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民族国家与现代民族的"政治性"、"国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民族起源于欧洲.伴随着西欧民族国家的诞生,民族的原生意义得到了扩展,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现代民族突破了古代民族受血缘、地缘、语言、文化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还加强了人们对原有的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与此同时,要求建立主权在民的民主政体赋予了现代民族"政治性"和"国民性".  相似文献   

2.
"新帝国主义论"不仅是当今西方大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且也是这些国家对外政策的理论依据。他们通过对当今不同民族国家的整合定性,进而论证其在对待所谓"前现代国家"和"现代国家"时所施以的强权政策的合理性。这种新殖民统治的主旨,再次论及了"依附论"的主题,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3.
"五四"昭示出的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规律性要素,突出体现为:只有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的先进力量,才能最终成为引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力;任何时候面对落后的东西都需要有破旧立新的勇气和能力;真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志士仁人总会适时涌现;文化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策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4.
马俊林 《思想战线》2008,34(2):30-33
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近代中国面临构建现代国家"边界"的历史任务.由于清王朝的国家观念和国界观念其时并没有实现向民族国家的转化,西方国家主导的民族国家话语体系在相当程度上设定了近代早期中国构建现代"边界"的历史语境和情势,这在早期中缅界务问题中有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朱祥海 《前沿》2011,(19):151-153
在全球化时代,西方自由主义观念获得了普适化扩展而成为支配性话语。不同国家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变革着自身的文化传统观念和法律制度。对于非西方的民族国家,重要的是应立基于民族国家立场,来进行具体的制度建构并培育民族精神的理性发展。应当持有世界性眼光和民族性立场,而不是消解民族精神和对民族国家观念的简单拒斥。  相似文献   

6.
赵鹏 《思想战线》2011,(Z1):42-45
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整合既是多民族国家内部发展的需要,亦为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理想的现实要求。在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视角下,借"民族"的政治性解析多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的辩证关系,阐述"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以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唐珊 《人民论坛》2020,(5):136-137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与实践过程中构筑的精神家园。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和"走进去",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潮流.我国的多数城市也已经认识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城市的绿化工作.一批城市相继获得国家建设部授予的"园林城市"光荣称号,厦门、大连、珠海等城市还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但是,在各地城市的绿化过程中,普遍还存在着七"重"七"轻"现象.  相似文献   

9.
国际安全的地区化意味着与国际安全有关的安全环境和结构、事务、政策、互动及后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还原、转移或压缩到了地区内部。无论是从民族国家的角度,还是站在全球公共利益的立场上,都需要注重在"地区"的范畴之内考虑国际安全问题。由核武器的巨大毁伤后果产生的"核威慑"本身是一个"悖论",其集国际安全与不安全于一身。在国际安全地区化的趋势下,地区安全因素是当前核扩散的主要因素,防止核扩散需要着重关注地区层面的安全与和谐。  相似文献   

10.
林利民 《人民论坛》2020,(14):40-43
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巨大破坏性,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非"人对人"的世界大战。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不仅将深刻影响人们的安全观、发展观、国际观、政治观,也将促使国际格局重新"洗牌"。疫情过后,世界地缘政治中心由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世界力量对比将发生有利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变化,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将出现有利于非西方国家、有利于亚太国家的变化,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1.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提出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近代以来,在面向现代化的历史大趋势下,如何在一个传统的多民族国家中建构一个现代国家,一直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现代国家建构必须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形成强有力的国家认同,这就要求国家内部要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要有整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制度安排和文化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为破解这一核心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中国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实践进程提供了思想指引.  相似文献   

12.
《新东方》2016,(1)
伴随全球信息化潮流,网络空间对当代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影响如此之深远,以至于围绕全球网络安全问题的国际博弈愈演愈烈。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博弈中,规则之争已经成为网络安全国际博弈的制高点,"自由与监管""霸权与公平"两大核心矛盾逐步凸显,立场尖锐对立的两大阵营初步形成。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大国,中国在网络安全国际博弈中有着自身明确的立场和主张。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伟大民族之一,在对外交往交流中,我们更应自觉地坚待民族立场,维护民族利益,体现民族尊严,珍视民族文化,在社会转型中铸冶强健的民族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市场精神.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国际经济接轨并参与循环,唯一的选择就是发展市场经济.——开放精神.亚太、业欧国家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使对外开放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法治精神. 法律最具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的失败,在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耻辱的同时,也彻底打破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激发起对民族现状和未来的深切忧虑,一部分知识精英开始重新思考国家出路与民族命运。自此以后,通过与西方民族国家之间的持续互动,中国人的"民族"观念有了巨大飞跃,开始将自身从"帝国"或"天下"的思维模式中逐渐想象和改造成为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由此而发轫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取代传统中国的族类思想和"天下"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甲午战争成为促成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性事件。  相似文献   

15.
统战资讯     
[理论]站在全体中国国民共同利益立场上思考民族问题在讨论中国的民族问题时,立足点既不是仅仅要维护国家利益,也不是仅仅要维护某一个民族群体的利益,而是要跳出民族群体利益的立场,站在全体中国国民共同利益的立场上来思考和提出问题。如果说有国家立场的话,那就是珍视和维护包括  相似文献   

16.
张利群 《桂海论丛》2001,17(5):25-27
"以德治国"不仅是治国方略,而且也是育人方略,对人的精神、尤其是人文精神价值予以了充分肯定,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实质、价值功用以及现代意义."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协调关系,共同指向为国家、民族、人民的社会主义宏伟大业,从而体现出它与儒家传统的"德治"观、"礼治"观、"人治"观的本质区别,体现出现代科学理性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统一而构成的现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公民导刊》2012,(7):17-18
百年长安,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缩影,也是国家和民族兴盛发展的参与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长安汽车认真落实国家"既开放又自主"的发展战略,积极践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始终以掌握核心  相似文献   

18.
吴华敏 《人民论坛》2012,(30):72-73
在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型过程中,多民族之间既非单向的趋同,也非单向的趋异,而是在相互开放、吸引的基础上,共同性与多样性都增加只有以"公民文化"、"公民精神"为纽带的民族才是"现代新型民族"现代国家是"公民国家",以"公民文化"、"公民精神"及其升华的"现代国家精神"为基本团结纽带。现代国家意识形态的制度属性千差万别,但都以塑造公民文化、公民精神、现代国家精神为基本目的。在现代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那些"特殊主义"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完善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时远 《传承》2011,(13):64-66
政策是国家意志观念化、主体化和实践化的反映,体现了国家意志的政治理念、人民利益、法律精神、权力限定和权益保障等效应,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指导原则和工作行为规范。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事务,国家根本大法宣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是指导民族事务的宪法原则,也是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体现了我国政体的结构特点,也集中体现了民族事务各方面的政策原则,这一制度的法律化,也使民族政策具有了依法制定、依法执行的特点。因此,落实各项民族政策,在实践中完善民族政策也就成为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小说功用观在实践上的创新在于他发现了小说新民的伟大功用,从而将更新传统小说与造就新的民族、新的国家的"想象社群"联系在一起,并借助现代印刷传媒,掀起了晚清新小说与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思潮共时兴起的第一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