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前几天给家里打电话,父亲高兴地告诉我,他已经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了。听着父亲那激动的话语,想象着他兴奋的样子,我发自内心地笑了。这事说来有意思,与刚入党的父  相似文献   

2.
"丫头,你快过来一下吧,我晕着站不住了。""阿姨,您稍等一下,我把家里的事安排一下就过去。"2019年10月19日,卡丽霞忍着刚刚送走父亲的悲痛,和家人说了一下,就骑上电动车往五师八十九团楚星社区奔去。今年36岁的卡丽霞是五师八十九团楚星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给她打电话的是楚星社区居民欧热.  相似文献   

3.
张建国 《党的建设》2012,(10):24-24
一大早,小赵就给我打电话:“主任,老书记刚才打电话找你呢……” “是不是问《党的建设》到了没?”我抢过话茬。  相似文献   

4.
鸡公山夏令营闭营以后,有一位重庆来的孩子,因为火车线路的问题,比别人晚走一天。我碰到这位孩子,问他:给家里打电话了吗?他说:昨天打了,今天没打。我问:为什么?他说:带的钱不够。带队的辅导员老师告诉我,其实这孩子家里挺有钱的,家产至少在2000万元以上。但是这次出来参加夏令营,父母给的零用钱只有20元。 这是一对聪明的父母。 北京,有一对夫妇买福利彩票,中了头奖。当工作人员找到他们,通知他们去领几十万元奖金时,这对夫妇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千万别让我们的孩子知道。 这又是一对聪明的父母。他们的担心  相似文献   

5.
成夫乐 《共产党人》2006,(12):28-30
1929年农历4月12,我出生在山西省阳城县西交乡的一户普通农民家里。母亲在我3岁时就去世了,我的童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 12岁那年,父亲把我送入小学上学,学校离家很远,所以我一直住在学校里。15岁那年我考入晋豫中学,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加之路途遥远,父亲每月都要徒步翻山越岭给我送口粮。为了不想让父亲太辛苦,也为给家里减轻负担,我辍学了。  相似文献   

6.
回家的情结     
正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内心的思乡情结也就愈加浓烈,想想自己转眼之间,已离开家乡30多年,父母亲也都进入了古稀之年,可自己远在离家几千公里以外的新疆,一年难得回去一趟。于是,只能把对家乡、对父母的那份思念,化成一种祝福,从而养成了每天都给父母打电话的习惯。每次给父亲打电话,无非是问问家里还好吗?身体还安康吗?  相似文献   

7.
打水桶     
小时候家里条件挺不错的,所以养成了一种花钱收不住手的习惯。我总是满不在乎地花光自己赚来的钱,到了手上没钱的时候,就给家里打电话。虽然我每次都对爸爸说这是最后一次了,可是每次都会打破自己的承诺。  相似文献   

8.
我的父亲王达夫,乳名王丙娃,1918年2月出生在四川渠县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全家人就靠我爷爷给地主打工来维持一家人半饥半饱的生活。家里穷得连草鞋都买不起,父亲经常打赤脚板。家里只有一床破被子,晚上睡觉时人多不够盖,父亲只得去柴草棚,把草扒开一个洞,钻进去睡觉。父亲4岁时,爷爷得了重病无钱医治,眼睁睁地看着他离开人世。家里没钱买棺材。只好找了一领破席下葬。  相似文献   

9.
手机泄密     
一凡 《党员文摘》2007,(4):28-28
早上,父亲说家里的微波炉坏了,要买一台新的,我因为怕上班迟到,就给了父亲一张银行卡,并告诉了密码,让父亲今天上午与母亲一块儿去买,然后匆匆忙忙走了。  相似文献   

10.
在童年,父亲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自私”。那时,在我的眼中,他不顾家、不疼我、不顾亲人的感受。父亲白天去法庭上班,天黑才回家,回到家里又要读书学习,几乎难得与我说上一句话。妈妈独自操持着这个家,亲戚朋友想让父亲帮忙办事,他都严辞拒绝。在我小时候,父亲也很“吝啬”。从未给过我一分零花钱的父亲,竞然曾经一出手就给了一个离婚案当事人的孩子20元。  相似文献   

11.
姜皓 《求贤》2008,(1):26-26
他是穷山沟里的孩子,常常坐在田埂上,望着太阳的方向无限向往地憧憬着。父亲问他想些什么,他说:“我在想,等我长大了,我不要耕地,也不要上班,而是天天坐在家里等着别人为我寄钱。”  相似文献   

12.
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在家里是老大。那时家里很穷,母亲常年有病,家里还有一个70多岁的老奶奶,一家7口全靠父亲一人微薄的工资生活着。 迫于生计,我14岁那年退学,和弟弟去给镇上一家刚刚上马的企业挖地基,干一天只给8毛钱。  相似文献   

13.
正读初中时,家离学校有三四公里的路程,那时家里又没有自行车可骑,全靠一双脚板走。第一天上学时,我起得特别早,父亲也跟着起床了,他收拾利索了,就在一旁等我。"你起来干什么?"我问他。"送送你!"父亲指着外面漆黑的夜。"不用了,我都这么大了,又不是小孩子,我不怕的!"青春年少的我,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像个大人。况且,与我一同上学的,还有同村的狗蛋,不就是走山路嘛,有啥怕的?面对我的拒绝,父亲迟疑了一  相似文献   

14.
想要走近你     
鲁丽娇 《党的建设》2012,(10):25-25
对党有一定的了解,并产生朦朦胧胧的感情,最开始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是一位老党员。在我自己还识不了几个字的时候,父亲就常常给我背诵毛主席的诗词,家里也总会有党政类的书籍和报纸。只是那时候我太小,对“党”更多是好奇。随着渐渐长大,我接触到了更多和党有关的书籍刊物,我对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深厚的感情。那些和党政有关的书籍刊物,像朋友一样使我快乐,像老师一样给我教诲和方向,又像父亲朗诵的诗歌一样,意味悠远,给我无限向往。  相似文献   

15.
李克农一直在隐蔽战线工作.对党无限忠诚。当时他的工资也不多.还要缴纳党费.还要捐助一部分钱给“济难会”,用以救济死难者的家属.因此.很少能照顾到家庭。他的三儿子李伦后来在回忆父亲时谈道:“1934年初.父亲在江西苏区工作的时候.用一家商号的名义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我母亲写了回信.她也让我给父亲写一封信。母亲也不限制我,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相似文献   

16.
张继焦 《党建》2014,(4):42-43
正我是焦家的"老七",名叫张继焦。我和焦裕禄的故事有五十年了。一我的老家在河南省兰考县葡萄架乡,父亲叫张传德。1962年春天,兰考灾荒严重,家里穷得连一日三餐都保证不了,我的父母就扒火车前往江苏徐州。当年5月,我出生在逃荒要饭的途中,是父亲用割草的镰刀为我割断的脐带。为了铭记这段辛酸的经历,父亲给我起名叫"张徐州"。  相似文献   

17.
离别竟是那样迅速1987年,父亲胡耀邦辞去总书记职务之后,当时我在中华医学会工作,接受了组织派我赴美进修的安排,正在北京忙着交接工作。刚过完1989年元旦没几天,父亲的警卫秘书就打电话给我,谈到父亲多次问起满妹现在忙些什么,是不是很快就要出国了。我知道父亲一定是想我了,便撂下手头已经办得差不多的工作,向单位请了几天年假赶往长沙,想在临行前再陪父亲聊聊天,散散步。跟父母一起住了三天,我对父亲说:“爸爸,我得回北京了。出国前医学会要召开全国第二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我负责大会文件和会务组织;另外,也还有些工作要交代。”没想到父…  相似文献   

18.
《党建》2016,(9)
正广秀走了。2016年8月21日下午4时,她阳光的微笑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走得那么突然,令人心痛。她的父亲张玉欣21日上午专门打电话告诉《党建》杂志社长刘汉俊:"广秀报病危了……广秀说'《党建》的领导、老师们给我太多,我欠他们太多,他们实在太忙了,先不要惊动他们……等我昏迷了,再告诉他们……'"获悉张广秀不幸病逝的消息后,《党建》杂志全体同志心情沉重,备感悲伤,有关负责人第一时间赶到了广秀的家里。在那里,广秀生前的主治医生告诉我们,弥  相似文献   

19.
最美的陪伴     
<正>父亲是爷爷的养子。父亲的生母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家里还有两兄一姊。在那个困难的年月,父亲被送到了爷爷奶奶家。我出生前一年奶奶就去世了。从我记事起,就看到父亲每天都在悉心照顾日益年迈的爷爷。爷爷70岁时摔坏了股骨头,不能下床。父亲每天很早就起来给爷爷接尿、洗漱,母亲则给爷爷煮奶熬粥。爷爷大小便失禁,父亲总是耐心收拾,从来没有不悦之色。他是那样细心、小心,  相似文献   

20.
<正>毛泽东与账本的渊源已久。1936年9月,毛泽东在保安窑洞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还说到他父亲脾气暴躁,常常打他和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从9岁到17岁,毛泽东一直给家里记账。1910年秋毛泽东留下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的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