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云南不仅有全球闻名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还有非常厚重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长期以来,云南省倾力发掘、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民族文化强省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形成了民族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繁荣局面和繁荣特色。但是,云南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使之在云南的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中充分发挥作用方面,还明显比较薄弱,除了古滇国青铜器、  相似文献   

2.
云南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相关机构和社会的作用,运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手段拓展和加快民族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云南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走过了积极实践和探索的历程。改革开放40年来,作为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云南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云南省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的战略相结合,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基本实现了从客位保护到主位传承的转变,形成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云南模式和云南经验。政府的主导,学术界的探索,系列工程的设施,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使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卓有成效,推动了云南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成绩和经验,我们信心满满;展望未来,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任务依然艰巨,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云南财政资金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云南是个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早在1996年,云南就明确提出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经过十年的开发建设,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云南再次提出,要推动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陆续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5.
没有文化支撑的小镇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文化特色的小镇是走不远的。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支持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云南建设特色小镇应当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把民族文化作为小镇的灵魂,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把特色小镇作为活态的民族文化博物馆来建设,这样的特色小镇才会充满生命力、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民族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民族的纽带和精神内核。云南民族团结局面的呈现与云南的民族文化特质和实践息息相关。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崇尚团结的价值取向、平等团结互助的道德观念、天人互益的生态伦理以及多民族长期和谐共存互融的文化实践是云南各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社会繁荣稳定的重要文化心理基础和精神纽带,是民族团结文化的宝贵历史财富。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乃至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程中,都要重视文化的作用,对民族团结文化资源加强保护、继承与引导。  相似文献   

7.
建设"民族文化创意之都"昆明拥有厚实的历史积淀,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多样性文化优势等。要通过"民族文化创意之都"建设使昆明成为世界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一扇窗,成为云南民族文化建设的牵引者、创新者。为此,应深掘民族文化积淀优势、借力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绿色经济优势、发挥"面向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的地缘优势;加强政府对"民族文化创意之都"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推进产业集聚与发展;加大民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培育创意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8.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云南的传播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多形式、多渠道发挥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云南有26个民族,各民族长期共存,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极具民族性和多样性的云南文化。云南各民族的文化,都属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云南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实践中,实现由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跨越,不可能抛开已有的历史文化基础,应坚持以民族文化多样性为特色的发展方向,并做到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0.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富集,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但与全国先进地方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推动云南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思路、新体制、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采取创新举措,实现新时代云南文化新使命。  相似文献   

11.
云南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作为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体现和生态伦理智慧结晶的生态文化,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共同体治理的重要资源和路径平台。在经济全球化与后工业文明深入拓展的新治理时代,对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进行探究,目的正在于寻找它与现代文明的转化机制。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公共治理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文化的和自然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决定了以治理的多元合作模式发展以生态文化为灵魂的生态旅游业是云南民族地区新时期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民主党派服务于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省各民主党派结合自身优势,整合资源、突出特色、积极履职,为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科学把握规律,不仅有助于提高云南统一战线服务于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水平,而且有利于推动云南文化建设事业稳步发展,更有利于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依托于云南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得文化得以不断发挥工具性价值,通过行之有效的文化治理机制,实现各民族之间"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平衡。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具体实践为例,分析民族文化如何发挥软实力作用,成为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具体实践和呈现样本,以期为整个云南实现经济跨越发展、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边疆安定繁荣提供有益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云南宁蒗既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又是旅游资源富集县。宁蒗拥有着 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宁蒗县的发展要打文化品牌,兴旅游经济。  相似文献   

15.
在云南经济社会进入全面协调、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在云南文化建设掀起新的高潮、取得丰硕成果之际,推动云南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云南文化建设以及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必须放眼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宏大背景,顺应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发展趋势,努力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快速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发展研究对于云南这样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样的省份具有重要的意义。水族是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的重要一员,其在历史发展变迁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云南水族主要聚居在曲靖市富源县,其拥有丰富的建筑、服饰、饮食、民间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节日及婚丧、民间口头文学等物质或非物质特色民族文化。其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有行为传承(口耳相传)、师徒传承、符号传承、特定人群的传承、政府主导的传承等。由于水族文化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较大、受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下的现代文明冲击、民族文化传承者及年轻一代背离乡土、云南水族文化研究存在盲区等多方面原因,目前云南水族文化传承发展中存在多项文化因子濒临失传、文化传承人断档明显、多民族融合现象突出、文化研究成果及宣传推广较少等问题。笔者建议通过强化民族认同、完善健全传承人培养扶持机制、发展特色文化乡村旅游业、创新文化传承及发展方式等路径,推动实现云南水族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区域文化产业在提高地区经济增加值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中日益显现出强劲性。在区域文化产业开发中,只有立足高起点、高水平、高品质来打造品牌文化产品,以宏阔的大视野、大角度来开发文化资源,才能真正走向文化大省、文化强省之路。许多地区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一、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产业品牌产品。云南省在打造文化产业品牌产品方面成绩斐然。云南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而且许多文化资源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文化产业界形成了独特的“云南现象”,丽江的“丽江金沙”、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大理…  相似文献   

18.
图腾信奉作为民族早期文化特点,在今天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以怒族图腾文化现象及其特点的探讨,反映云南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影响,对于云南民族文化的开发和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从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云南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出发,确定投资千亿元,建10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这是深入实施桥头堡建设战略,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推进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转变,深化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20.
从1996年云南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设想,到2000年正式颁布《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1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之后,2009年12月,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明确提出了未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即把云南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