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我看来,《法学》在复刊十年中,总的来说,取得了很大成绩。乘纪念复刊十年机会,特向《法学》编辑部同志表示祝贺和敬意,感谢你们为我国法学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据我理解,《法学》的特色和风格是理  相似文献   

2.
陈鹏生 《法学》2006,(1):3-4
作为开启两岸关系新局面的世纪老人,道涵同志仙逝了。哲人其萎,万众同悲。十多年来,道涵同志历尽风风雨雨,为两岸关系画下了举世瞩目的惊叹号,伟业斯世,永载史乘。今天,我们悼念道涵同志,缅怀他对《法学》的关注和支持,委实令人深为激动和感佩。1986年的5月,我们鉴于当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问题虽然已经提出,但是,法律仍然没有从政治工具论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为经济服务的方面并不明确。于是我们决定以《法学》的名义,在金山召开一次全国性的《经济与法律协调发展研讨会》。当我和传桢同志将这一设想向道涵同志汇报时,道涵同志立即旗帜鲜明地…  相似文献   

3.
读编往来     
《法学》1991,(10)
《法学》复刊至今,已度过了整整十个春秋。回想复刊当初,老一辈法学家魏文伯、陶希晋、张友渔等同志对《法学》复刊都给予支持,寄予厚望,希望《法学》能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联系司法实践,开展法学研究,为完善我国的法制服务。十年来,如果说《法学》取得了一定成绩的话,主要归功于广大读者、作者的支持、帮助和鞭策,他们成为激励编辑部工作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法学》编辑部:看到你们的来信和《关于加强法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倡议》,很高兴.《法学》复刊以来,已发行了多期,无论在法制宣传方面,还是在法学理论的探索方面,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记得前年冬天我到上海会见法学界的同志时,谈起过法学的理论研究问题.那时《法学》的复刊尚在计议中.在谈到法律刊物的方针问题时,我们一致认为,一方  相似文献   

5.
陆申(以下简称“陆”):《法学》杂志50年代创刊,不久即遭停办,80年代再度复刊,历经几番风雨,走了一段很不平常的路。张老师,您亲身参与了《法学》的复刊工作,又曾长期负责《法学》的实际工作。请您谈谈《法学》在50年代的一些情况,好吗?张传桢(以下简称“张”):这些年我退下来后,抽了点时间对50年代《法学》的历史沿革特别是遭受停刊厄运的那一段历史作过一些考证,那我就主要来谈谈这一段吧。陆:愿闻其详。张:《法学》的前身是《华东政法学院学报》。学报创刊于1956年6月,当时是季刊,共出版了三期。到了1…  相似文献   

6.
祝贺与希望     
《法学》经历了创刊、停办、复刊的过程,确实是很不寻常的。现在,欣闻《法学》复刊,倍感亲切。马克思主义法学,必须与司法实践相结合,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告诉我们:“……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法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都是来源于实践,并受实践所检验。任何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不仅不能指导实践,相反会造成莫大的危害。这就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7.
《法学》1992,(4)
张友渔同志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家,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孜孜不倦地为党和人民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特别是为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张老最近在京逝去,噩耗传来,我们华东政法学院广大教职员工和《法学》月刊社全体同志沉浸在无限的悲痛和深切的怀念之中。张老和我们华政以及《法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法学》的良师益友,那要追溯到一九八一年秋。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同意《法学》复刊,当时,曾任华东政法学院院长徐盼秋、副院长曹漫之委托张传桢同志筹办和组稿,张传桢和陈鹏生二同志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张老获知他们的来意,在全国人大他的办公室里热情地接待了两位来访者,语重心长地说:《法  相似文献   

8.
启事     
《法学》是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的中文法律类期刊,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法学理论类月刊。1956年创刊伊始,便以关注社会、面向实际、理论创新、推进法治为宗旨,发表了一系列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论文,从而以善于及时捕捉和反映学术热点而深受广大学者的喜爱。1958年《法学》因故停刊,1980年复刊,复刊后的《法学》以“短、平、快”“麻、辣、烫”的风格呈现新时期中国法学的研究成果,得到作者、读者的关注与认可。  相似文献   

9.
编者前言     
本刊诞生于1962年,乳名《法学研究资料》,专事译介以前苏联为主的外国法学,然刊行不久便夭折于"文革"的疾风暴雨之中。1979年复刊,易名《法学译丛》,1993年再度更名为《外国法译评》,2001年最后定名为《环球法律评论》。刊名几易,折射出我国法律史的一段辛酸曲折而又进取日新的历程。1979年,严寒过后,万物复苏,民主法制的呼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响彻神州大地。本刊顺势乘风,以《法学译丛》为名复刊,直接译介外国法,历经十五载,为我国的立  相似文献   

10.
编者前言     
本刊诞生于1962年,乳名《法学研究资料》,专事译介以前苏联为主的外国法学,然刊行不久便夭折于“文革”的疾风暴雨之中。1979年复刊,易名《法学译丛》,1993年再度更名为《外国法译评》,2000年最后定名为《环球法律评论》。刊名几易,折射出我国法律史的一段辛酸曲折而又进取日新  相似文献   

11.
编者前言     
本刊诞生于1962年,乳名《法学研究资料》,专事译介以前苏联为主的外国法学,然刊行不久便夭折于“文革”的疾风暴雨之中。1979年复刊,易名《法学译丛》,1993年再度更名为《外国法译评》,2000年最后定名为《环球法律评论》。刊名几易,折射出我国法律史的一段辛酸曲折而又进取日新  相似文献   

12.
《法学》复刊号朱晓斌同志写的《抢劫罪中既遂与未遂的探讨》一文对我颇有启发,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探讨.《探讨》认为抢劫罪是否既遂,不能以罪犯是否取得财物为主要标志,我认为应该以是否取得财物为主要标志.抢劫致人重伤、致人死亡才  相似文献   

13.
启事     
《法学》是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的中文法律类期刊,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法学理论类月刊。1956年创刊伊始,便以关注社会、面向实际、创新理论、推进法治为宗旨,发表了一系列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论文,从而以善于及时捕捉和反映学术热点而深受广大学者的喜爱。1958年《法学》因故停刊,1980年复刊,复刊后的《法学》以"短、平、快""麻、辣、烫"的风格呈现新时期中国法学的研究成果,得到作者、读者的关注与认可。其时的发行量位居全国法学类理论刊物之首,还是美国、英国等国会图书馆收藏的少数中国法学刊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启事     
《法学》是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的中文法律类期刊,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法学理论类月刊。1956年创刊伊始,便以关注社会、面向实际、理论创新、推进法治为宗旨,发表了一系列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论文,从而以善于及时捕捉和反映学术热点而深受广大学者的喜爱。1958年《法学》因故停刊,1980年重新复刊,复刊后的《法学》以“短、平、快”“麻、辣、烫”的风格呈现新时期中国法学的研究成果,得到作者、读者的关注与认可。其时的发行量位居全国法学类理论刊物之首,还是美国、英国等国会图书馆收藏的少数中国法学刊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启事     
《法学》是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的中文法律类期刊,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法学理论类月刊。1956年创刊伊始,便以关注社会、面向实际、理论创新、推进法治为宗旨,发表了一系列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论文,从而以善于及时捕捉和反映学术热点而深受广大学者的喜爱。1958年《法学》因故停刊,1980年重新复刊,复刊后的《法学》以“短、平、快”“麻、辣、烫”的风格呈现新时期中国法学的研究成果,得到作者、读者的关注与认可。其时的发行量位居全国法学类理论刊物之首,还是美国、英国等国会图书馆收藏的少数中国法学刊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编者前言     
本刊诞生于1962年,乳名《法学研究资料》,专事译介以前苏联为主的外国法学,然刊行不久便夭折于"文革"的疾风暴雨之中。1979年复刊,易名《法学译丛》,1993年再度更名为《外国法译评》,2001年最后定名为《环球法律评论》。刊名几易,折射出我国法律史的一段辛酸曲折而又进取日新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编辑委员会     
《法学》是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的中文法律类期刊,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法学理论类月刊。1956年创刊伊始,便以关注社会、面向实际、理论创新、推进法治为宗旨,发表了一系列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论文,从而以善于及时捕捉和反映学术热点而深受广大学者的喜爱。1958年《法学》因故停刊,1980年复刊,复刊后的《法学》以“短、平、快”“麻、辣、烫”的风格呈现新时期中国法学的研究成果,得到作者、读者的关注与认可。其时的发行量位居全国法学类理论刊物之首,还是美国、英国等国会图书馆收藏的少数中国法学刊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启事     
《法学》是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的中文法律类期刊,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法学理论类月刊。1956年创刊伊始,便以关注社会、面向实际、理论创新、推进法治为宗旨,发表了一系列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论文,从而以善于及时捕捉和反映学术热点而深受广大学者的喜爱。1958年《法学》因故停刊,1980年重新复刊,复刊后的《法学》以"短、平、快""麻、辣、烫"的风格呈现新时期中国法学的研究成果,得到作者、读者的关注与认可。其时的发行量位居全国法学类理论刊物之首,还是美国、英国等国会图书馆收藏的少数中国法学刊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编者前言     
本刊诞生于1962年,乳名《法学研究资料》,专事译介以前苏联为主的外国法学,然刊行不久便夭折于"文革"的疾风暴雨之中。1979年复刊,易名《法学译丛》,1993年再度更名为《外国法译评》,2001年最后定名为《环球法律评论》。刊名几易,折射出我国法律史的一段辛酸曲折而又进取日新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编者前言     
本刊诞生于1962年,乳名《法学研究资料》,专事译介以前苏联为主的外国法学,然刊行不久便夭折于“文革”的疾风暴雨之中.1979年复刊,易名《法学译丛》,1993年再度更名为《外国法译评》,2001年最后定名为《环球法律评论》.刊名几易,折射出我国法律史的一段曲折而又进取日新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