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慧萍 《人民论坛》2010,(6):264-265
宋代词论中建立的"骚雅"词学观,不仅对词的文学精神和审美取向提出了要求,还体现了正统文学及文化传统对于词体创作和词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其丰富的理论内涵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以尊体为核心的清代词学理论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发挥,对清代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人对宋词的体认与清代词学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人正式将词确立为赵宋之代表文学。他们认为两宋词坛词人济济、名家辈出 ,篇什繁富、佳制林立 ;宋人填词按宫制谱、审音协律 ,风格竞出、流派纷呈 ;而且宋人理论成熟、词话渐出。这些认识不仅影响了清代词学中词史之学、评点之学、校勘之学、图谱之学和词韵之学的形成与发展 ,而且影响到清代词学流派的形成、词学话语的建设以及词话的整理与撰录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词学接受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次 《前沿》2009,(12):181-185
新世纪以来,我国古典词学接受研究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五个领域,即:对词人接受的研究,对词作、词集接受的研究。对词体、词统与诃学群体接受的研究,对词人词作对前代作家与非词体作品接受的研究,对词作为文学之体接受的研究。新世纪以来古典词学接受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从一个侧面标示出我国古典词学研究的范围正在日益拓展。研究的对象正在日益丰富,研究的论题正在日益细化。  相似文献   

4.
《词源》作为中国词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其接受史折射出历代词学思潮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轨迹,对于蓬勃发展的清代词学而言尤其如此:从清初云间派词学家对它的浅层接受,到清前期浙西词派在继承其理论的同时根据自身需要对其进行概念偷换,再到清后期常州词家为调和词学内部"言志与缘情"、"守律与破律"、"雅化与俗化"三对矛盾,对该理论进行了合理吸取与深化,并通过"意内言外"的词学理念,完成词体最终的复合建构;这一漫长的过程《词源》作为一个参照系和理论源,对清代各时期各流派的词学思想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并最终促成了词学向诗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清代后期编选唐宋词之特点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后期选唐宋词之风甚盛,其选词范式与前期大为异趣:后期唐宋词选本偏于精选细论,选家的理论批评意识较强,词论型词选渐成词坛主流;就操选政者的身份、编撰态度,以及选本中体现出的对唐宋词的校勘、考订等方面,无不显示出更为学术化的特征;此外,后期选本更加注重读者之接受状况,选家十分重视以选本向学词之人开示门径,度人金针。这一论题对于从选本之角度考察唐宋词在清代的接受状况,以及研究清代词学论题皆有裨益,对于今天的唐宋词选亦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清代是词学的全面复兴时期,然而海峡东岸的台湾在人清之后的前二百年里却没有产生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词人.到了晚清,随着台湾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这种局面发生了改变,同时出现了许南英、施士洁、洪弃生和林痴仙等本土词人.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晚清台湾的历史风云和沧桑剧变,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生平经历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创作.晚清台湾词的文学史(词史)意义突出体现在“词史”与“词体革命”两个方面,而历史文化意义则主要体现在“台湾情结”和“爱国深情”两个方面.晚清台湾词作为宝贵的文学遗产,不应被词史研究忽视.  相似文献   

7.
纳兰性德的边塞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词在清代占有重要位置 ,在他的 70 0首词中 ,边塞词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值得一提。在边塞词中他抒写了深藏不露却又压抑不住的人生感慨 ,在苍茫壮阔的境界中深入了清新婉怨的清思 ,已历 30 0余年仍为广大研究纳兰词者重视。  相似文献   

8.
在《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关于联绵词的名称、性质、特征、训释体例等发表过一系列的见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联绵词理论。他的这些精辟见解直接为后代学者所继承,成为现代联绵词研究的理论核心。在清代研究联绵词的学者当中,段玉裁的成就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9.
词兴之时,诗歌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技巧业已成熟,词体文学在演进过程中,巧妙地借鉴了诸多诗歌家法,并将其同自身的艺术特质相整合,虽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然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在诗歌这一源头活水的滋养下,词渐含蕴出别样的艺术品格,终完成了蜕变,华丽地登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兹以词题文学在五代宋初的发展为例,详述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词学研究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局面。本文拟就词学研究中的几个主要热点,略述如下。 一 词体源起的研究 近年来有关词体源起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音乐与词的密切关系仍然是研究者探讨词体起源的重要话题。施议对在《长短句合乐歌词的产生与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86年2期)一文中提出词体成立的两个重要标志:其一是长短句形式的出现,其二是以歌词之法代替  相似文献   

11.
略论宋代湖北词体创作不振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业龙  李勇 《理论月刊》2004,(1):128-129
词是宋代文学的标志,被称为“南方文学”。但作为南方省份的湖北,在宋代的词体创作中却显得沉寂不振。笔者以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边缘化导致的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女性词研究在20世纪的百年时间里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文献整理、生平研究、作品分析、词史描述等方面有较大的收获,然而这些也只是清代女性词研究的一个开端和起点,已经到来的21世纪将是清代女性词研究的全面开拓期和成果收获期。  相似文献   

13.
论宋代农村词的创作心态和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继武 《前沿》2005,(7):222-226
宋代农村词蕴含了词人复杂的文化心态,其雅化和净化的创作取向带来了新的艺术特色,为词坛提供了新的抒情范式,反映了宋人不断变革的词学观念和推尊词体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陈维崧是清初词坛“尊词体”的倡导者,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批评和文体价值的提升,在清初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时代变迁、师友交游与家庭背景共同铸就了陈维崧的文化性格,这一文化性格又成为陈维崧尊词体最深切的动因.以陈维崧的文化性格为切入口,讨论文学潮流发生时文学领袖的独特个性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从而为清词及文学流派研究提供具有标本意义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词体诗化的风气并不始自东坡,在他之前,词体就有着诗化的趋势,这个问题一直少人关注。祝颂词作为宋词中一大题材类型,问津者不多,经过仔细考察,发现祝颂词对苏轼之前词体的诗化,有着推动作用。晚唐五代时期的祝颂词,具有言志特点,是词早期的诗化;北宋政权初建之时,在祭祀活动中将宗庙观念纳入词中,是词在内容方面的诗化;宋初唱酬风气盛行,诗风与词风互相渗透,祝颂词中体现出西昆诗风,是词在风格方面的诗化;柳永的谀圣词中表现了仕进的理性追求,晏殊的寿词中蕴含着节制而理性的人生情致,是词在情感表达方面的诗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二重证据法"考察敦煌写本及唐五代相关文献,认为唐五代"曲子"之名是从教坊曲发展演变而来,本指有乐曲又有歌辞的新的音乐文学体裁,但后来偏指歌辞。"曲子词"专指曲子的歌辞,是词体已相对成熟的表现。在敦煌地区,"曲子"的含义与"曲子词"相同,但无"曲子词"之名产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清代前期编选唐宋词之选本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特点进行概括:就编选形式而言,此期清人选唐宋词大多卷帙宏富,唐宋词多被选入通代词选,这反映出清人的词史观念;另外,此期清人选唐宋词大多依调选词,其中又以词调字数之多寡为序者最为常见,这反映出词家对于唐宋词体声律之推求。再就词选范式而言,以存史的文献式辑录为主。大量唐宋词得以选录之现象,首先要和清前期选风甚盛之背景联系观之,此外还反映了清人欲以编辑唐宋词选本之方式矫正前期"花草"盛行之阅读氛围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在词的诸多别名中,曲子词、寓声乐府、歌曲等着眼于词的音乐特性;长短句、语业、绮语等立足于词的文学形式。其含义均明确单纯。“诗余”一名则不然,历来众说纷呈。我以为,这主要是因为“诗余”一名源于一种词学观念,与词学理论有着天然的联系。词学观念的变化,词论家不同的词学观,必然导致“诗余”一名释义的分歧。这便历史地赋予“诗余”以双重含义: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是词的别名;作为一个词学概念,它在某种程度  相似文献   

19.
文艺语体词的跨体运用现象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礼 《求索》2008,(4):190-192
文艺语体词是文艺语体的专用或常用词,但在科技语体、演讲语体、时评语体、广告语体等实用功能非常突出的语体的言语成品中也有运用,形成文艺语体词的跨体运用现象。在这些语体中,文艺语体词发挥其描绘、怡情特性,帮助它们完成各自非常实用的交际目的,表现出重要的语用价值。就语体的交叉渗透而言,文艺语体词的跨体运用是语体的交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马小会 《前沿》2013,(21):188-190
词至宋代,兴盛大成,词话也应运而生,成为这一阶段词学批评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词话的产生深受诗话之影响,同时,词话文体形态的形成又与语录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宋代词话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并为以后的词话形态奠定了形式准则。宋代词话在数量上虽不如清代词话那般繁荣,却是词学批评发展史长河中不可缺少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