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兰溪路普陀区文化馆内、一家名为"灵异空间"的恐怖主题游戏馆悄然开张.听附近的居民说,这个"鬼屋"开始展示前、有一个身穿怪异服装,头戴狰狞面具的"鬼"、拦住过往行人后便向他们手中塞广告单,一些人还被如此"标新立异"的宣传方式给吓得不轻.面对宣传单上号称可通过恐怖体验来宣泄压力的说法,很多路人也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
"法轮功"等邪教根本不是宗教,而是宗教的天敌.宗教与"法轮功"等各种邪教有五点本质不同社会性质不同;崇拜偶像不同;组织方式不同;活动目的不同;适用政策不同.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作为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所日益形成的社会形态,是实现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功能系统;其在历史向度中展现的私人指涉性、群体指涉性、公共指涉性转向,则逐步彰显着"契约性"社会自治中所内蕴的个体伦理精神、群体伦理精神以及公共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4.
邪教总是冒宗教之名混迹于社会生活之中。因此,从法理上将邪教与宗教、邪教与新兴宗教、邪教与非法宗教区分开来尤为重要。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对邪教的理解大不相同,邪教的概念呈现出相对性、变动性的特点。本文归纳中国关于邪教的若干立法规定,认为"社会危害性"是从邪教概念相对性、变动性特点出发认识邪教现象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对宗教、非法宗教、邪教的法律区分和法律适用。  相似文献   

5.
当代邪教恐怖主义是恐怖主义犯罪的一种特殊类型。这种类型恐怖主义犯罪由邪教组织实施,是严重反人类、反社会、反文明的极端邪教犯罪。邪教恐怖主义的雏形是邪教犯罪,邪教犯罪的严重程度达到极为恐怖、极端、暴力的程度时,最终就演变为恐怖主义犯罪。当代邪教犯罪逐渐走向恐怖主义的趋势日益加强。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因各国针对邪教、邪教犯罪、邪教恐怖主义犯罪的认定和所持态度不统一,所以国际上加强国际法和国家间协作打击治理邪教恐怖主义极为困难。虽然我国不是邪教恐怖主义犯罪的重灾区,但是面对国际化的邪教犯罪,寻求一个国际性的和符合我国的打击与预防邪教犯罪、邪教恐怖主义犯罪的方案仍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伦理道德作为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与人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总是受到特定社会环境的制约.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变化的深层原因,主要来自经济体制的结构性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然对我国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形成冲击,并由此促进着社会伦理道德的转换伦理基点由家庭伦理向市场伦理转移;市场伦理定位由"身份关系"的处理转向"契约关系"的处理;市场伦理的重心也就从重社会、家庭伦理转向重经济伦理.对这些变化的深层透视及伦理逻辑的演化论证,包括其未来的变化趋势便是本文论证与分析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在近年来中东地区恐怖势力聚集的背景下,中国新疆地区的"东突"恐怖势力打着"迁徙圣战"的旗号偷渡出境,辗转西亚和中东等地区参加国际恐怖主义战争."东突"势力参与"迁徙圣战"不但是其在极端主义意识形态化演变阶段的最新表现,而且体现着国际势力的角逐和意识形态的竞争.我国要采取积极措施谨防"东突"势力以极端主义推动"东突问题"国际化,破坏新疆的和谐稳定,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实施.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的邪教事件频繁发生,造成的危害触目惊心.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邪教组织3300多个,信徒数千万人.8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陆续出现了一些邪教组织,它们虽然名称各异,活动方式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就所打的旗号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打着宗教的旗号的邪教,诸如打着基督教旗号的"灵灵教"、"呼喊派"、"三班仆人派"、"东方闪电"、"被立王"、"主神教"、"新约教会"、"天父的儿女"、"达米宣教会"、"世界以利亚福音宣教会".打着佛教旗号的"观音法门"、"灵仙真佛宗"等;另一种类型是打着气功或功法旗号的邪教,如"法轮功"等.因此,严格区分宗教与邪教的界限与区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代日本的宗教政策历经一系列迂回曲折,在战后重新确立了信教自由和政教分离的原则。在宽松自由的政策环境下,战后宗教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邪教立法,宗教主管部门的权限又被限制在世俗的"非宗教性"部分,无权干涉宗教团体的"宗教性"事务,日本邪教问题多发。自20世纪80年代起,各种宗教事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邪教团体打着宗教之名进行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直至奥姆真理教事件发生以后,日本政府终于修改了相关法律,强化了对宗教法人的监督。全国灵感商法对策律师联络会、日本脱离邪教协会、全国邪教对策大学网络圈等社会团体相继出现,展开了邪教预防和离教帮扶的活动。日本的这些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和邪教防控工作的启示是:完善宗教管理和反邪教相关立法;深入探究邪教生成和传播的机制;围绕目标人群,建立有效防御网;提高宗教素养,增强邪教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上百万人痴迷“法轮功”邪教,存在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痴迷“法轮功”者,有思想意识、意志品质、性格特征等自身原因;“法轮功”邪教组织的诱惑控制,也是许多人痴迷“法轮功”的重要原因。必须预防和转化并重,全社会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1.
邪教是人类的一大公害 ,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邪教组织编造迷信邪说 ,制造思想混乱 ,破坏社会稳定 ,并且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 ,进行自我调整。对邪教组织活动新动向进行分析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处置方略 ,对稳定社会治安 ,预防和打击邪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罪的罪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非严密逻辑性。其价值取向以中国当前邪教犯罪的现状为背景,从克服刑法典的局限性来说具有某种法哲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并且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契合。但这一刑法规范的危险性在于:该规范是过剩犯罪化的结果,这可能导致刑罚权的滥用,其价值取向与谦抑主义的刑事法治理念相悖。  相似文献   

13.
这里的"邪教"概念侧重于明清时期那些与社会、政府相对立而没有明确具体的政治目标的民间教派。邪教教义是邪教组织的信仰核心,其载体就是邪教经卷,形形色色的经卷基本上都借用了现成的文化传播形式,尤其是宝卷。邪教教主一旦拥有经卷,也就拥有了传教权力,而且,其背后都隐藏着强大的经济动因。明清邪教教义的形成,与历史上宗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受到了历史上弥勒教、白莲宗、摩尼教等异端思想的影响。明清邪教教义主要包括:"三佛应劫"说、"无生老母"信仰、末世思想、叛逆思想、劝善与迷信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法轮功痴迷者自杀意念的产生 ,有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哲学等不同层次的诱因。只有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理性素质 ,才是破邪的根本 ,因此 ,应弘扬珍视每一个生命的价值理念。这也是一切文明不可动摇的根基。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理想形象应该是"世界公民"、"自由人".这建立在自然法和人格的基础上,经过资产阶级的知性宗教,最终落实在儒雅的社会生活中.在交游中培养美德,在趣味中发现精神,这个向世界敞开着的"家园"的主人翁就是绅士和淑女.  相似文献   

16.
公司人格独立原则实际运行过程中所引起的价值背离和利益失衡问题,导致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产生。公司人格否认具有相对性,而且仅适用于实质上已经丧失独立人格的公司。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不是对公司人格独立原则的否认,相反,是对公司人格独立原则的净化、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能否和谐发展: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民间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活态”文化。民间信仰重新“浮出水面”,在理论上和政策上为我们提出了许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民间信仰的性质如何界定,它在组织模式上有何特点,它在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文化战略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正面的和负面的)。国家在社会控制层面应采取何种策略等等。  相似文献   

18.
邪教犯罪是当前较为突出的犯罪现象之一。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型犯罪,其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的罪恶本质与有组织犯罪形态相结合,因而社会危害性极大。邪教犯罪的主体是邪教主和邪教徒,他们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和犯罪动机。  相似文献   

19.
化解全球化过程中宗教冲突的儒学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其实是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趋同”与“求异”的一体两面。“求异”的根源在于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差别 ,而如何对待宗教传统的差异 ,从而化解愈演愈烈的宗教冲突所导致的文明冲突 ,如今尤为迫切。儒学传统并非西亚一神教意义上的宗教 ,但具有独特而深厚的宗教性。其中蕴涵的“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宗教观 ,在明代的阳明学中趋于成熟。而这种“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宗教观 ,可以为化解全球化过程中的宗教冲突提供一笔丰厚的资源。  相似文献   

20.
从封建剥削阶级的利益出发 ,受“神道设教”实用主义宗教观的影响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把宗教作为维护本阶级统治的工具。宗教主要被用于销蚀人民的反抗意识、神化自身统治、调处民族关系、促进对外交流以及服务于军事和外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