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殖民主义批判理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生态殖民主义出现的深层原因分析,生态殖民主义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生态殖民主义的实质.这一生态批判理论有利于人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侵略本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物殖民主义作为日益凸显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已逐步进入以挖掘女性和自然受压迫的共同文化根源为理论旨趣的生态女性主义视野。通过对"生命专利"、"生命工业"和生物技术的批判,生态女性主义对生物殖民主义的起因表现、运作机制、表征危害及其抗击路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究和生动精辟的阐释。生态女性主义学者既具批判性和解构性、又有建构性和启发性的理论见解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生物殖民主义的本质认识,并从性别角度深入反思全球化推进的新特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转向以及技术与文化、科学与伦理之间关系的新困境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西方学者对生态帝国主义理论形成过程的认识,经历了"生物学"视角分析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阶段和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转向生态危机的认识阶段。生态帝国主义是生态殖民主义在新时期的表现形式。西方学者对生态帝国主义理论自身发展过程的认识也经历了两个维度的转变,即从生态殖民主义向生态帝国主义的转变和从环境史的角度向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彰显着认识论的生态现象批判、社会论的资本逻辑批判、实践论的生态实践批判、价值论的伦理价值批判等四重论域。生态现象批判构成了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着力点,让其关注空间生态形态的演变,这是从认识论上认识空间生态现象;资本逻辑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根本动因,让其详细阐述资本逻辑对空间生产的支配及造成的生态危机,这是从社会论批判空间生态危机;生态实践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理论根基,让其号召无产阶级通过空间革命来建立和谐稳定的空间生态,这是从实践论上解决空间生态困境;伦理价值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落脚点,让其要求空间生态变革成为人类解放的条件,这是从价值论上实现空间生态正义。马克思从不同维度审视了空间生态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空间生态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中心主义“红色”批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湘萍 《前沿》2011,(5):189-191
在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法的指导下,后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重返人类中心主义立场,提出生态中心主义的"红色"批判理论。这一理论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拓展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视阈,也为我国"两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阙愚 《人民论坛》2020,(1):84-85
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新型的绿色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分析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和解决生态危机途径方面具有共通之处,但二者在批判对象、批判目标、批判立场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新时期,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作用,提供更具指导价值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杨小军  周晓敏 《求索》2007,(3):136-137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绿色政治运动中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社会思潮,是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扩张主义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挑战的理论回应。其理论核心生态发展观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为目标,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生态重建模式。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赵春珍 《前沿》2013,(18):33-38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和生态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跨国界生态问题H益严峻,生态问题的政治化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生态国际关系理论应运而生。生态政治学者们在批判传统国际关系两大主流理性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生态国际关系理论。这种理论具有新国际关系理论的许多特征:批判性、跨学科性和生态问题中心性。特别是在促进全球环境的正义诉求中,生态国际关系学者们开始关注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许多边缘声音,包括环境非政府组织、绿色消费、生态科学、生态经济、绿色政党等,体现出鲜明的生态特点与生态立场,对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国际生态政治合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也难免一些价值争端。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的霸权理论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霸权理论的内容极其丰富,马克思揭露和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方国家的侵略、奴役和压迫等政治和经济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卢森堡、布哈林和列宁也主要从经济角度剖析西方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霸权理论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后殖民主义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揭示和批判是马克思主义霸权理论的当代回应  相似文献   

10.
李晓培 《前沿》2013,(15):54-58
在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视角的高校社会服务积极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成果构建高校社会服务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批判“经济理性”,是高校社会服务的“生态理性”诉求;终结传统科技观,彰显了高校社会服务的科技伦理关怀;解构单向度的社会,体现了高校社会服务的社会关照;消解传统实践方式,展示了高校社会服务的实践情怀.探索高校社会服务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可能性路径,以生态理念引导科技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绿色转化;以“双向度”视角审视科技,注重“绿色人才”培养;以日常生活批判的视角引领现代绿色生活方式,设立社区学院;以现代“绿色消费观”消解传统“消费观”,构建绿色消费文化输出渠道.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发掘和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质,并对当代资本主义展开了新的生态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异化消费理论以及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对于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主要有三个批判对象:本性上反自然、反生态的资本主义;缺乏明晰生态维度、需要重新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中存在严重生态失衡问题的苏东式社会主义。应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辩证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苏东式社会主义的生态批判。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思想前提,以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性本质的批判为核心,以共产主义生态文明的建构为旨归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从一般人类史的宏观视角和聚焦资本主义的微观视角,揭示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并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作为其生态文明理论的价值旨归。深入理解恩格斯生态文明理论的逻辑理路,对我们克服当代生态危机,更好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毛明 《求索》2008,(7):185-187
一方面,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加里·斯奈德深受蕴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生态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站在现代生态理念的高度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生态观进行了批判:生态观与生态实践脱节,不了解真实的自然—“荒野”,“自然书写”以人类为中心。在批判中,斯奈德阐述了自己的自然观与生态观:大自然是“野”的而不是“自然”的,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生态系统的规律出发而不是从人的审美和伦理需要出发,重建和谐生态需要的是在人类社会中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是个人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5.
覃元理  陈文斌  刘经纬 《前沿》2010,(7):172-175
伴随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加剧而发轫并迅速发展的生态思潮,使现代伦理历史地走向生态,实现了现代伦理的巨大创新。走向生态的伦理即生态伦理,是现代伦理的一次跨越和提升,更是对传统伦理的批判和超越,实现了伦理对象上的拓展、伦理内容上的丰富、伦理价值上的重构、伦理规范上的充实以及伦理评价上的转向,标志着现代伦理发展进入了带有生态印记的新阶段。努力推进生态伦理建设。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技术视角对资本主义展开激烈的生态批判:强调"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克服"技术决定论"的反生态学缺陷;纠正"技术中性论"的错误;坚决抵制"技术法西斯主义";实现技术的生态转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批判始终与制度批判、价值批判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技术批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们正确解决当前中国所遭遇到的现代性科学技术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稳态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一——熵增原理表明,循环经济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循环经济所强调的高科技进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生态殖民主义的工具。只有通过生态社会主义来修正循环经济,走上稳态经济的道路,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8.
李晓明 《前沿》2011,(8):183-187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生态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生态观,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生态意识和西方现代环保意识的功能和缺陷都孕育在当时的实践方式和实践背景之中。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转换视角,树立起生态文明意识,这种生态文明意识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意识和西方现代环保意识的批判和吸收,必须通过转变实践方式来求得人与自然的新和谐。  相似文献   

20.
数据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的最新表现形式,数据和数字平台是数据殖民主义形成并发生作用的两大支点。数据本身并不具有殖民主义属性,只有在数字资本主义主导的社会秩序和数据关系中,数据才成为资本牟利的手段和殖民的工具。数据资源掠夺、数字资本输出、数字商品倾销构成了数据殖民主义的基本形式。相比历史上的殖民主义,数据殖民主义虽然在殖民内容、殖民过程、殖民途径上有所不同,但是依然遵循着资本的增殖逻辑和扩张逻辑,殖民的目的与历史上的殖民主义并无根本上的不同。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反思和批判数据殖民主义,既要看到数据殖民主义扮演“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的角色,又要批判其中蕴含的深层数字劳动剥削和日常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数字收益分配不均导致南北贫富拉大、数据拜物教盛行等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和后果。唯有如此,方可全面把握数据殖民主义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