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年48岁的唐百征是十二师二二二团一连的一名职工,1995年参加工作,200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连队的种植大户,他承包土地种植小麦和制种600余亩,购买了两台大马力机车,既从事土地种植又为连队提供农机服务,每年收入都达30余万元,是连队有名的致富能手。"只有自己有能力,才能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唐百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年,他作为连  相似文献   

2.
一望无际的棉田里,12台采棉机马达轰鸣着在棉海里畅游,田边拉运棉花的大马力拖拉机穿梭在田间与棉花加工厂之间。这是2004年10月12日在一三二团召开的6万亩高效集约化机采棉示范、推广项目现场会上的一组真实的记录。 石河子垦区棉花产业从小到大,现已发展到170万亩的规模。这么大面积的棉花采摘任务全靠人工来完成,给各植棉团场带来了巨大的拾花劳力方面的压力。近两年,每年由内地、疆  相似文献   

3.
农八师石河子总场2005年种植棉花15万亩,机采棉8.5万亩,拾花高峰期日上劳力1.9万人,上采棉机19台。2005 年10月27日机采棉全部采摘完毕,11月 4日拾花工作全部结束,提前10天全面完成了拾花任务。2005年比尚未使用机器采棉的2003年少接外来拾花工1.1万人,采棉机功不可没。为此笔者专程采访了4位私人牵头购买采棉机的农户。  相似文献   

4.
蓝天丽日下,辽阔的银海中,一台台采棉机像威武的战舰劈波斩浪,飞快地吞食着大片雪白的棉花,不一会儿工夫,大片棉田已采收完毕。2004年10月12日,兵团机采棉技术现场会的与会人员对一二二团机采棉的壮观景象赞叹不已。 经过近4年的实验和推广,一二二团应用机采  相似文献   

5.
正在八师一三四团,人们一说起王海峰,熟悉他的人都竖起大拇指。王海峰凭着他大胆拼搏、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通过不懈努力,立足于当地实际,引导职工走上了农机致富路。目前该连农机合作社拥有采棉机5台,大马力机车2004、1804各1台,750、850、954、904拖拉机共10台,配  相似文献   

6.
正五师八十六团十连职工李超进家种了120亩棉花,他发现每年春播时连队机车数量少,职工春季播种和秋季往轧花厂交售棉花的时候都要排队等机车,这让他看到了靠农机挣钱的门道。他用多年的积蓄购买了第一辆机车,春季机车在连队播完种,又到地方乡镇去播种,哪里有活就到哪里干,一年下来,就全部收回成本,这让他尝到了甜头。  相似文献   

7.
<正>在三师四十五团十三连,有一个职工叫张波,他在连队承包了1600亩土地。2016年很多职工都减少了棉花种植规模,连队又出现了大量的弃耕地,连队领导找到张波,他二话没说就接管了800亩的弃耕地,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底气从哪里来?张波的回答很质朴,就是兵团的改革不断深化,大农机推广应用,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是兵团党委的好政策让他涨了胆,有了充足的底气。15年来,他累计向团场交售棉花1100余吨,承包连队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农八师石总场科技表彰大会上,秦忠山披红戴花荣获了石总场科技示范户荣誉称号。秦忠山是石河子总场泉水地二连农机大户和种植大户,2010年他与妻子刘沛珍经营2台中马力拖拉机,种植110亩棉花喜获丰收,纯收入30万元,成为石河子总场泉水地社区有名的农机经营大户和种田能手。秦忠山是一个敢想敢干的男子汉,他信奉的座右铭就是:敢拼才会赢。2006年,秦忠山抓住兵团出台农机补贴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9.
正8月18日,农二师在三十三团五连职工付代波的棉田里,由承包户、职工代表和连队业务干部组成的测产小组正对她的棉花进行复测。因测产小组测出的数据误差大,职工有异议,五连测产小组又重新取点进行复测,让承包户付代波非常满意。为确保团场、连队和职工三者利益,团场高度重视棉花测产工作,在测产过程中,团场一改往年由连队领导和业务干部主抓  相似文献   

10.
正自9月20日以来,十二师二二二团秋季开采棉机的人员陆续外出,前往南北疆开始一年一度的机采棉花工作。近些年每年的秋季,该团有两三百名经过培训有执照,并和全疆各机采棉公司签订合同的机采棉驾驶员,奋战在南北疆各棉区采收棉花的工作中。该团属于  相似文献   

11.
在农十师一八二团农牧连队,有这样一支基层工会主席队伍,他们有的是农业种植户,有的是畜牧养殖户,有的是农机大户,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该团的致富能手,连队几年最低的年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是职工致富的标兵。近几年来,该团工会在党委的大力支持下,8年坚持不懈地开展每月一次的党政工联系会议,采取以会代培、以会代学的方式,积极培训基层工会干部,努力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帮助工会干部学习先进的膜下滴灌节水技术、精量播种以及小尾寒羊科学养殖等新技术,基层工会主席的技术、技能逐年提高,收入年年…  相似文献   

12.
<正>在五师八十六团十连,有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职工:他是连队承包大户,每年种植收入超过10万元;他又是农机大亨,农机作业上万亩;他还是企业老板,年利润上百万元,是什么样的农垦职工如此的"任性"呢?这位与众不同的农垦人就是该团十连职工李超敬。1989年,21岁的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从安徽阜阳来到八十六团种地。刚开始种地的前三年,由于他缺乏经验,连年亏损,但  相似文献   

13.
2005年秋季,当许多棉农为招不到拾花工而发愁时,农一师一团八连的72户承包户却悠然自得,因为他们今年是靠采棉机采棉。八连承包户安美娟说:“我包了72亩棉花,要是不用采棉机,每年光是招拾花工拾棉花,我就得花去万把块钱。你想,拾花工不好找不说,招来后,有时拾花价天天都涨,一个秋季下来,操心不少,还挣不  相似文献   

14.
<正>5月16日,回族职工陈进仓正在对迪尔——7810大马力机车进行保养,在他家院墙的外边还停放着一辆去年投资128万元购买的采棉机。他乐呵呵地告诉笔者,他是从一台链轨车起家,靠党的好政策,一步一步才走到了今天的好日子。为打破职工生产"大锅饭"的格局,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1997年,农五师八十一团为鼓励职工买断经营农机,出台"交一贷二"的优惠政策,职工陈进仓拿出家中仅有的1万元存款,向朋友借了3万元,购买了一台价值12万元的  相似文献   

15.
<正>王启彬夫妻俩是2000年从河南支边来到七师一二九团十连的,为了能尽快过上好日子,他一边钻研棉花栽培管理、一边学习运用新技术,经常参加团、连组织的"科技技能岗位培训"学习,掌握棉花管理技术。夫妻俩在连队承包种植了72亩棉花,产量不断提高,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2006年有点积蓄的王启彬,主动向连队提出购买654拖拉机,团里为他贷款20万元,很快办完了所有手续,来年春天他开着自己的拖拉机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时下正值团场拾棉花的大忙季节,很多来自河南、甘肃、四川等地区的数万劳务工来到了团场,帮助棉农采摘棉花,给棉农增添了劳动力。可是在采摘棉花的时间里,时有下雨天,下了雨一般就不能下地采摘棉花,劳务工们就一群一伙开始到处游逛。很多劳务工来自各地的偏僻农村,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在下雨天,团场或基层连队应该组织劳务工进行一些寓教于乐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7.
正谢兰飞,一师三团科技连的一名大田机务职工,36岁,承包80亩棉花地,有大马力机车4台、激光铣平机2台,犁耙2套,采棉机车2台,年收入70多万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团场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各类先进设备是职工增收、团场增效的核心与关键。谢兰飞通过经营大马力机车等先进设备,为团场、为职工服务,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18.
正7月1日,六师一○六团三连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争抢有利天气,指导、帮助职工棉花打顶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该连贫困职工李圣东种植了75亩棉花,由于家里人手不足,棉花打顶工作迟迟没有完成,连队党员干部来到他的棉田为他义务打顶。"感谢连队的党员干部们到我地里来帮助,现在劳动力和生产资金比较紧张,谢谢他们为我解除了心头之忧。"李圣东激动的说。  相似文献   

19.
应该说,采棉机对兵团人来说并不陌生,早在十几年前,就有团场引进采棉机,当采棉机威风凛凛地在满目银花的棉田里一展雄姿时,让脸朝黄土背朝天,早出晚归一朵一朵采摘棉花的职工自叹不如。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这些采棉机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把职工从繁重的采花工作中解脱出  相似文献   

20.
一师八团五连的刘合东,今年35岁,经过他8年的辛苦努力,开拓进取,勇于探索,从一个打工仔,如今已发展成为单位有名的农机大户。他家现有农机装备3台套,其中:"824"拖拉机一台,纽荷兰140匹马力的机车一台,小四轮拖拉机一台,农机装备固定资产累计四十余万元,其中"824"拖拉机是利用国家补贴资金和自筹资金购买的,机车年纯收入12万元,每年用拖拉机联合整地2500亩、播种1800亩以上,年产值21万元,极大地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