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谈到杂文的功能,人们会自然想起鲁迅先生的名言: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杂文在揭露旧社会的黑暗、鞭挞邪恶势力中的战斗作用。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鲁迅先生对杂文的另一方面功能的论述。他说:杂文“虽不同于鸿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辑非鲁迅时代的杂文。 《中国当代杂文二百家》,选的是从1949至2009年60年间的杂文,起始年份已距鲁迅先生逝世13年了。编选者匠心独运,在所选400余篇上乘之作中,以胡风的杂文《鲁迅还活着》开篇,接上了鲁迅的“地气”。  相似文献   

3.
杨晨 《传承》2009,(11)
鲁迅一生从世翻译事业不断,其中对俄苏文化的翻译更是占其重中之重.通过对鲁迅先生所选择、翻译的俄苏文化,不仅可以为视角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一窥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境况之下,对俄苏文化的认识,其后面所隐含的社会背景及视角.  相似文献   

4.
杨晨 《传承》2009,(22):156-157
鲁迅一生从世翻译事业不断,其中对俄苏文化的翻译更是占其重中之重。通过对鲁迅先生所选择、翻译的俄苏文化,不仅可以为视角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一窥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境况之下,对俄苏文化的认识,其后面所隐含的社会背景及视角。  相似文献   

5.
一位住在河南伏牛山区深处的小学教师,其事迹被鲁迅写成碑文,其名字被毛泽东提及,其子则成为中国文坛著名的翻译家,他成就了一段中国文化的隽永佳话——在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编》中,有一篇《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此前,鲁迅还曾为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写过一篇碑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据说这是鲁迅一生写下的唯一碑文。从1934年至1936年,鲁迅接连为河南卢氏的曹氏父子写下两篇锦绣文章,这是为何?料峭春寒二月天,笔者来到豫西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路沟口的曹氏父子故居。现今,曹植甫先生的孙子曹长龄一家就住在里边…  相似文献   

6.
桑士达 《今日浙江》2006,(18):60-61
今年适逢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诞辰125周年。鲁迅是我国现代思想文化战线的主将和旗手。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人类文化财富中的瑰宝。现谨以此纪念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7.
《创造》2011,(10):106-107
今年的9月25日,恐怕是鲁迅先生最安静的一次纪念日。遥想先生的120周年、110周年……乃至更早的“逢十”诞辰纪念,无不声势浩大、鼓乐喧天。其间的情境反差,折射出当代中国文化与现实走向的变迁。在鲁迅的战斗性和尖锐性屡受质疑的今天,我们如何重估鲁迅传统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杂文集中,有几篇谈论或论及刘半农的,涉及其全人的,从而要算是重要的,是《忆刘半农君》和《趋时和复古》两篇。前一篇收在《且介亭杂文》,后一篇收在《花边文学》,而作期均在1934年8月,即刘半农先生病逝后不久。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不仅喜爱鲁迅的小说杂文,也喜爱鲁迅的诗歌。鲁迅诗作数量不多,但都堪称精品。他在旧体诗上的成就,显然是被他小说、杂文的成就掩盖住了。但毛泽东是不曾放过的。1938年版的《鲁迅全集》,在延安的毛泽东得到了一部。该集第七卷中收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杂文言简意赅、深沉隽永,富于哲理,每读一遍,总使人有所得益。近日再读《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似觉又上一层搂。其中一段话咀嚼几回,越觉有味,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1.
良心几块钱一斤□牟丕志笔者的一位邻居靠坑蒙拐骗起家,成了大款,生活得很滋润。有人半真半假同他开玩笑:你这样不讲良心发财,于心何忍。他却回答得很干脆:“良心几块钱一斤”。记得在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中,有“公德几块钱一斤”一语,那是鲁迅讽谏一些人不讲社会公...  相似文献   

12.
与鲁迅一样 ,赖和也把对民族文化的反省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虽然没能像鲁迅那样形成体系 ,但仍然可以发现 ,在改造国民性、伦理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 ,他有着与鲁迅相似的文化价值标准和文化发展观。但是 ,赖和所面临的首先是殖民地解放的问题 ,他的文化革新的出发点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 ,他有着不同于鲁迅的发见与创造。  相似文献   

13.
潘磊 《前沿》2010,(18):18-20
1941年至1942年初由“文抗”作家倡导发起的延安杂文运动,承继鲁迅杂文的精神,“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揭示了延安新制度下仍然存在的陈旧的封建意识,体现出了这些杂文作者作为革命者的责任感与知识者的启蒙精神。但这些杂文一方面偏离了鲁迅杂文那种经由世相发露国人灵魂的企图与笔力,而局限于依赖个人经验的就事论事,另一方面偏离了其时延安的具体环境,而陷入一种过于理想化的、不够客观的责求。  相似文献   

14.
今年9月25日和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10周年和逝世4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文化伟人,特发表张国光同志这篇文章,文中提出鲁迅对孔子一褒一贬的观点,对于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罗素舆中国固有文明李永辉1925年4月,鲁迅先生写了一篇题为《灯下漫笔》的杂文,他感叹说:“但是,赞颂中国国有文明的人们多起来了,加之以外国人。”近70年后,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人又多起来了,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这也难怪比起鲁迅那个时代来,现在的中...  相似文献   

16.
刘建林 《台声》2014,(8):60-60
中国历来有不惧死亡、秉笔直书、记述史实的传统,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的脊梁。台湾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人,身处战火纷飞的岁月,却将一腔热血倾注于一部鸿篇巨著《台湾通史》。他是一个热爱祖国、恪守祖国传统文化、保存台湾文献的智者,身上洋溢着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执著精神。他就是今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他以言立志,在追寻精神高地的路上,不断探索,笔耕不辍,耗尽心血,无疑是鲁迅先生口中的"中国的脊梁"。  相似文献   

17.
柳哲 《协商论坛》2016,(6):56-57
1900年6月26日,我国杰出的文化大师、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出生在浙江省浦江县通化乡蒋畈村(今属兰溪市梅江镇),1972年7月23日,他在澳门含恨病逝.他一生扑朔迷离,富于传奇,著作等身,成就卓著.曹聚仁曾批评学者刘大杰时,曾写过一篇杂文《标点三不朽》,我借题发挥,来说说曹聚仁的“三不朽”,算作深切缅怀!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为周海婴的身体很好,每次有鲁迅先生的纪念日,都会有人请周海婴出来说几句,有他在,好像就可以睹人思人,寄托一点对鲁迅先生的怀念。没想到人说没就没了,一看新闻,周先生也活到了81岁,算高寿了。很多年前,做过一次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特刊,还写了一篇文章,是和鲁迅先生的虚拟对话,借鲁迅先生的口,谈当下的祭孔、传统文化热等现象。记得当时就采访了周海婴,还有周令飞。也许真是隔辈像?相比其父,周  相似文献   

19.
肖军  邓靖 《台声》2014,(5):67-67
<正>4月2日,作为台湾光复后文化重建重要参与者、著名文学翻译家、教育家、鲁迅学生及挚友的李霁野先生诞辰110周年前夕,由全国台联主办,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市台联、上海鲁迅纪念馆协办,北京台湾会馆承办的纪念李霁野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当天,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会副理事长吕聪敏、中国警察协会副主席朱恩涛、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阎  相似文献   

20.
《今日浙江》2010,(7):61-61
为促进杂文创作、繁荣浙江文化事业,浙江省杂文学会、《今日浙江》杂志社、温岭市大溪镇决定共同举办“大溪杯”杂文大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