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工潮”和“民工荒”是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概念。这两种经济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即允许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自由流动,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某些功能正在弱化。但是,在“民工潮”继续存在的同时,又出现局部性的“民工荒”,则意味着粗放型的劳动密集产业已经演变到一个新的转折点,必须因势利导地向着集约型劳动密集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或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因为粗放型劳动密集产业是一种低劳动生产率、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是建立在劳工的低福利基础上,因而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城乡二元结构是“民工潮”和“民工荒”的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2.
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长远发展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疏导“民工潮”,主要依靠就地发展乡镇企业。要引导乡镇企业从过去侧重速度增长转向优化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要促进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和连片发展,从而...  相似文献   

3.
民工犯罪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向大中城市转移,这些民工以辛勤的劳动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伴随着民工潮的涌现,日趋上升的民工犯罪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试拟通过对民工犯罪的分析,就此类犯罪的防范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青年的成长和发展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改革开放之前,传统农村青年是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生力军,但在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下,其发展滞后于城市青年。改革开放之后,新一代的农村青年伴随着“民工潮”而崛起,在与市场经济的接触中发展出新观念和新的人格元素,成为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综述施文义目前,我国约有1.5亿农业劳动力处于绝对剩余状态,人口的过度膨胀和资源的相对不足,引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一浪高过一浪的“民工潮”使人们对这种转移的力度和广度有了切肤之感。许多研究者认为,从目前情形...  相似文献   

6.
(一) 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民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走出家门,从农村到城镇,从务农到打工,从就业到创业,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劳务经济,对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新时期,如何认识和对待“农民工”、“民工潮”和劳务经济,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促进农村长远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农村出现了青壮年劳动力“空洞化”和自身发展缓慢化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农村的长远发展。近期,部分农民工在经历数年打工生涯后,利用打工习得的知识和积累的资本回乡创办实业发展农村经济,形成了“民工潮”之后的“创业潮”,为农民工就业及农村发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乡土情结、打工地高创业成本、回乡地优惠的创业政策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政策背景是诱使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但有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有助于破除农村发展的“空洞化”、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严打”刑事政策与“罪刑法定”原则是根本对立还是和谐统一 ,是刑法学界争论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严打”刑事政策与“罪刑法定”原则的终极追求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涵 ,“严打”刑事政策的基本要求的论述 ,提出“严打”刑事政策与“罪刑法定”原则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指出贯彻“严打”刑事政策中的偏差并不等于该政策本身违背刑法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张晓东 《理论前沿》2002,(20):13-15
从“兴国”与“为民”相统一的视角,对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内涵的执政理念进行了发掘、分析和阐述。第一,“兴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标指向;第二,“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取向;第三,实现“兴国”与”为民”有机统一的关键是把党建设好。  相似文献   

10.
"第三文明"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理论界关于人类文明结构的研究不断突破两维结构论,认为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外,还存在着“第二文明”。学术界提出的“第三文明”主要有“制度文明论”、“政治文明论”、“生态文明论”、“社会关系文明论”、和“社会结构文明论”等。鉴于“制度文明论”、“生态文明论”、“社会关系文明论”、和“社会结构文明论”的局限性,必须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以建构一种新的政治文明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