式转向“法治”,充分体现了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党章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可以说,依法治国与党的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依法治国有利于党的建设。 1 历史上出现建党治国的“人治”色彩的模 式决不是偶然的:第一,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国家,历史的延续及其惰性不容否认。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形成了一种以圣人文化为主流的人治型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7.
《探索》2017,(6)
"一带一路"建设使我国国家发展的外向程度不断提高,国家发展的空间已溢出领土范围而在沿线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扩展。在此背景下,边疆被置于巨大的空间场域之中,其定位逐渐从国家的边缘地带转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然而,"历史-民族"话语主导的边疆治理将边疆问题置于民族问题的框架下解决,难以有效回应"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空间场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边疆治理实践的有效推进。这需要与时俱进,从空间政治视域重新审视边疆及其边疆治理。该视域下边疆治理重点关注空间正义、空间生产机制改进、权力的空间结构优化和空间的政治认同等议题。  相似文献   

18.
<正>塔里木的夏天,万木葱茏,生机盎然。塔里木河两岸有一种精神让人振奋,有一种力量让人鼓舞。塔里木河畔的新城阿拉尔市,迎来了一批从东海边走来的援疆干部,他们不远万里来到祖国西北边陲,以高度政治责任心和使命感,履行着支援边疆、建设边疆、服务边疆的伟大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9.
2013年“两会”期间,习主席在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深刻阐发了治国、治边、治藏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将国家战略全局一个重要方面清晰地提炼出来,赋予了西藏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的新定位,是新形势下治藏兴藏的总基调、总依据,为西藏军区部队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相似文献   

20.
蔡名照 《求贤》2014,(10):6-9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从十八大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阐述治国理政新理念时都体现了对历史经验的学习和运用,这也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