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尚道 《台声》2007,(12):83-88
电影作为人类传播史上一个最重要的媒介,结合了戏剧、音乐、美术、文学、雕塑等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呈现出其他艺术所无法企及的感动效果,人们随着剧情的编排和人物的演出,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感受着感官的刺激和心灵的洗礼。1895年年12月28日,出身自法国里昂照相材料制作商家庭的卢米埃兄弟,在巴黎格兰咖啡店印度沙龙中公开售票放映10部影片,这些影片是用他们所发展出来的电影机cinematographe拍摄与放映的。这一天也标志着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 1904年慈禧太后70寿辰之际,英国驻北京公使进献了放映机一架、影片数套来庆贺,第一套电影专业器材和专业素材从此进入中国。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摄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从此吹响了中国电影的号角,开始了长达百年、缤纷艳丽的光影之旅。暮然回首,当电影在1895年诞生之时,正是日本向华发动甲午战争,并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从1895至1945年的50年间,台湾遂落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日本殖民化统治中,作为文化产品之一的台湾电影自然也不能幸免。然而回顾台湾电影发展的历史,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低落还是辉煌,台湾电影总是以一种凝重的符号,记录着人们心底潜藏的梦想和对生活的感悟。  相似文献   

2.
引言在一九六四年一月号的《中国建设》英文版上,曾刊登过一篇轰动一时的文章——爱新觉罗·溥仪撰写的《从皇帝到公民》。同年,他所写的《我的前半生》一书出版,并立即被译成英、日、印度尼西亚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港澳报刊也兢相连载,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稍早一些时侯,一九六一年,日本朋友曾来北京摄制了纪录溥仪后期生活的影片《皇帝与庶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电影工作者,也曾为这位「末代皇帝」拍摄过纪录片。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五年底,中国新闻社拍摄了大型彩色纪录片《中国末代皇帝——溥仪》。这些影片都曾在国外放映,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5,(19)
<正>人物朱延平:台湾导演怀念故人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台湾电影展上,《七匹狼》《彩云飞》等6部以"爱"为主题的经典台湾影片参加展映。展映会中,《七匹狼》导演朱延平深切怀念该片的主演、已故台湾知名演员和歌手张雨生。朱延平,台湾影视导演、编剧。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英语系,大学时代协助摄制纪录片,当过助理导演。1978年完成电影剧作《错误的第一步》,荣获亚太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一鸣惊人,而后每年拍摄4部喜剧片,可谓"高产影人"。作为开幕影片,台湾导演朱延平的作品《七匹狼》在台湾影展开幕式后放映。  相似文献   

4.
《台声》2020,(2)
正"拍摄电影是一个梦想还是一个投入热情的工作,这个工作会让你觉得你的生命很精彩。随着更多惠及台胞措施的出台,两岸合拍电影更将柳暗花明。"张乐说。关于他张乐,80后的台湾台北人。曾在报社做摄影记者,后来进入台湾八大电视台做摄影师,主要拍摄偶像剧,而后开始导演广告片、宣传片、纪录片,乃至于电影。  相似文献   

5.
《小康》2016,(24)
正这部纪录片,只有短短的27分钟。它包含的信息量是如此巨大,让观看者只觉得太过短暂。新西兰驻华大使麦康年介绍说,这部影片于1958年在新西兰国内上映,很多的新西兰民众当时在电影院观看了这部影片。50年代的新西兰民众对于中国是不了解的,而这部纪录片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或多或少改变了新西兰人对于中国惯有的印象就在今年5月,新西兰驻中国大使馆举行了一部关于中国电影纪录片的媒体放映会,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做《走进红色中国》,它是由新西兰电影制  相似文献   

6.
崔晓阳 《前沿》2013,(3):181-182
1895年至1945年间,日本在台的殖民政府——台湾总督府,对台湾进行了疯狂的殖民掠夺。台湾原住民地区多为山地,而山地丰富的林业与矿产资源就成为日本殖民掠夺的重要方面。台湾总督府的“理蕃政策”与山地殖民掠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薛洋 《两岸关系》2007,(1):43-45
公学校历史科的设立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让与”日本。日本窃据台湾后,面对岛内汹涌澎湃的抗日浪潮,日本驻台殖民政府意识到培养亲日新一代的急迫性,而教育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故日本总督府于1898年在台设立“公学校”,招收台湾学童接受初等教育,同时设立“小学校”接收在台的日本学童。“公学校”的课程是专门针对台湾人设计的,和“小学校”以及所谓“内地”(指日本)的学校都有所不同。历史科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学生必修的最基本科目之一,却在“日据”时期台湾的“公学校”  相似文献   

8.
法国纪录片大师让·鲁什(Jean Rouch,1917~2004),以拍摄风光、社会和人文等影片而著名于世,其数量超过了140部.他在1960年拍摄的<夏日纪事>[1]开创了"真实电影"[2]的先河.在这部影片中,街头访问的对话形式、关于幸福的不懈追问、音画同步的技术革新冲击了当时既有的纪录片拍摄模式.  相似文献   

9.
海峡两岸电影文化恢复交流始于八十年代后期,两岸从影人员往来增多,一些台湾摄制的影片在祖国大陆上映,如由李行导演的《汪洋中的一条船》、《浪花》等,台湾的电影人来大陆参加的影展活动,每年的金鸡、百花奖活动也安排放映两岸三地的电影,台湾电影导演王童的影片《无言的山丘》还曾获上海电影节大奖。但大陆的观众对台湾电影的发展却了解不多,本刊特予介绍。  相似文献   

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上海市、西藏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厅)局:近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电影发行放映单位放映走私影片的活动十分猖獗,它不仅冲击了国内电影市场,而且阻碍了民族电影的发展,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了维护电影市场的正常秩序,贯彻落实国务院《电影管理条例》,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走私影片的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电影发行放映工作是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文化市场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电影市场的管理工作,加大打击发行放映走私影片、维护电影市场正常秩序、强化电影市场监督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电影市场的稽查管理工作。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设立的电影审查机构是国家唯一批准的电影片进口审查  相似文献   

11.
如果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可以比较的话,民国电影的成就肯定超过了绘画,可以和京剧不分伯仲. 世界电影诞生于1895年,由于当时清政府的保守与排外,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以后,电影才进入北京.当时一些外国人携带着影片、放映机、发光器在北京的一些茶馆、戏院放映电影.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从欧洲归来时带回了放映机和影片在宫中放映,放映机中途发生爆炸,当场炸死一位官员.由此清王室把电影看作不祥之物,在宫中禁止放映.然而电影放映在民间反而增多起来,并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2.
田正清 《今日民族》2009,(10):34-36
电影发明至今已有113年的历史。电影自发明就以拍摄纪录片开始。我国和云南省的电影拍摄也都是以拍摄纪录片开始的。1910年,法国人拍摄了滇越铁路通车的纪录电影,这是云南最早的电影。其后,有国外、国内的电影机构在云南拍摄纪录片和故事片,其中最大的机构是美国新闻处,拍摄了中国远征军在印度、缅甸、  相似文献   

13.
南京中山陵正门上镌刻的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最初是赠给我国的早期电影工作者的题词。 1923年,我国电影事业开拓者之一、著名导演黎民伟三兄弟在香港创办了一家民新影片公司,先后拍摄了《香港风景》等纪录片,特别是为广东革命政府拍摄的新闻影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等,成为极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7,(9)
<正>4月21日,讲述上世纪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政治受难者人生故事的纪录片《暗夜行路》在台北举行新片发布记者会。上世纪50年代,在内战与国际冷战的背景下,败退台湾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以"反共"名义,发动了一场白色恐怖大整肃,对当时台湾社会氛围和历史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台湾地区戒严时期政治事件处理协会接受台湾人权博物馆委托,组织纪录片拍摄小组,耗费一年半时间,采访、记录了陈明忠、冯守娥、  相似文献   

15.
正1895年(清光绪21年),马关割台。日军近卫师团进兵台湾。6月17日,在台北举行"始政式"。10月9日,嘉义陷落。据台湾总督府警务局编《警察沿革志》所载,日军"根据侦查结果和当地人的报告"得知,"目前刘永福(1837-1917)的主力约1万人在台南附近,另有5000人在凤山附近驻扎。在枋寮、凤山之间还有若干客家兵贼(义军)。"日军第二师团长乃木希典中将在澎湖接到上级指示后马上下令:  相似文献   

16.
<正>5月26日,第十一届两岸电影展之台湾电影展在北京开幕。该活动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国电影基金会、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资料馆主办。开幕式后,放映了台湾影片《狂徒》并进行了主创交流活动。据介绍,本届台湾电影展在北京和承德两地举行,期间展映《狂徒》《寒单》《山的那一边》《疯狂电视台疯电影》《只有大海知道》《小美》6部影片。主办方还策划了李行电影展和"两岸电影创作人才与市场"主题论  相似文献   

17.
刘嘉  盂凡舜 《台声》2005,(11):32-32
日治时期,有许多台湾人以各种方式对抗台湾总督府不合理的统治,林幼春就是其中之一,除了参加一般的社会运动团体之外,写诗也是他平日抨击日本当局的武器。林幼春,原名资修,字南强,号幼春,晚年又号老秋,1879年(清光绪5年)1月生于福建福州,是台湾雾峰林家来台的第七代子弟,因为父亲林朝选曾任广东候补知县,所以4岁才随双亲从广东返回台湾,名诗人林痴仙是他的亲叔叔,两人平日感情深厚,无话不谈,而台湾近代民族运动的领袖林献堂,则是小他1岁的堂叔,林家的门户地位及家学渊源,为林幼春吸收传统旧学与时代新知奠定了良好的环境,也造就了他诗人兼民…  相似文献   

18.
2003年末,受夏潮基金会资助、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邀请,赴台做一个月学术访问。此行主要目的是为日台关系研究课题搜集资料,因此,除了埋首图书馆、资料室,拜访相关研究单位外,还做了一点实地考察。在台一个月,发现日据50年的伤痕是难以抹去的。在台北,无论走到哪里,所见所闻无不见证着,日据留下的有形还是无形的遗产,依然无孔不入地在发生着影响力;其中所透露出的日本对于台湾的觊觎心、贪婪欲,更是不可小嘘。时至今日,李登辉还对“武士道”折腰,吕秀莲还对“春帆楼”感恩,更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日本影响力的警觉。“总督府”威权的陨落坐落在台…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有关日本殖民统治初期台湾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研究,其注意力多集中于起义,讨伐和招降等问题上,而忽略了抗日武装斗争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以及基于这种联系,日本殖民者所采取的对策.本文拟从台湾总督府谋求确立治安秩序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并分析由此引发的总督府面对福建的“对岸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16,(24)
正前不久,同事告诉我新西兰驻华使馆举行了一场电影纪录片的媒体放映会,电影叫做《走进红色中国》,是一个新西兰摄制组在1957年时来到中国,拍摄了当时的城市发展与人民生活样貌。初听这样一个选题,很令我兴奋,因为我们现今对于改革开放以前的影像资料看到的十分稀少,我们对于自己曾经的历史缺乏直观的了解。我就很自然地联想到了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在1972年拍摄的《中国》,这部《走进红色中国》会不会和《中国》相类似呢?进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