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笑 《人民论坛》2010,(11):110-111
我国房价的持续走高,日渐成为突出的社会民生问题。运用市场集中度指标,对房价与房地产业市场结构等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由此提出全面优化房地产市场结构,适度提高市场集中度、合理增加住房供应量、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等对策来稳定房价,促使房价达到社会可接受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使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集中度这一指标,利用详实的数据分东中西部区域分别测算我国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结果显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部地区;面板数据分析显示衡量集中程度的市场集中度对房价的影响较显著,且是正向的关系,即集中度越高,房价越高。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房地产行业的区域市场集中程度较高是我国房价不断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国庆 《长白学刊》2007,(6):89-92
我国商业银行进入规制较为严格,限制商业银行的进入,导致我国商业银行集中度非常高,市场结构趋于垄断性。我国商业银行高市场集中度和市场结构的垄断性导致商业银行的效率低下,不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所以,适当放松商业银行的进入规制,提高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石油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新民  汪涛 《理论月刊》2010,(2):153-156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产业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因此,论文将从石油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绩效这一全新的视角对石油产业进行研究,结合我国石油产业的现状,对中国石油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石油产业集中度对市场绩效有着线性相关性的结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具有切中现实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受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以及非市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我国房价不断高涨。过高的房价势必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因此,政府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增加住房供给、改变房地产调控政策以抑制不合理需求、坚决打击房地产领域的腐败现象等手段,对房价予以遏制。  相似文献   

6.
徐杰 《新东方》2004,(5):40-44
市场集中度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概念。银行业集中度是测量银行业组织市场结构的一个常用指标,一般以最大数家银行的资产(或存款额、贷款额)占银行业总资产(或总存款、总贷款)的比例来表示。银行业集中度的水平及其变化不仅反映了整个银行体系的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而且反映了不同规模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性。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持续下降 1978年以前,我国仅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银行业处于“大一统”的垄断状态。改革开放后,陆续成立了四家国有银行,出现四足鼎立的局  相似文献   

7.
刘晓娅  李薇辉 《前沿》2013,(14):85-88
本文以产业组织学相关理论,同时利用HHI指数和市场集中度指数研究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市场结构,再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市场结构从2006年到2010年信用卡市场是高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现正向垄断竞争型过渡;信用卡发卡银行的市场份额和资产总额对其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而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对信用卡产业的绩效却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期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大多数城市房价止涨回稳,部分城市房价开始下调。由于房地产相关产业众多,与银行信贷、地方融资平台也有密切的关系,房价下跌开始引发社会和媒体关注,甚至认为房价即将崩盘并引发一系列系统风险,同时国际社会唱空中国的言论也不时出现。我们认为,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需要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  相似文献   

9.
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竞争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银行业市场存在资源分配不均、垄断行为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滋生等问题,与整体竞争不足、局部竞争激烈的市场状态具有密切关系。基于银行业的特殊地位,竞争法中结构主义原则的适时适度回归十分必要。综合市场集中度、进出市场难易度、经营者依赖程度、国家干预程度等多种因素,应将结构调控和行为惩治相结合,不断优化银行业市场竞争状态。  相似文献   

10.
“九五”以来广东外商投资企业发展集中度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商投资企业的现实,本文以出口市场集中度和产品集中度反映广东外商投资企业产业分布和国际市场集中的程度.广东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在外资来源、外资投入地区.产品出口市场等方面均有其特点.应根据广东外商投资企业发展集中度的特点制定能促其良性发展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社情民意     
《乡音》2006,(12)
商品房成本应向社会透明九三学社石家庄市委:近年来,为了控制投资性购房、炒房、商品房价格增长过快,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提高购房贷款利率、征收短期交易增值税、提高土地供应量等。这些政策虽然起到了一些作用,但对于房价涨幅的控制效果并不明显。目前我市无论是商品房还是二手房都很活跃,房价一路攀升,许多楼盘在尚未开工甚至尚未办理完规划手续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交钱买房号、团购的场面。为使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也为了使房地产的交易在平等的、透明的情况下达成,定期向社会公开关于商品房开发成本的方式值得探讨。前…  相似文献   

12.
去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策和部署,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初步得到抑制。但是,房地产领域的一些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少数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为此,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九部门联合提出的《关于调整住房供给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房价上涨的预期决定了我国房价的高歌猛进,而房价上涨预期强烈又有着关键的特殊因素.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垄断特征、政府调控的有限性、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异性、国企地王热、政策的隐性担保等,构成了我国房价上涨预期强烈的特殊因素.管制垄断开发商的定价行为;落实和加大保障房的供给,降低居民对住房的刚性需求;限制国企进入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14.
《创造》2013,(3):44
房价控制目标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除拉萨外),要按照保持房价基本稳定的原则,制定本地区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不含保障性住房,下同)价格控制目标,并于一季度向社会公布。各省级人民政府对行政区域内住房供不应求、房价上涨过快的热点城市,应指导其增加住房及住房用地的有效供应,制定并公布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对存在住房供过于求等情况的城市,也应指导其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市场稳定。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市场的症结不在于房价过高,而在于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过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政府决策制度、监督制度的缺陷,导致和加深了贫富分化,进而使房价问题凸显,政府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房价居高不下,普通群众买不起房,很多商品房空置,开发商为保持房价,也面临着极大的金融风险。因此,房地产市场仍需进一步调控,要通过平衡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控制房地产市场上的不合理投资行为等手段,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管理,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唐云松  梁田 《求索》2014,(2):108-113
基于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系统研究房地产调控政策和房地产市场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分析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效果。结果表明:税收政策对房价的脉冲响应是先正向后负向的响应,利率政策对房价的响应是正向响应,而土地购置面积政策是负向响应;税收政策的影响贡献率相对较小,货币政策对商品房成交量的影响最大,土地政策对房价影响效果相对显著。最后,进一步探讨了提高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实施效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由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青年人超前消费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房价上涨,造成房地产市场高位运行,使大多数中、低收入者难堪重负。各级政府对此应高度重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控房价。  相似文献   

19.
住宅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的原因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住宅市场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其主要原因有房价偏高、居民收入预期不稳定、居民收入分化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等。居民收入预期不稳定属于消费心理层面,目前主要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予以解决,而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既定目标,无需加以改变。对于房价偏高和居民收入分化问题,主要应采取的对策为加快处置积压商品房,将部分积压商品房由政府购买直接转为廉租房;推进住宅产业的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和生产效率;认真研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遗产税开征问题,促进社会收入的总体均衡等。  相似文献   

20.
杨力强 《理论月刊》2008,(7):154-157
建筑行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中国建筑行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断上升.然而,中国建筑行业还存在市场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无序等一些阻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中国建筑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出发,阐述了建筑行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建筑行业市场集中度与竞争格局进行了讨论,从加快建筑行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完善行业进入与退出以及积极推进建筑行业的兼并与重组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建筑行业提高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