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检察权是指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权力,是检察机关依法通过履行诉讼职能来行使的法律监督权力。检察机关在行使检察职能的过程中,存在着严格的监督与制约机制,但这种监督制约机制并不完善。为了防止检察权滥用,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才能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才能确保司法公信力,才能满足公众对司法的要求和希望。  相似文献   

2.
郭立新  张红梅 《河北法学》2007,25(2):129-136
检察权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主要包括外部权力监督和权利监督两个方面.检察权的外部权力监督在法律层面上完善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对检察权的监督以及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对检察权的制约.在权利监督制约层面,则要增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辩护人的防御性权利和完善救济性权利,建立和完善人民监督员的社会权利监督制度,形成对检察权有效监督制约.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检察权的司法属性与监督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认为检察权监督属性以司法属性为前提与依托。检察权主要通过侦查监督程序制约侦查权,检察权主要通过诉讼程序制约审判权、行政权。检察权与侦查权、审判权相互制约以及检察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实现权力制衡。最后对检察权自身的监督制约机制进行探讨,检察权自身的监督以权力监督为主,以权利监督为辅。  相似文献   

4.
检察权具有集侦、控、诉讼监督权力于一身的特点。近年,通过一系列的检察改革,检察权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但仍然存在着重权力监督轻权力制约、重权力监督轻权利监督、重程序外监督轻程序内监督、重机构设置轻机构的独立性等问题。要实现对检察权的有效监督制约,必须调整改革思路,在坚持现行的内部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外部监督制约的力度。未来中国检察权监督制约改革的科学走向应当是:权力监督与权力制约并重、权力监督与权利监督并重、程序外监督与程序内监督并重。同时注重监督机构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5.
韩东 《天津检察》2008,(4):12-13
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在依法行使法律监督权的同时,自身当然也需要监督,而且理应成为接受监督的典范。长期以来,理论界对检察权的监督制约方面提出了许多质疑观点,有的认为,检察机关监督别人,没有人对其进行监督,检察权处于一种封闭失控的状态:有的认为,在诉讼活动中,检察机关可以对公安、法院等机关进行监督,凌驾于其上,公安、法院等机关却无法对检察机关进行制约;  相似文献   

6.
许彩云  付立华 《河北法学》2007,25(6):149-153
检察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国检察权进行定位,结合检察实践,从内部制约的角度对检察权的制约机制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其性质与内涵,分析了检察权内部制约机制存在的缺陷,主张从司法权和法律监督权两个方面来完善检察权的内部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7.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其自身的监督制约。在加强对检察权行使的内部监督的同时,不断完善检察权的外部制约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方能有效规范检察权的行使,彰显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8.
陈辐宽 《法学》2012,(2):155-159
诉讼监督是检察机关履行和实现法律监督的具体途径。通过对诉讼的监督和以诉讼方式的监督,检察权最终实现对其他国家权力的制衡。这种制衡功能的发挥旨在达到诉讼监督维护"社会的法的秩序"的直接价值目标和实现社会正义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9.
龙双喜  冯仁强 《法学》2004,(11):30-35
宪政建设的核心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其主要手段是通过权力分离实施相互制约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 ,以及检察权的发展过程 ,认为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民主宪政思想 ,我国未来检察权应当包括有限的 (职务犯罪 )侦查权、完整的 (刑事、民事、行政 )公诉权和完善的 (立案、侦查监督、不起诉、诉讼监督、刑罚执行 )监督权。检察权的特点是复合性、制衡性与程序性。法律监督权应当区分为政治意义上和法律意义上广狭不同的两种权力 ,其中狭义的法律监督权即诉讼监督权。所谓法律监督权与公诉权的冲突 ,实际是诉讼监督权与公诉权职能的冲突 ,表现为国家的法制统一与具体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 ,但又都统一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或长期利益。  相似文献   

10.
权力设置应当遵循受制约与受保障之原则,失去监督之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缺乏保障之权力必然遭遇架空.权力运行过程中总会受到一定的干扰,因此权力设置应当配备一定的保障机制,使得权力享有者有足够的能力排除不当之干预.我国宪法规定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运行保障机制,使得检察权独立运行受制于众多因素,导致检察监督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当前司法公信力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际,有必要正确认识检察权运行保障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检察权运作的保障机制,强化检察监督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健全检察权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既是实现规范、文明、理性执法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如何坚持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与对自身执法的监督制约有机统一,成为检察机关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必须正视的课题.基于此,在全面考量我国检察权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现实架构的基础上,应客观评述当前我国检察权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功能缺损问题,进而提出改革完善我国检察权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检察权介入公益诉讼在我国立法上尚无明文规定,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中的原告主体资格受到质疑。作为宪法"钦定"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对公益诉讼案件的介入实有必要亦具备现实可能性。立法应确立检察权介入公益诉讼的机制,明确并着手规范检察权介入公益诉讼的时机和方式。  相似文献   

13.
祝志军 《法制与社会》2011,(28):163-163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自身也存在监督与制约,而并非只监督别人,却不受别人监督。进一步完善检察权在运行过程中的监督与制约,有利于检察机关更好的发挥检察职能,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4.
检察权运行结构化,指基于检察权的监督属性和诉讼职能,检察权在运行中呈现的权力运行各要素之间相互耦合、整体作业的特点,包括检察权运行所遵循的上下一体和相互制约,按照各种职能属性形成不同的权力运行组织方式以及这些组织方式之间的相互协调、约束与影响.通过对检察权运行各要素的结构化解读,剖析检察权运行结构化的表现和特征,有助于实现检察改革的适度司法化,促成检察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检察权运行的动态互控,进而有利于建立职权配置更为合理、运行更为顺畅、更加公正高效的检察权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检察权在国家权力中的定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考察这些制约因素,对正确界定和理解检察权就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国家因素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家意志是检察权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国家任务是根本要求,国家权力结构模式是具体影响;人民因素的制约作用体现在:人民主权是检察权产生的理论基石,人民权利的让渡是现实需要,人民合法地决定检察权的地位源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因素的制约作用体现在:社会权力与检察权的分离与契合,市民社会权利的让渡赋予了检察权的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6.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长期以来一直面临“谁来监督监督者”的质疑,而单纯在监督之外再设置监督,又容易陷入无穷无尽的层层监督的桎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并提出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监督的要求。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要求检察机关在强化法律监督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自身监督制约机制的完善。特别是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执法办案权将交由主任检察官和检察官行使,在新的检察权运行机制下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检察活动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检察权的依法正确行使。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任何团体、组织和个人的干涉.但是,有人提出"拴察机关监督别人,谁来监督检察机关"的质疑.因此,如何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惩恶清腐,健全和完善检察机关自身监督制约机制是保障检察机关公正执法的基础,是实现法律监督的根本.本文将从检察机关目前存在的问题,健全和完善检察机关自身监督制约机制的必要性及对策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按照司法公开、司法平等、司法制约、司法求是、司法效率等规律要素,强化检察一体的领导关系,推进检察民主实现方式,改善刑事诉讼控辨格局,健全客观义务保障机制,完善诉讼监督和自身监控权能,优化检察权决策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行使国家法律监督权,依照法定程序,督促纠正诉讼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以保障诉讼程序正当合法的一项专门性活动。诉讼监督是检察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察机关的核心职能。通过对诉讼活动的监督,检察权最终实现对其他国家权力的制衡。  相似文献   

20.
在刑事诉讼中,制约与监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相互取代和混淆。制约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通过行使法定的诉讼权力而相互影响、限制和控制,以及当事人通过行使诉讼权利对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的影响、约束和限制。监督则是指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人民法院审判活动以及监狱等刑罚执行机关执行刑罚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检查和督促,并对违法行为予以纠正的行为。制约具有主体的平等性、双向性、经常性等特点;监督则具有主体的不平等性、单向性、选择性、事后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