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侨园》2019,(5)
正姓氏起源1.出自春秋时楚大夫申叔时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申叔时之后,为别他族,以王父字为氏。2出自子姓,商汤支庶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宋国有大夫来,受封于时邑,子孙以邑为氏。3.出自赢姓。据《路史》所载,古有时国,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4.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战国时齐国有一著书的贤人时子,其后有以其名中之时为姓。5.出自他族。清满洲人.  相似文献   

2.
《侨园》2012,(2):50
历史来源1.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2源于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后裔;3.出自妫姓,是帝舜的后代4.出自复姓侯氏和荀姓;5.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6.出自田氏;7.出自子姓;8.出自他族改姓。  相似文献   

3.
《侨园》2012,(2)
历史来源1.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2.源于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后裔;3.出自妫姓,是帝舜的后代4.出自复姓侯氏和荀姓;5.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6.出自田氏;7.出自子姓;8.出自他族改姓.  相似文献   

4.
《侨园》2016,(9)
正俞姓起源俞姓源出有三:1.出自黄帝臣跗之后,以物事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所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脉经,古"俞"字与"腧"字相通,又腧为"脉之所注",俞又同痊愈之愈同音,故称俞跗,其后人为光大先人医术,即以物事为姓,称为俞氏。2.据《路史》载,春秋时郑国公族、楚国公族有此姓。3.出自他族改姓。清满洲人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3,(7):53-53
<正>姓氏起源施姓源出有五: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和《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鲁惠公(姬姓,黄帝之后)子尾生,字施父,其后代以祖字为姓,世代相传,称为施氏。2.出自夏时施国,为夏时施国公族之后,以国名为氏。3.出自子姓,为商民七族之一有施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一称邽)氏、锜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其后代相传姓施,称为施氏。4.出自方姓,为明代方孝孺同族方氏,避难时改姓施。据《姓  相似文献   

6.
《侨园》2013,(7)
姓氏起源 施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和《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鲁惠公(姬姓,黄帝之后)子尾生,字施父,其后代以祖字为姓,世代相传,称为施氏. 2.出自夏时施国,为夏时施国公族之后,以国名为氏. 3.出自子姓,为商民七族之一有施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一称邽)氏、锜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其后代相传姓施,称为施氏.  相似文献   

7.
《侨园》2017,(11)
正薛姓起源1.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之后,以国名为氏。2.出自妫姓,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以封邑名为氏。3.他姓或他族改姓:鲜卑的复姓叱干氏改单姓薛,出自周文王的姬姓冯氏之后裔,辽西有薛姓,今满、蒙、土家、朝鲜族也有此姓。迁徙分布先秦时期,薛姓主要活动于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地区。秦汉时,薛姓已向南北扩散,北抵山西,西至四川,东临东海,南面长江。三国两晋时,薛姓渡过长江南下,入江西,进  相似文献   

8.
《侨园》2016,(12)
正袁姓起源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妫姓,即为古帝王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  相似文献   

9.
《侨园》2019,(4)
正姓氏起源于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迁徙分布河南泌阳县北部一带,是古于邘国所在地,当然也是于姓的发祥地。在于邘国灭亡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于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迁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3,(4):51-51
<正>尤姓始自10世纪,在百家姓中排第19,在当代姓氏中排第124位。尤姓起源1.源于芈姓,出自五代时期闽越国沈氏族人,属于因谥改姓为氏。2.出自他族汉化改姓而来。清满洲人姓,世居沽河、辽阳等地.赫哲族尤可勒氏,汉姓为尤;台湾土著、蒙古、佤、苗、羌等民族均有此姓。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子仇牧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相似文献   

11.
《侨园》2012,(10):49
卫姓起源 ①出自姬姓,以封地为氏.据《广韵》、《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少子康叔封于卫(故城在今河南淇县东北之朝歌城),秦时灭国,子孙以国为氏.②出自姚姓,以国名为氏.据《郡国志》所载,古有卫国,舜之后裔,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③由郑姓改姓而来.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等所载,汉时卫青,本姓郑,后改为卫姓.④出自他族.《后燕录》载,昌黎卫姓出自东汉时鲜卑人;《后汉书》载,长水卫姓出自东汉时匈奴人;《九国志》载,五代时辽州刺史卫氏为吐谷浑人;今台湾土著、土家、满等民族均有卫姓.  相似文献   

12.
《侨园》2017,(Z2)
正姓氏来源1.出自姬姓,为西周初期周武王堂弟姬渠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2.出自秦、汉之际古百越民族娌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岑,望出南阳,又,两越娌人多岑氏。"娌人,即古书中记载的俚族人,主要分布在今茂名地区。3.出自宋朝时期古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古僮族,就是壮族,是第二个渊源中古俚族人的—个分支。传说,壮族先民原来有名无姓,于是各部落首领在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6,(6)
正凤姓起源1.出自高辛氏,为黄帝的曾孙帝喾之后,以官名为氏。据《左传》记载:"高辛氏时,凤鸟氏为历正。凤盍以官为氏。"2.出自姬姓,为唐代南诏国的王族阁罗凤氏之后,由酆姓氏改为凤氏。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凤姓远祖始于周代,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受封于酆地(今湖南省永兴县北),封为侯爵,称为酆侯。其子孙后代就世代以国号"酆"为姓。3.出自回族中凤姓。据《中国回族大辞典》载:"凤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一带。"得姓始祖帝喾。中国上古历史的"五帝"之一,姬姓,名俊,号高辛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17,(12)
正雷姓起源1.出自方雷氏,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方雷之后,其子孙以国名为氏,为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2.出自黄帝有臣子雷公,其后以祖名为氏。相传黄帝的大臣雷公是个名医,精通医术,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雷姓:东汉末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山蛮"和"南安羌"改姓为雷。金时女真人阿典氏,汉姓为雷。满洲阿克占氏,改汉  相似文献   

15.
《侨园》2019,(6)
正姓氏起源1.源出姬姓,出自樊姓,周天子卿是樊仲皮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风俗通义》及《元和姓纂》所载,鲁献公次子仲山浦辅佐周宣王中兴,受封于樊邑,其后有樊氏。2.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谱》记载:"出郑大夫子皮。"望出下邳。春秋时,郑大夫子皮的后人,亦以父名为姓,相传姓皮,形成此支皮氏。  相似文献   

16.
《侨园》2016,(1)
正韦姓起源韦姓源出有五:1.出自彭姓,为颛项高阳氏大彭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姓纂》记载:"出自颛顼大彭之后,夏封于豕韦,苗裔以国为姓,家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古称)。"又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韦姓出自颛项高阳氏大彭之后裔,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于豕韦(在今江苏省铜山县的附近),豕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韦氏,史称韦氏正  相似文献   

17.
《侨园》2013,(12):49-49
<正>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华姓起源华姓来源有三:1.出自子姓。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古今姓氏书辨证》、《广韵》及《辞源》所载,宋戴公子正考父,正考父之子督,字华父,为宋太宰,杀其君殇公及其大夫孔父,厚赂齐、秦、鲁、郑四国,不能讨,使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古未有生而赐族者,唯督以一时之妄,自立姓氏,后世因之。一说督父正考父食采于华(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北),其后以邑为氏。2.出自姒姓。  相似文献   

18.
《侨园》2015,(4):53
姓氏起源云姓源出有四:1.出自坛姓,为黄帝的子孙颛顼的后代,以祖号为氏。据《路史》载,颛顼后裔祝融是云姓的始祖。祝融在帝喾时为火正,就是管理用火的官员,被后世尊为神。祝融之后受封于郓罗地,号为妘子,其后遂为妘氏。妘氏之后分别支庶,省去女旁为云姓,形成云氏。2.亦出自妘姓,为帝喾时的火官祝融之后,以封国名为氏。据《通志·氏  相似文献   

19.
, 《侨园》2013,(1)
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3.出自他姓改杨姓.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5.以封地为姓.  相似文献   

20.
《侨园》2014,(9):45-45
邹姓起源 出自姒姓。这种说法称邹氏为越王勾践之后。 出自子姓。称邹氏为商纣王微子启的后代。公元前儿世纪周平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于商丘,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所以称之为山东邹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