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1 毫秒
1.
关于政企分开和政企关系的理性思考朱继贤在企业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经常涉及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问题。就这一问题进行必要的研究,对于改善政府工作和深化企业改革,无疑将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对新中国政企关系的历史回顾与考察由国家及其政府出面组织和推动某项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既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宏观上的任务,又涉及微观上的任务。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中的管理体制,涉及公有制的产权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这是经济体制宏观方面的内容;国有企业管理模式中的管理架构,涉及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方面的内容。因此,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对国有企业尽快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加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都有重大作用。一、改革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首要问题是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从目前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来看,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既是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的继续和深化,又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共十六大召开以后的第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促进传统政府职能的变化,从实质上改变高度集权的政府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较大的机构改革逐步体现对传统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职能的变革要求,根本目的是要改变政府权力与市场的关系,以及由此主导的政府与企业部门、与事业部门、与社会的关系。1998年机构改革基本上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机构设置的格局和模式,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的“脱…  相似文献   

4.
日前,北京市社科联和市编办在京联合召开了“北京市机构改革专家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社科联“智囊团活动”之一。在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献计献策。社科联常委、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邬凤祥就目前机构改革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目标是要...  相似文献   

5.
一、创新政府管理理念从上个世纪初到现在,政府管理的类型大体上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统治型或管制型政府,是一个按照科层管理的理论来建立的行政机构,政府与社会、企业、公众的关系是一种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第二种类型是管理型政府,主要特点就是把经济分析和经济管理的一些模式,引入到政府的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之中,政府与社会、企业、公众的关系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第三种类型是服务型政府。所谓服务型政府,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社会和公众为主体,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特征、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目标的政府行政模式,这种类型的政府,是以全新的服务理念为支撑,以创新和改革行政模式为动力,不断地把政府建设成为高效廉价、民主法治、勤政廉洁的政府。这样的政府类型集中体现了以下新的管理理念:一是坚持“公众本位权力”的管理理念。服务型政府强调:公众是一个社会的主体,公众权是一切权力的基础,政府权力是公众权力的派生。在政府、社会、公众的关系上,不是政府拥有社会和公众,而是公众拥有政府和社会;政府的行政管理如同企业管理,二者可以运用同样的管理原理(管理者就是经理,被管理者就是顾客),在整个政府行政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国有企业产权改造的局限性按产权关系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国有企业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一种外部代理关系.在这种外部代理关系中,作为权力授方的政府有两种可供选择的对企业控制方式.一是使外部关系内部化:政府融入企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人事安排等等都得按政府的意志去执行.这就是改革前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二是内部关系外部化:政府通过权责承包、利润分成、放权于企业.改革初期,我们走的就是这条路.  相似文献   

7.
简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职能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职能关系徐西胜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新形势下,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应运而生,迅猛发展,并引发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职能关系的重大变化。调整理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加快政企分开白津夫国有企业制度改造与创新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解决政企关系问题,这是我国企业改革特殊性问题。在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与企业同为市场主体,其关系是明晰可分的。而在我国国有企业制度下,政府与企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很难分开的,...  相似文献   

9.
浦东在线     
《上海支部生活》2006,(11):53-53
新区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一是形成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各行政层级之间上下错位,职能互补的管理模式,确定政府组织架构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0.
浅谈对企业责权不清的几点对策赖昭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明确企业的权利和责任。企业的责权,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时权利和义务的完整落实,以及与外部关系的协调。企业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推动企业进入市场。...  相似文献   

11.
实现政企分开必须做到企业定位、政府定职孙树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在当前的改革中,政企分开是针对什么范围而言呢?我理解,所谓政企分开主要是指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政府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原则上不存在政企分开的问题。现在不少搞活搞好的国有企...  相似文献   

12.
《辽宁人大》2010,(8):6-6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一项极其复杂、敏感、重大的改革,有“三大认识误区”急需引起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3.
政府是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实施者和推动者,对改革负有重大责任。目前,政府在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过程中面临着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冲突、政府与"代理企业"的博弈及权力寻租的诱惑等三大困境。必须通过坚持效率和公平并重的价值取向、建立政府与代理企业的新型公私合作关系、强化自律和监督评价机制等措施化解这些困境。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 ,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都更加集中表现在政府机构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以及二者协同、整合的关系上 ,这是我们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拟从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与企业角色定位这个角度进行初步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角色定位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建立新型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关键是转变政府的经营管理职能 ,解决职能混淆、角色错位问题。要对政府的职能进行定位和调整 ,即把国有资产营运职能转给国有资产营运机构 ;把生产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变化是各种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它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一大标志。梳理政企关系演化过程可以看到,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在改革中正逐渐由权力纽带转变为权利和资本纽带;政企关系的演变体现了渐进式改革的明显特点。要客观理性地看待政企关系改革历程及其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政企关系的研究不能只注重所谓的逻辑严密性和理论自洽性而忽视了看待问题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16.
储建国 《群众》2013,(9):I0016-I0016
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把适合市场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应该说,这项决策行进在正确的改革道路上,有利于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释放出新的改革红利。  相似文献   

17.
事实上,我国的国有企业大量涉足竞争产业领域,而这一领域的绝大多数企业并不适合于由政府管理,无论这种管理是行政性的,还是以股权控制为纽带的。政府过多的干预都只能窒息企业的活力,破坏企业的效率。使这些企业从政府支配性影响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实行国有民营,这是市场化改革主题中应有之明义。由政府发包或出租的国有承包企业或租赁企业严格说都不符合“国有民营”的法律概念,法律意义上的国有民营企业应当满足以下条件:(1)企业与政府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也没有承包、租赁或控股关系;(2)企业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企业成长发展的政府环境是最重要的外部环境。“政企分开”改革20多年,企业成长环境不断改善,但政府对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还较多;政府对企业的服务不到位。优化企业成长环境需要建立政府与企业的平等主体关系,依照市场规则各司其职、相互依存、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成思危 《传承》2013,(1):74-76
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政府和市场配合得好,会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反垄断不是一般的反对某个或某些企业占有垄断地位,而是反对这些企业利用垄断地位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这是反垄断法应该加以制裁的。要真正下决心改革审批制,应当像邓小平说的,政府不应该管那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企业与政府、企业内部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企业改革与管理、企业改革与配套改革、改革改组改造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深化企业改革中无法回避的重大关系问题,对此,中宣部理论局董京泉、王子军先生的力作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很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