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城乡关系一直呈现出"分立而不分离"的特征,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透过描述性分析,揭示出中国城乡关系在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存在严重失衡。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城市偏向"的理论范式尝试性地对中国城乡关系失衡的缘由进行了理论解释,认为中国的城市偏向主要包含1978年之前的价格偏向和1978年之后的非价格偏向,造成这一偏向的直接原因主要在于以重工业为主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制以及农村集团的数量悖论;而这一偏向政策得以存在和持续的本质根源则在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对此,文章认为可通过制度供给、对乡村的补益赋权以及次级城市发展战略等发展路径,最终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乡关系大体有两种形态,即城乡融合与城乡分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城”与“乡”浑然难分。近代城市在市镇基础上逐步兴起和发展,政府对城、乡实行了分治政策。近代中国的城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开埠城市,一种是传统城市,开埠城市首先迈入了近代化的大门。中国近代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关系由融合转向分割,“文明的城市”与“落后的乡村”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国近代社会城乡分割产生的原因深刻而复杂,对当代及后世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城乡关系大体有两种形态,即城乡融合与城乡分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城”与“乡”浑然难分。近代城市在市镇基础上逐步兴起和发展,政府对城、乡实行了分治政策。近代中国的城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开埠城市,一种是传统城市,开埠城市首先迈入了近代化的大门。中国近代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关系由融合转向分割,“文明的城市”与“落后的乡村”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国近代社会城乡分割产生的原因深刻而复杂,对当代及后世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杜姣 《探索》2020,(1):142-153
基于对权利视角下城乡关系研究的反思,从功能视角揭示中国城乡关系实践形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形成以区域为基础的城乡关系类型建构框架,并进一步得出城乡关系实践类型的区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定位的区域差异。大致来看,中国出现了以上海地区为代表的吸附型城乡关系,以珠三角、苏南地区为代表的融合型城乡关系,以及以中西部地区为代表的并立型城乡关系等多种城乡关系实践类型。在吸附型城乡关系中,乡村作为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功能板块,乡村振兴目标是以满足城市需求为导向;在融合型城乡关系中,乡村已经成为城市带的一部分,乡村振兴目标带有突出的城市功能属性;在并立型城乡关系中,城市与乡村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乡村振兴目标主要指向农村自身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农村功能定位。对中国城乡关系实践类型区域差异的研究打破了既有研究对中国城乡关系认识的单一性,同时也对当前中国形成以明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定位为基础的有效且有针对性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的文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影 《探索》2003,(3):115-117
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缺陷,中国形成了“现代城市文化—传统乡村文化”的文化格局,这一格局使现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之间表现出巨大的文化反差,本文引入文化距离这一概念来阐述这种城乡文化差异。根据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原理,城乡文化距离的存在必然导致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就为改革后中国市场经济发育的城乡差异找到了文化根源——城市具有市场经济的文化基础,而乡村经济的发展受到某些文化制约。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并长期实行的工业和城市偏向型发展战略引起国民收入分配在城乡的不均等,扩大了城乡发展差距,恶化了工农、城乡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国家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实力。随着党中央2002年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思想,以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和调整经历了三次变迁。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农村全面服务于城市工业化,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从1978年到2003年,是城市、乡村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时期;2004年至今,城乡关系发生历史性转变,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协调发展阶段。城乡关系的变迁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深化“半城半乡”这一概念,不仅可以重构和细化学界对“半工半耕”的讨论,而且能够揭示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传统,定位和统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迁,打通改革开放40年与前30年、前30年与中国传统之间的联系。“半城半乡”具有平衡城市与农村、工商业与农业、现代与传统等富有想象空间的理论张力,具有反大城市中心主义、反农村消灭论的理论指向,对于理解当下的城乡关系和预测未来城乡关系的可能走向具有启发意义。充分认识“半城半乡”城乡关系保障体制的制度优势,在“半城半乡”的框架之下思考和定位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可以使改革开放前后的两种道路互不否定,从而找回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中国以往的任何乡村建设运动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因为它是对传统农村治理范式进行的综合性、根本性的改造,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方向的根本转换。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以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均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因此,运用社会整合思想来重新构建城市与乡村的有机联系就成为必然。当然,这一思想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重要理念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为回应时代所需,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破除城乡二元壁垒,而且有助于推动解决就地城镇化问题以及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然而,必须深刻认识并充分考虑到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进程中,还存在着城乡二元认知理念根深蒂固、城乡融合发展规划落地难、城乡发展资源互动性不足、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滞后等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要着眼于根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构建城乡融合的空间规划体系、激励城乡要素自由平等流动、激活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以此来纾解困境,构建和谐共生、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城乡关系60年——历程、特征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建立60年来,城乡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正面临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城乡关系问题,实现城乡关系的正确定位和城乡发展战略的科学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据说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是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学者。他在上个世纪出版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的缺点,而城乡一体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进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  相似文献   

13.
《先锋队》2014,(1):F0002-F0002
太原市万柏林区总面积3048平方公里,下辖1个乡、14个街办,83个城市社区,69个行政村,其中22个城中村,总人口74.9万人,是典型的城乡交错区。去年以来,该区坚持“规划引领城市发展,项目带动城市建设”的发展思路,重点实施老旧居l丰片区环境综合整治和星级单元创建活动,着力改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河道水域等区域环境,建立健全乡村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集中力量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道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城乡关系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并提出要消除城乡对立、城乡差别,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理想趋势,即城乡融合,以及实现城乡融合的具体方案,这对我国在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於常勇 《当代党员》2008,(12):64-66
2007年6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提请审议。温家宝总理提笔在文本上勾出“城市”一词,将其改为“城乡”——中国第一部“城乡总规”由此诞生。“城乡统筹”一词从新总规里跳出来,为重庆廓清了未来13年的发展路径。城乡统筹,核心就是扩城。  相似文献   

16.
开发区、城区、县城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城乡一体发展问题。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城市优先发展”的思维定势,没有把城市与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看成是统一的现代经济社会系统的建立过程。在这个新型系统中,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城市和农村看成是各自独立的发展系统,搞封闭式的发展,而应确立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的理念,使城乡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使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实现长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2年6月,正值成都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五周年。省第十次党代会,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四川跨越发展的总体战略,成都以自己五年的探索和实践明证了这一路径的广阔前景——成都是统筹城乡改革的发源地;成都是“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  相似文献   

18.
"包容性发展"理念正式出台,这为"城市包容乡村发展"这一新型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历史契机。"包容性发展"与"城市包容乡村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关联与功能耦合。我国近年来城乡社会发展的实践状况、中央的一系列政策安排、学界相关的理论研究亦为"城市包容乡村发展"这一价值观的孕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实践、政策、理论三维基础的视角切入,文章对"城市包容乡村发展"价值观构建的可能性进行了探析,认为这一新型价值观确立不仅必要,而且必然。  相似文献   

19.
制度变迁与农民流动——追寻改革三十年的城乡关系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已经30年,中国的城乡关系在风雨沧桑中也经历了30年的磨难,在这段历史中城市和乡村正在融合,制约城乡结构的户籍壁垒被打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追求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但是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仍然巨大,我们仍需要借鉴30年改革的经验,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的道路在实践中进进乡村发展,在实质层面打破城乡观念,实现整体意义上的国家发展。  相似文献   

20.
如何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稳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全国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基于城乡二元结构视角并利用泰尔指数法,对该省1978年以来特别是“八八战略”实施以来的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科学测度,并深入探讨了该省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八八战略”实施以来,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总体呈稳步下降态势,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十年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第二,分地市来看,丽水的城乡收入差距相对较大,嘉兴、舟山、杭州则相对较小;第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固定资产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开放型经济发展以及地方政府作为都会显著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其“共富效应”值得关注。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