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非接触式犯罪,无论犯罪嫌疑人采用什么样的科技手段,主要的媒介是语言。社会符号学强调符号在社会行动和交际中的功能。犯罪嫌疑人调用相关话语资源与语言策略对身份进行选择与建构的动态过程,是符号在语境再构下的解释和再解释过程。在“冒充公检法”类诈骗中,犯罪嫌疑人运用语类模板中的话语资源编造虚假信息,构建虚拟语境,通过话语实践确立虚假身份,利用话语策略实现不同身份的多元转换。在话语交际过程中,犯罪嫌疑人一方面限制受话人对话语资源的权力与控制,另一方面拓展对话空间加强与受话人之间的协商与互动,将目标身份通过语言符号经由对方建构,在确立自身的“机构代表身份”和受话人的“违法者身份”后,达到获取受话人信任、骗取钱财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2.
公民身份是维系国家良性运行的重要构件。在民族国家的视域里,西方公民身份是在一个由多元维度动态交织的过程中被建构起来的,至少包括道德文化维度的同一性建构策略、国家赋权维度的功能分化建构策略、社会矛盾维度的排斥性建构策略。在风险社会语境中,现代西方公民身份的建构情境、动力、空间与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面对公民身份的基本问题约束,西方国家尝试在社会构成、民主范式、空间结构、文化内涵等方面重构公民身份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3.
连贯是语篇表达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语篇连贯表达的因素很多,语境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语境因素主要包括认知语境、语言语境和交流语境。只有充分考虑到语境因素对语篇连贯表达的影响,才能达到成功的语言交流。  相似文献   

4.
幽默是人们在交流中对语言的巧妙使用,因此与语境息息相关。语境是余华幽默语言风格不可分离的"忠实伙伴"。余华借助语境,把不能穷尽的意思表达于言外,让读者凭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文化背景去领会、补充,从而领悟其独特的黑色幽默艺术风格。余华在小说中通过大量的语境设置来创造着幽默。  相似文献   

5.
<正>网络潮语是在网络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语言现象,通常用极简短的文字来表达深刻语义的新概念,是一种时尚、潮流的传播方式。网络潮语不受时空限制,交流便捷,更能满足年轻人及网民的个性化追求,在各类平台上、各种语境中,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交流工具。  相似文献   

6.
网络话语表达经历了技术交流、情感联系和集体行动的功能演变,正日益凸显出强大的话语力量。网络话语表达的意义多元,表征出主体的利益诉求、个体的情绪情感、自我的身份认同以及复调的网络狂欢。要加强公民意识培养,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加强心理素质建设,培养健康网络心理;加强自我身份建构,引导实现自我价值;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强化主流文化认同,以引导和规范青年网络话语表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师自我知识身份误解的生成与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主义和现代主义理念下,教师是以复制、传播确定性知识为职责的专业工作者。教师单向度知识拥有者、传播者和教育者错误身份意识开始于求学时期教师印象,经过传授型教师知识身份的感官确认、传递性专业知识身份的系统理解接纳,自我传递性专业课程知识身份的实践体察,其自我知识身份误解逐步得以完成。教师自我知识身份误解不仅影响其自身知识建构与发展,也影响学生知识建构、生长及其知识意义的多样化发展。因此,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形成新的知识观、新的知识形成观和新的教师自我知识身份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基本使命。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民工身份认同的困境主要包括身份分类的矛盾和未来归属的矛盾两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产生身份认同困境主要存在个人身份建构与社会建构之间的矛盾。社会距离是导致其自我认同困境的直接原因,相对剥夺感是导致自我认同困境的重要原因,追求生存目标与现有体制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身份认同困境的根本原因。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的困境问题,必须从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政策建构等多个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边缘化国家正是在反体系运动与大国遏制的互动过程中建构了关于自我的边缘化心理身份,而这一身份反过来又激发了它们的反体系行为,于是冲突在对抗与缓和的不断转换中周而复始地上演。朝鲜作为国际体系中的边缘化国家,在与体系的长期互动过程中,正是在反体系运动的实践等主要因素影响下,建构了自我的边缘化心理身份,而这一身份又引发了朝鲜以发展核力量为主的持续的国家反体系运动,大国则通过遏制或战争威胁来应对朝鲜的边缘化行为,朝鲜半岛的安全困境正是基于这一互动逻辑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公安微博是公安机构以个体名义运用语言对受众进行交际的一种方式,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支配话语权不同,公安微博与普通大众微博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传播主体身份的特殊性、传播语境的受制约性、对受众对象思想的操纵性。公安话语权的释放要顺应机构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的变化,要选择大众群体普遍适应的释放平台,通过建立公安微博,在充分认识到"自我微博"特殊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功能和影响力,选择恰当的时机、以适当的语言形式释放自我话语权,以规范受众人群的社会行为、提供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引导民众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融合警民情感。  相似文献   

11.
网络技术的进步衍生出了具有双重属性的网络虚拟空间。虚拟空间通过将个体符号化、内容关系化实现对于现实世界近似逼真的模拟,使个体获得近似乃至超越现实世界的体验。虚拟环境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精神栖息之所"却导致了个体身份与集体身份的分离,消解着原有的集体观念,在虚拟世界中原有的严密组织集体观念被松散的虚拟部落集体观念逐步取代,组织观念受到了网络叙事方式的挑战,网民对自我身份归属观念进行着新的建构。这一变化冲击了个体原属的传统文化形态,丰富了网络亚文化的内涵,同时激发了网络主体的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12.
语境与英语听力教学中的意义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语境和意义建构的涵义,指出英语听力理解不仅是接受语言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意义重构的过程,意义的建构离不开对语境的准确理解。提出一些方法与对策,建议把语言层面和语境含义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及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隐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公共话语中担任认知方式的表达媒介,是话语分析的重要考察对象。当前,多数聚焦隐喻的公共话语分析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展开。相关研究从具身体验角度考察了公共话语中概念隐喻产生的心理过程,但未描写和解释语境中隐喻语言的表意网络创设。文章采用隐喻的复杂系统分析法,以英文报刊对金砖国家概念的隐喻构建为例,考察公共话语语境中隐喻语言的表意系统性。研究显示,隐喻语言在公共话语语境中自下而上形成系统隐喻、隐喻情节和隐喻叙事,三者环环相扣,受到话语目的、社会文化、语言语境及认知活动的交互施动。研究发现,隐喻的复杂系统分析法能有效捕捉语境中隐喻语言的协同表意,利于揭示公共话语中隐喻语言产生修辞论辩效果的复杂动因。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代北美“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作家严歌苓在其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对于作家自身文化身份的探寻意识。多年的国外生活、异质文化的冲击、中西文化的冲突等人生体验使严歌苓在文学创作中一度表现出了诸多华裔作家共有的创作焦虑感和自我怀疑意识。从严歌苓的人生经历和小说作品出发,分析她表现在文学创作中的焦虑感;通过对严歌苓小说中“我”的流失与重拾的分析,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谈其创作中的作家主体意识。最终,从严歌苓对于本土文化、本土题材的回归来看严歌苓是如何摆脱身份焦虑、完成对自我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语境在关联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语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关联理论把言语交际看作是依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推理的过程.交际双方根据现有语境建构一系列假设,并对之进行认知处理.在交际进展过程中,交际双方根据对方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对话,以求完成自己的交际意图.推理过程中推理结果与语境互为基础,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16.
聂文娟 《外交评论》2011,28(4):83-95
集体身份认同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情感诉求,具有情感属性的本质特征。本文以集体身份认同的建构为切入点,分析了国际关系中的群体情感现象。集体身份建构进程中的核心变量是群体成员身份认同,而不是朋友角色身份认同。在群体身份认同的建构进程中,群体情感因素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分别表现为社会类别化进程中的群体情感动力、社会比较进程中的群体情感模型以及积极认同进程中的"替罪羊"现象。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作品《紫色》,通过描述美国黑人妇女在种族和性别的压迫下寻求自我身份与价值的艰辛历程。指出种族歧视及夫权专制是她们确立自我身份的最大障碍,只有实现性别压迫和种族压迫下的自我解放和生存。黑人女性才能迈向自然、健康的人格,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Leech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能力是指对说话者的目的和用意的理解能力。作者认为在对语境认识的基础上,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以及准确地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称为语用能力。该文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培养语用能力,并对语用失误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党员自我身份认同是对党员这一身份角色的自我理解。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多元价值选择和利益分化,党员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成为影响党员履职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在党员教育中不断增强党员的自我意识,培育党员自我认同的动力,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机制,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党员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20.
虽然聚居区与散居区的穆斯林群体都出现了极端化现象且影响日渐扩大,但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极端化模式。中东穆斯林群体因外国军事存在和西方文化冲击而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威胁感知,部分穆斯林在对自我身份、他者身份和解决方案的建构中完成了身份认同的极端化转变;欧洲穆斯林群体则因处于两种身份和文化的长期割裂状态而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部分穆斯林在质疑身份和重新确认身份的过程中,因受制于持续被剥夺的现实和极端主义思想的煽动,形成了对极端身份的自我认同。只有全面客观认识穆斯林聚居区和散居区极端化模式的差异,才能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去极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