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楠 《湘潮》2014,(11):51-55
天安门广场建筑布局合理,与博大空间相衬托,形成了雄伟壮观的整体建筑美,是古今群落建筑的精品。这个整体建筑美的形成,是与周恩来的规划和建议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美术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对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杨 《世纪桥》2015,(4):92-93
博物馆作为专门的古文物陈列场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文化素质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当代博物馆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促进了当代博物馆建筑空前繁荣。当代博物馆建筑展示了美学的博大精深,体现了广泛的美学内涵,产生了极强的美学效应,向人类昭示着创造美。从美学的视角探究当代博物馆建筑,有利于进一步满足人们对欣赏美的更高需求。  相似文献   

4.
张之沧 《唯实》2003,(11):4-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既需要发展经济 ,更需要文明建设 ,包括精心呵护生命 ,培养审美情趣 ,祛除社会陋习 ,建立审美模式 ,塑造文明人格 ,实现完美人性。美不是个别 ,而是整体。尤其是生态美 ,应是整体美、系统美、结构美、和谐美 ,以及生命与环境美的统一。美不是有闲人掌中的玩物 ,而是人类勤劳、智慧的结晶。不论是觉识美、欣赏美还是创造美、保护美 ,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劳作。  相似文献   

5.
《学习导报》2008,(10):64-64
毋庸讳言,残奥会上的运动员在肢体上都有这样那样的残缺,而残缺本身总是令人遗憾的。不知道是谁最早提出了“残缺美”的概念,这种独特的欣赏眼光,把残缺这种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的遗憾,与理想境界中的至美连缀在一起,启发人们从残缺中提炼出美感,拓宽了人类的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6.
《新湘评论》2008,(10):64-64
毋庸讳言,残奥会上的运动员在肢体上都有这样那样的残缺,而残缺本身总是令人遗憾的。不知道是谁最早提出了“残缺美”的概念,这种独特的欣赏眼光,把残缺这种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的遗憾,与理想境界中的至美连缀在一起,启发人们从残缺中提炼出美感,拓宽了人类的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岁月的雕琢,本身即已具备了形象之美,并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不朽的文字和千古的建筑是相辅相成的,文字是心灵的轨迹,建筑是心灵的迹化.本文试图从汉字中寻求中国建筑理念,并用独特视角诠释中国建筑艺术,探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善与美虽有区别和对立,但又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善与美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先后产生,在社会实践即人的目的实现和人的本质对象化(自然人化)的过程中得到统一,形成伦理美,并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西方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挣在美国,住在英国。”英国环境美,最美的是乡村。乡村的最高建筑——教堂的塔尖.依稀可见,远远地掩映在丛丛绿树中。随处可见的绿色草场高低起伏,点缀云片般的羊群。  相似文献   

10.
王超 《世纪桥》2007,(4):9-9,13
和谐是一种无比美好的秩序,古今中外都将和谐与秩序、美联系在一起,和谐的秩序美在于社会的稳定性、可持续性、法治化和社会安宁,是古典美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实践。  相似文献   

11.
殷丹 《求实》2011,(Z1)
在视觉艺术中,直接影响审美效果的因素一般包括形体、质地和色彩。其中,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建筑作为视觉艺术,除了用形体来塑造自己的美之外,也常有意识地借助色彩的魅力来增强自己的审美效果。古今中外的例子无不显示这样一个结论:色彩在建筑的形式美,特别是形式的视觉美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我国古典宫殿、寺庙建筑常被饰以金黄的琉璃屋顶,大红的墙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1月,我参加了由自治区党委组织的赴西欧考察学习城市运营活动。蕴含着深厚人文、历史底蕴的欧洲大陆,那丰富的建筑语汇、美仑美奂的建筑作品,就仿佛一串串凝固的音符,给人以视觉的享受,更牵出无尽的遐想  相似文献   

13.
风度是一个美丽的词汇,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谁都希望以自己优美的风度来获得人们的欣赏。领导者也应是风度美实践中的思考者、探索者、追求者和创造者。应以更高的境界展  相似文献   

14.
连宗 《廉政瞭望》2011,(16):30-31
建筑与权力、建筑与民主,这些表面上看来并不相干的概念,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通过建筑传递社会和政治学信息,反过来建筑也会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观念。  相似文献   

15.
美丽乡村     
《当代贵州》2013,(33):17-19
美丽乡村的“美”是一种综合之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结合。生态好、环境靓、设施改善、特色突出是外在美;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民生安康、生活多彩是内在美。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依托青海的自然之美、富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强力推进“大美青海”品牌建设,“大美青海”已成为国内外认识青海、了解青海、投资青海的“金名片”。成功的实践探索 党政齐抓共管精心培育“大美青海”品牌。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大力推进品牌建设。省委省政府精心设计,统筹安排,整合全省文化、旅游、媒体等资源,全省一盘棋,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推动品牌发展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美两国结成特殊紧密的关系.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日美两国力量的消长,日美关系多次调整,特别是"9·11"事件以后,日本追随美国向海外派兵,一方面利用美国的全球战略达到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目的,另一方面强化美日关系.日本强化美日关系的原因包括美国对于日本异乎寻常的重要性、美国是最受日本人喜欢的国家、美国在经济上处于明显的优势、以及日美关系不同于英美关系等.  相似文献   

18.
张薇 《廉政瞭望》2014,(21):12-12
黑格尔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比例与结构交织而成的韵律演绎出音乐之美。然而,如果黑格尔有幸光临当今中国.估计要一边高唱“多么痛的领悟”,一边修改自己武断的论断:建筑不仅是凝固的音乐,还可以是凝固的噪声。  相似文献   

19.
祝磊 《党课》2010,(6):26-27
海地发生的大地震,造成了生命财产的惨重损失,也暴露出建筑质量方面的问题。前往考察震灾的外国建筑专家发现,当地普遍存在使用劣质建筑材料的现象,有的螺纹钢筋甚至可以用手轻易折弯。“豆腐渣”建筑大量倒塌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周娜 《学习月刊》2011,(14):28-30
作为人文景观或文化景观(culturescape),民居建筑是人类长期从事劳动实践和创造的结晶,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地处长江中游的鄂东地区民居建筑,在工艺美、风情美和意境美三大范畴中,均具有突出的审美特性,是长江流域文化遗产集成中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