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孙森 《奋斗》2009,(1):18-19
近年来,大兴安岭松岭区(林业局)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加大生态林业建设力度,始终不渝地坚持构筑生态林业体系,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依托的林区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实现全区(局)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王秀国 《奋斗》2009,(5):32-33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建设生态文明赋予了林区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事关林区发展命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发挥优势,建设生态漠河,是实现林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单增庆 《奋斗》2013,(12):38-3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省生态资源丰富,大兴安岭作为国家重点国有林区和黑龙江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地位重要,有能力、有条件、更有责任和义务高举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大旗,在林业系统率先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  相似文献   

4.
省直林区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林区今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上“巩固”、“提质”;在产业体系建设上“扩张”、“增效”;在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上“继承”、“挖掘”。最终达到森林优质高效、资源经营持续、产业体系完善、森林文化繁荣、管理手段先进、基础设施完备、林业法规健全、社会保障有力、职工生活富裕、和谐民主文明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曹爱平 《学习月刊》2013,(2):104-104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状况支持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综合,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林业职工群体作为我国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力量,自然地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林业系统各级工会作为我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广大林业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林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郭福良 《实践》2011,(11):38-39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林丰果硕。9月9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图里河林业局在当年刘少奇主席视察林区并亲手种植樟子松幼苗的地方举行了刘少奇主席及老一代开发者革命传统纪念林主题雕塑落成仪式,隆重纪念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对林业发展的深切关怀和老一辈林区开发先驱者们的创业历程,以激励新一代务林人为建设生态文明再立新功。  相似文献   

7.
华景伟 《奋斗》2008,(4):37-39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这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与自然发展规律趋势深刻认识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近几年来,伊春市作为国有重点林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保障区之一,在保护原生态、创造新生态措施方面有许多创新之举,为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他们如何认识自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举措,在采取措施的同时取得了哪些成果的调查切入,意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龙义 《世纪桥》2008,(2):24-25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指导下的先进发展模式。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承载基础。中国需要生态文明,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彰显中华民族文明传统。中共十七大制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完整的途径。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生态模式”、“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活方式的生态模式”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董杰  姜言杰 《奋斗》2007,(10):11-13
省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森工林区要以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快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建设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区。”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总体要求,我们认为,作为国有森工系统的各级领导干部就应把工作目标定位在:“把握‘六个点’、全面创建现代新型森工林区”。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实践》2002,(2):20-21
昌图县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三北防护林建设示范县,退耕还林重点县。2001年,结合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林业大开发,转变了林业增长方式,加快了林业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当年全县造林整地的总数14.7万亩,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标准之高、质量之好,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大小兴安岭林区是黑龙江省殊可珍贵的绿色财富,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景色秀美,是黑龙江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除绿色农业之外的又一大自然环境优势。当前林区全面停伐之后,中心任务是保护和发展林区生态资源,凸显大小兴安岭林区的生态价值和审美价值,相对应的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大美龙江建设,从而把自然环境优势变为发展林区生产力的独特优势和稀有资源,打造生态强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到十八大对其作出全面部署,列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写入执政党党章,无疑具有深远意义。作为以提供绿色产品、生态服务和文化功能为主的林业来说,它在绿色发展中担当着主体角色。要实现林业的绿色发展,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元坝区位于广元市南面,是1989年新成立的县级区。近年来,全区林业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绿山富民奔小康"和"生态元坝"的思路,坚持以建设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为目标,抢抓机遇,狠抓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灾后生态修复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严格森林资源管理,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促进了全区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各行各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骤增。“建设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便成为这一时期林业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思路。1994年,原林业部提出要“深化林业改革”、“外拓空间,内建机制”,活跃林区经济,使林业经济发展壮大起来,以减轻森林资源的压力。与此同时,顺应世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原林业部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2l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为21世纪中国林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在建设“两大体系”的总体思路下,林业在向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方向发展。林川林场产业发展道路的问题,是我这个党支部书记兼场长必须回答的一道考题。  相似文献   

15.
甄真 《奋斗》2014,(11):43-46
大小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森林积蓄量最多、国有林业最集中的森林生态功能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保护着黑土地不受风沙的侵蚀,在国家生态建设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经过近60年的高强度开发,大小兴安岭林区可采资源逐步枯竭,整体生态功能退化,林业经济逐渐萎缩,林区社会发展陷入困境,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杜凡 《实践》2009,(9):53-54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顺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林业建设的新要求,对林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生态文化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不同的地域产生不同的生态文化,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态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奋斗》2014,(12):11-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深刻而精辟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伊春林区是全国生态建设大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2011年,随着《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启动实施,伊春在全国重点国有林区率先停止了森林主伐。2013年,又主动全面停止了商业性采伐,彻底放下了"斧头锯",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标志着生态文明已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隹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无论从当前和今后我国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过来湘西州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  相似文献   

19.
呼群 《实践》2013,(9):6-7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立足区情,站位高远,是十八大精神在我区的细化实化,是指导我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行动指南。"8337"发展思路站在保障全国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完全符合国务院加快内蒙古发展意见中的生态定位,充分体现了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符合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8337"发展思路为我区深化林业改革,创新发展机制,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壮大林业产业,加快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进一步明确了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其在精神领域的核心是高度发展的环境意识。本文对研究环境意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这有助于明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精神领域的核心坐标系,进而有利于寻求改善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