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已进入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人口城镇化也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但藏族人口城镇化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个百分点。藏区是我国生态脆弱区、集中连片贫困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城镇化关系藏区农村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牧民增收。本文利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对川西北藏区人口城镇化现状与特点、城镇化的空间产业与人口资源特征进行研究,并提出可持续城镇发展的政策选项。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口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发展导向,这种城镇化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城镇化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的动力结构一般可分为农业技术发展的推动、城乡之间收入与服务差距的驱动、城市工业发展的带动和制度改革的促进,四川藏区的城镇化动力不同于城镇化的一般动力系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本文在新型城镇化思想的背景下分析四川藏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探索出适合四川藏区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青海藏区是除西藏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民族聚居区.面积占到青海省面积的98%,约占全国藏区总面积的31%.是我国少有的地处大江大河源头,地势海拔高,少数民族人口和贫困人口比例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的重要高原生态屏障地区。青海藏区的发展。不仅影响着青海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全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相似文献   

4.
我国藏区发展相对滞后,推行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制约经济持续发展。包括甘孜藏区在内的我国藏区应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局发展要求,根据藏区民族性、生态脆弱性、贫困性等具体特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将藏区定位为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战略资源储备与保护、国家安全区之一和原生态藏文化保护区。根据功能定位,推进发展战略转型,推行实施策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富民兴藏、安藏,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促进藏区持续科学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伊犁州生态资源丰富,是我国50个重要生态功能区之一,对维系新疆生态功能稳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伊犁州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经济规模迅速扩张,有限的空间将面临承载规模更大、强度更高的经济社会活动。如何合理规划布局,以承载人口增长、经济扩张带来的高强度的经济活动,使生态和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使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伊犁州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包双叶 《求实》2014,(8):59-63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发展背景,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和内生动力。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实践经验表明,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利用国土空间,是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综合考察不同城镇化区域生态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的基础上,统筹谋划人口、经济、生态资源的合理布局,才能形成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7.
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实》2014,(8)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发展背景,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和内生动力。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实践经验表明,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利用国土空间,是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综合考察不同城镇化区域生态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的基础上,统筹谋划人口、经济、生态资源的合理布局,才能形成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改革和开放,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变化相关的人口为题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人口城镇化问题也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本文就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特点,发展小城镇均意义,及对策没想作初步探讨。(-)人口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工业化的直接结果,世界上最早城镇的出现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城镇数量的迅速增加和城镇人口的大量增长则是近代…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推进与都市农业新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城镇化诱致都市农业产生的背景分析城镇是基于区位优势、规模经济、聚集效益等效率导向原则和基础上而形成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综合体,城镇化是一个由农村到城镇逐层推进的人口与经济聚集过程,城镇化的结果会产生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多的城镇,导致人口与各种经济要素...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是党和政府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所推行的改善民生、造福百姓的重大举措,人口城镇化作为其核心内容,正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成都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人口重镇与新型城镇化改革先行者,在其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应当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抓手,着力于营造良好的经济就业环境、公共服务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慢于土地城镇化、半城镇化现象仍然存在与新生代农民工持续增加等问题,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社会权利与身份认同,进而促进人口城镇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新湘评论》2013,(5):30-32
近期,虽然我国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让人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平添了一份担忧,但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却使人们对中国美好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目标,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新型城镇化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即“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城市化到城镇化、从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中国开始对自己的发展有了一个精准的定位。  相似文献   

12.
刘翊  蔡满堂 《前线》2014,(3):45-46
2013年11月1日,2013北京论坛城市分论坛开幕,此次分论坛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承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45位专家学者和政界人士,从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城市规划、生态文明等角度对城镇化的内涵到城镇化形成机制,从低碳发展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从城市人口研究到城市社会公平,从土地利用变化到城市空间布局演变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3.
张可云 《前线》2023,(4):21-24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口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是未来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的着力点。经济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动力,通过确保城市格局与动力格局相匹配、与产业格局相匹配,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社会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破解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滞后于城镇化进程的难题是未来高质量推进城镇化的关键举措。景观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协调推进城乡景观建设,确保城乡景观在城镇化进程中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4.
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上,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是长春市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统筹城乡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关键举措,是实现城乡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以2011-2020年为研究区间,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春市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春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稳中有升,趋势向好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人口城镇化指数先降后升;经济城镇化水平先降后升,波动性较大,经济城镇化有待加强;社会城镇化水平保持平稳,但社会城镇化质量有待加强,要提高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生态城镇化趋于改善等等。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就业创业培训体系等举措,可进一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长春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07,(7):4-5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大压力,加之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全社会共同行动,建立健全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正>当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是城镇化进展加快以来,随着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必将面临日益复杂的人口发展态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对的问题更为严峻。因此,在加速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素质、结构和分布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是事关我国新时期经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长期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不断脱离土地,转移到城镇。土地是农民的根,是农民最基本的劳动对象和经营基础,是农民财富的重要来源,是农民生存的重要保障,也是农民的生存方式。但在城镇化实践中,人们往往把城镇化简单理解为人口向城市地带的集中,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  相似文献   

18.
王艳成 《求实》2016,(8):57-61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基本路径。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科学系统、完善合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建设机制。新形势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的滞后,实际上是一系列理念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与博弈的结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主要包括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生态社会产业化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政绩考核机制、"四力一体"的驱动机制等。建立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对于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实现"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理论建设》2014,(3):85-89
汤池镇根据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以规划为引领,以土地整治为抓手,统筹城乡,着力建设城、镇、村共生模式;以温泉旅游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合理发展低碳工业,以产城一体理念助推人的城镇化;细化具体行动,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逐步推进市民化;以生态文明为指针,保护生态环境,做足生态文章,积极打造文明生态乡镇;以人为本,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力提高城镇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主动打造镇级市。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效果显著。由于镇政府的职能欠缺与城镇化建设不协调,城镇功能配套与城镇集中区人口增长不配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受到制约,亟需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全面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四步走"战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而使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推动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20.
建国50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化曲折发展。跨入21世纪,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趋势将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农村城镇化速度将明显加快,但不会出现跳跃式发展,而只能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城镇体系将趋向合理,小城镇将成为城市体系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城镇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城镇内部结构将进一步改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城镇化速度将大大快于内陆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将趋于协调;小城镇的人口聚集效应将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