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过春节又叫“过年”,“年”字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是写作“禾”下一个“人”,属会意字,是人把庄稼举过顶;而代表庄稼的“禾”像一株庄稼四片叶子一个谷穗。古人物质水平低,庄稼收上手就是最大的幸事,一茬庄稼就是一年。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现已成为国人的共识。和谐社会是古人对人类社会的一种向往。在中国文字中,“和”字是从“龠禾”简化为“口禾”,再从“口禾”转化而来的。“龠禾”的字义为人们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在庄稼旁边听听音乐、看看书,过上安定康乐的生活。这是当时人们心中对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追求,后来形成了一种“和”文化、“以和为贵”的哲学、“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直到现在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推动着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3.
快乐大叔 《党课》2009,(9):95-97
自古以来,皇帝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政权里面的“老大”,有句形容一个人有权有势的老话,叫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一人之下”的“一人”最初指的就是皇帝。皇帝是真正的万人之上,所谓的“九五之尊”。皇帝说一不二,皇帝还是“金口玉言”,说出来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即便错了,也就错了,难道有人还要跟皇帝较真吗?不过,皇帝也有没辙的时候,咱先不说历史上那些被“垂帘听政”或者被“架空”了的“名义上的”皇帝,即便是牢固掌握权力的皇帝,也有他把握不了的东西,也有被“潜规则”的时候,不信,咱就来看看。  相似文献   

4.
徐林 《廉政瞭望》2007,(2):21-21
“压岁钱”从何而来?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儿害怕,大人就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相似文献   

5.
快乐大叔 《党课》2011,(19):96-98
不知从啥时候起,人们一提到“艺术”一词,常常与“玩”这个字联系在一块儿。好像艺术真的就是“玩”出来的。其实呢,快乐大叔觉得,这应该算是一种调侃。说“玩”往往有自谦和自嘲的成分在其中,换句话说,既然我只是个“玩”艺术的人,不管是琴棋书画也好,吹拉弹唱也罢,水平哪怕再拿不出手,一个“玩”字也就都给化解掉了。  相似文献   

6.
过年说年     
过年说一提到“年”字,有些人就会想起有关“年”这个怪物的传说,以为“年”是一个很吓人的动物。其实,“年”不是动物,而是植物,是谷类的统称。这可以从“年”字本身的结构演变中看出来。在最早的甲骨文中,“年”字是在“禾”下连写两笔,整个字型颇像穗长根深的禾...  相似文献   

7.
“年”这个词,最初是指庄稼的成熟。《辞源》上说:“五谷熟日年。”由于上古时期生产力的低下,每岁只有一熟,即一年,所以就以“年”为岁名。今人当然比古人睿智千倍,早已不以庄稼的成熟来纪年,我们懂得了以地球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公元以后,地球已经环绕太阳运行了2007周,第2008周业已在风雨中匆匆运行,在星云间隆隆旋转。  相似文献   

8.
马晶 《当代党员》2008,(3):69-70
一个曾在鱼市场里讨生活、在监狱里服刑的人,最终却成为了“国家CEO”。他就是新当选的韩国总统李明博。回顾自己走到今天这一步,李明博说,成功的动力是“贫穷”、“母亲”和“肯定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天津支部生活》2013,(10):40-40
1921年12月,毛泽东和弟弟毛泽民第二次来到安源煤矿。在专为工人子弟办的一所学校里,毛泽东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工”字。他解释说,上边的一横是“天”,下边一横是“地”,中间的一竖代表工人阶级自己,工人是站在地上,顶天立地,整个世界都是工人们的。在这期间,毛泽东还在给湖南长沙人力车夫上的夜校课堂上,打了个比方。他在黑板上先写了一个“工”字,又在旁边写了一个“人”字,然后,他微笑着告诉车夫,如果把“人”字放在“工”的下边构成了“天”字,如果工人团结起来力量可以顶天。  相似文献   

10.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由“禾”与“口”两个字组成,禾是禾苗,代表粮食;口是人口,两个字合起来。说明民以食为天,“和”的先决条件是人人要有饭吃。“谐”由“言”和“皆”组成,言是说话、言论,代表意见或建议:皆有“都是”的意思,表示全部或整体。“谐”则明示人人都要有说话的权利,广开言路、言论自由是和谐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11.
赵爽 《新长征》2006,(9):64-64
俗话说:“人有人品,官有官德。”如果说,“仁、义、礼、智、信”是一个人人品的评价坐标,那么,“八荣八耻”就是为官者官德的最低底线。  相似文献   

12.
苗翠静 《新长征》2009,(11):64-64
品行,这个词可以分为“品”和“行”两个部分。品,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行,则是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社会行为中的表现。品是内心的、看不见的。通常,个人的品行是用看得见的“行”来体现看不见的“品”的。“品行”两个字合起来理解。就是能够体现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行为。品行,其表在“行”,其质在“品”;品和行的统一,才是一个人的真正的品行.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09,(11):123-123
最早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差别很大。“国”最初就是指一个城、一个邦或者一个邑。住在里面的人叫“国人”,住在外边的人叫“野人”。所以,历史上有很多国,当时说“万国来朝”,不一定有上万个,但至少有几千个。经过长期兼并和淘汰,到战国后期,才号称“七雄”。“中”的本义是一面旗帜。最早的“中”字右边还有几横,  相似文献   

14.
赵谦  车凤 《前线》2014,(3):106-111
说到“忠”字,中国人都非常熟悉。在评价一个人时,如果说他是“忠臣”、“忠诚”、“忠孝之人”,这就是很高的褒奖了。在古代儒家思想看来,“忠”和“孝”是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道德。对长辈尽孝,对君王、国家尽忠,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一直强调的为人、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15.
佚名 《党建文汇》2011,(10):41-41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3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外国人称中国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相似文献   

16.
树有根,人也有“根”;树无根会枯萎,那么,人无“根”会怎样?什么又是人的“根”呢?不久前,在西部某地举行的一个会议上,有一位来自某大都市、派头十足的人。一发言就“语出惊人”:“刚才,我问过许多人,知道什么是CEO吗?结果没有一个人答得上来。现在,我还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有谁知道?”台下居然没有人吭声。不知道在坐的是真不知道呢,还是虽然知道但不屑于回答他这样的问题。有几个人面面相觑。好像在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  相似文献   

17.
钱江 《湘潮》2010,(11):26-28
“文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浩劫,发动的标志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毛泽东批准的“五一六通知”,另一个就是在“通知”鼓动下,经康生、曹轶欧策动而产生,由北京大学聂元梓等7人署名贴出的“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这张大字报有一个很长的标题《宋硕、陆平、彭碾云在文化大革命中究竟干什么》,  相似文献   

18.
李连广 《党史文苑》2007,3(3):50-51
“文化大革命”结束30年了.而“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人与事却依然耐人寻昧。康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揭发江青和张春桥是叛徒一事,就是其中一例。对于康生此举的动机有不同说法:有说这是他惯于投机的本性使然;有说这是“迫害狂”的本能反应;粉碎“四人帮”之初。有人甚至公开宣称.这是康生同“四人帮”有过斗争的证明。  相似文献   

19.
《奋斗》2006,(6):54-55
一、明“理”。 年轻公务员缺“理”,就是欠缺从发展观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人更多地是把公务员作为一个岗位来对待,因此对公务员本身的内涵理解得不够。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当代》2012,(11):61-61
宫秀川在9月17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什么是开会?开会原本的目的就是及时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集思广益,是充分发扬民主,特别是基层许多会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等级的研讨平台,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平等的,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会”字是由“人”和“云”组成。就是要每个参与者都能各抒已见,不让人云,那不是会场,而是剧场,是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