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文斌 《学习导报》2012,(12):39-40
小孩刚生下来,为什么要先呼一口气?人在疲劳和紧张时,为什么要长出气?这其中,有秘密。我们再想想,我拥有100平方米房产,是我花钱从房产商那里买来的,房产商的地是从政府那里买来的,那么,政府手里的地是从哪里来的?大地无偿馈赠的。如果大地收取出让金呢?可是大地从来没有吭过声。有人种菜发家,有人种粮发家,当他们一笔笔往银行存钱的时候,大概没有谁想到,这些钱,全是大地的馈赠,可是,有谁听到过大地的埋怨?  相似文献   

2.
海文  晶晶 《学习导报》2008,(5):50-51
有人问我:为什么留在湖南? “因为我恋家!” 有人问我:为什么离开省羽毛球运动中心? 我说我没有离开,我一直在这里,因为这里有我的家! 家里有我的很多兄弟姐妹,有龚睿那、黄穗、鲍春来、郑波……  相似文献   

3.
海文  晶晶 《新湘评论》2008,(5):50-51
有人问我:为什么留在湖南? “因为我恋家!” 有人问我:为什么离开省羽毛球运动中心? 我说我没有离开,我一直在这里,因为这里有我的家! 家里有我的很多兄弟姐妹,有龚睿那、黄穗、鲍春来、郑波……  相似文献   

4.
一,旅游税收的现状 旅游带动的“吃、住、行、购、娱”是身边无处不在的第三产业。但是,为什么旅游从业者的纳税意识不高?有人说,这不是一个问题,跟所有的纳税人一样,自觉纳税的前提是公平、规范的纳税环境。既然纳税款省下来可以成为利润,你能不交,我为什么要交?你能少交,我为什么要实交?这要诉诸公平。既然政府有政策或策略上的原因,不向我征税,我又怎么会自作聪明,送税上门?  相似文献   

5.
我胸戴两枚金光闪闪的三等军功章,满怀着从军三年来第一次探录的喜悦,拎着一大包娘最爱吃的桃片糕,一路小跑,穿过村口的榆树林,兴冲冲地回到那间三年来魂牵梦绕的木屋。当我急不可待地想要向娘倾诉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思念时,看到的却是挂在墙上的一帧发了黄的娘的照片,四周镶着一图纸剪的小白花……Q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娘去世了半年了,作为什么一直瞒着我?还在信中一个劲地说娘身体好得很,不要我担心,你为什么要这样?究竟是为什么呀?”我愤怒地摇着姐姐的肩膀一连串地质问,我实在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待我平静下来之后,姐…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换床     
1949隼3目,毛泽东离开西柏坡,率中央机夫进驻北平。当第一次走进香山双清别墅住的卧室的,毛泽东便对身边工作人员发了一通脾气.原采,毛泽东对摆拉在卧室的那张弹簧床很是恼火,声音很高地对工作人员说:“为什么要给我买这样的床?这床比不板床得多花等少钱?为什么昨天能睡木板床,今天就不能睡了?我睡木板床已经习惯了,觉得睡木板床就很好,我不喜欢这个床。”他指示卫士赶紧撤走弹簧床,并且说:“我还是睡木板床舒服。”真实,这间卧室的摆放十分简单,除了几张凳子、一张书桌、一张床外并无多余东西,室内唯一显得豪华气派的家…  相似文献   

7.
高菊村  苏小波  谭意 《湘潮》2013,(12):38-41
2012年12月,中央有关部门一老领导给我(高菊村)打电话,说他看到有关韶山的一个电视片,其中有人说,在韶山土地改革中,围绕给毛泽东家庭划阶级成分,“争议不休”,贫农、中农、富裕中农、富农,都有人提到,还有人提出要“划地主”,“只因毛泽东是党的领袖、政府主席才未划成”。他问我,毛泽东家庭在土改前3年的经济和土改划成分情况到底如何?我说,我们也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8.
叶辛的宽厚在文学界、新闻界是有口碑的,也是他特别得人缘的原因之一。因此尽管素睐平生,为了完成三天后要交的稿子,我还是贸然地拨了叶辛家的电话号码.虽然叶辛这几天的时间安排已经以小时计算了,但他还是答应在第二天接受我的采访。之所以这么急切地想要采访叶辛,缘于两个月前的贵州之行一在贵州采访的日子,所到之处,总有人关切地问起:“哎,你是从上海来的,叶辛现在怎么样了?他现在过得好不好?”虽然叶辛离开贵州已经7年了,那么多人还是在千里之外默默地关心着他,注视着他。这份厚爱实在有些让人妒忌。贵州人是把叶辛当做自…  相似文献   

9.
广场.为什么要和“文化”连在一起?那是从广场的作用、功能、性质说起的。城市广场是什么?为什么要修建?修建成什么样?怎样才能受欢迎?这些问题都要用“文化”来解决。因为文化是城市广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黄炎培在旧中国曾多次拒绝旧政府的高官厚禄。对此,有人说他是自命清高,也有说他茹素皈依,有出世思想。1949年来到解放后的北平也无意做官。一次,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晚会上,毛泽东问他:“北洋军阀政府两次请你当教育总长,你为什么不去?”黄炎培回答说:‘俄的信念是:看不清真理所在,是绝不盲目服从的。……”鉴于这一情况,10月1日晚,周恩来到黄炎培家,诚恳地提出请他担任政府公职。黄炎培抱定初衷,说:“1946年我才68岁,已觉得年纪老了,做不动官了。如今72岁了,还能做官吗?”周恩来回答说:“这不同…  相似文献   

11.
张雄 《理论文萃》2000,(2):47-48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早在人类的童年时代,我们的先祖就有人开始追问着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世界是什么?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为什么不象月亮那样惨淡、荒芜、冰冷而毫无生气?人脑是什么?人脑为什么会思维?欲望和意志是从哪里来的?它是自由的吗?……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被古代先哲们称为形而上的学问,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哲学。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纷繁喧嚣的世界,这是一个钢筋水泥铸就的世界。在太阳的光辉下,金钱反射出的光芒刺伤了人们贪婪的双眼,人们再也看不到春日的桃红柳绿、秋天的金黄大地,气喘吁吁地攀权附势,气急败坏地赚钱捞钱成为生命的主题。而我,为什么要做教师?因为这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吹一口气就能让一团泥土开始呼吸更加美妙的事了。而我,为什么要做班主任?因为这人间再也没有比花儿开放、枝叶伸展更加动听的声音了。我的耳朵再也承受不了汽车喇叭的嘶叫,任它是宝马还是奥迪。虽然我会送走一批批学生,但是总会有学生在我的身边,用他们最美丽的花样年华,向我演绎一幕幕真情故事。  相似文献   

13.
你赚钱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财富增加了.幸福感就增加了呢?人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呢?…… 赚钱是为了什么? 有人问一个念MBA的学生:你为什么要拿MBA学位?他说:我想换个工作能够多赚点钱。那人问:你为什么要多赚点钱?他说:能够多赚点钱可以有更大的权。那人说:你为什么想要更大的权呢?他说:有了更大的权可以赚更多的钱。  相似文献   

14.
在长征路上,在陕北窑洞,周恩来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留着长胡须。是因为没有时间刮吗?诚然,时间对于当时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来讲是极其宝贵的,但周恩来留长须却另有原因。1927年,蒋介石在叛变革命时对周恩来说:“在黄埔时,我是校长,你是政治部主任。现在,我是总司令,你还是来当政治部主任吧!”周恩来立即说:“我劝你还是跟革命走吧!假如你把我抓住了杀我的头,我跟共产党走的意志还是不会变。你要靠国民党发家,如果我们把你抓住了,我就把胡子刮掉!”从那以后,周恩来一直留着长须。有人不知其缘由,…  相似文献   

15.
张向阳 《党课》2013,(10):58-59
每天早晨,踏着轻快的脚步,迎着温暖的阳光,微笑着走进机关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哼起歌儿;每天下午,结束一天的工作,披着灿烂的霞光回家时,我也会带着微笑。熟悉的同事问我:“你怎么一天到晚这么高兴?”我就会反问他:“为什么不高兴呢?高兴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有时,也有人说我是傻高兴,可我想:生活其实很简单,人每天就应该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就是要简单工作、简单做人、简单生活。  相似文献   

16.
汪强 《唯实》2008,(2):96-96
年底岁末,各大新闻媒体都在谈民生问题,总结在2007年中政府为解决民生作出了哪些努力。看了这样的报道,当然让人高兴。确确实实,与往年相比,民生得到了政府更多的关注。上学问题,三农问题,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农民工问题,都得到了程度不同的改善。然而,我却要提出一个不合时宜的问题:民生问题是从哪里来的?  相似文献   

17.
1997年,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里人议论纷纷,有的说:“一个女人家,做好饭,看好家就行了,出什么风头!”有的说:“她能领导了那些男人吗?能搞好三永吗?”面对这些人的不理解和冷嘲热讽,我也曾想到过退缩。但思前想后,觉得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多年来受党的培养,有责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别人能干好的事,我为什么干不好?自上任那天起,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以身作则、清清白白,努力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党员,带动群众。我们村的树比较多,每年都间伐。可我家盖新房未动用集体一棵树,我家的猪跑到庄稼地里,照样罚款。在…  相似文献   

18.
一位“80后”感叹说:“我人生第一句谎言是从写作文开始的。”这句话在网上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为什么学生写作文要造假昵?因为我们的教学内容“太应试”、“太空洞”、“太枯燥”,学生没有生活体验,没有亲身经历,没有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9.
佚名 《廉政瞭望》2008,(6):32-32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震将大地狠狠地撕开,那是需要一种怎样的力量和信心去缝合裂开的伤痛啊。我该用一双怎样的手去捡拾起那片废墟上坍塌的瓦砾,我该用怎样的目光去审视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我该用怎样的笔墨去写那具体而又生动的感人故事,我该用怎样的情感去向那里的父老乡亲倾诉一腔真诚与心声?  相似文献   

20.
《党员文摘》2009,(8):47-47
一家房地产商为推销房屋,打出“买房子,送家具”的广告。 某人买了一套房子,装修后去房产商那里领家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