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专利等同侵权的判定是专利制度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同原则是等同侵权中重要的判定原则。各国对于专利侵权判定中的等同原则都较为重视,并由此产生了多种判定方法和标准。美国、德国以及日本各自独特的判断标准代表着专利侵权判定中等同原则的典型判断标准。本文从等同原则的制度背景出发,通过对国内外等同原则的判断标准进行研究,结合我国等同原则的分析,对等同原则的判断标准进行学理性探讨。  相似文献   

2.
左中原 《法制博览》2022,(2):148-150
本文通过对高空抛物侵权责任进行分析,从而准确界定其性质,确定此类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抗辩事由、责任主体以及责任承担的法理依据.笔者以期通过对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的研究,对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的有关问题从理论上予以研究和探讨,从而对我国的现行立法提出完善之策,尽可能地使法律规定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3.
高尚  孙伯龙 《法制博览》2013,(6):114-115
本文从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之基础理论角度,检视我国现行法律中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机动车与行人之间交通事故的责任归责原则,进一步论证了我国在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领域,应当实行过错推定为主、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为辅的综合归责原则的合理性,最后结合相应的法律规定,明确和规范了过错推定的归责标准,并对完善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责任配套的保险制度提出期待。  相似文献   

4.
对未成年人综合庭收案范围的实证考察结果表明,在确定综合庭收案范围时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遵循保护性原则、相关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并从实质标准和形式标准两个方面,将收案标准应予以具体化。涉少刑事、民事案件等是否需要纳入少年庭受理,应结合2009年《关于进一步规范试点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受理民事案件范围的通知》要求予以确定。其中,未成年人特殊侵权类型案件不宜由少年庭受理,涉少继承权纠纷案件不宜纳入少年庭审理,涉少离婚案件应纳入少年庭审理。改善综合庭收案现状,完善综合庭收案制度,应合理界定综合庭的功能,推动立法完善,提供运行保障,注重总结与梳理,促进辖区执法标准统一。  相似文献   

5.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侵权责任法的核心问题。不仅关系到侵权责任法体系的构建,还关系到司法实践中归责原则如何适用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了法律在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中的价值选择。在《侵权责任法》实施以后,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仍然在学界有很大的争议,焦点问题是过错推定原则是否独立。本文对各归责原则进行分析,并对过错推定原则的独立性提出自己的见解,试图构建层次清晰,逻辑严谨的侵权责任归责体系。  相似文献   

6.
考虑到环境污染侵权的特殊性,并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环境污染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一般侵权行为的归责方式并不能适用于环境污染中的侵权行为,对于环境侵权只能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7.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对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责任构建了保险赔偿金额之内和金额之外的双重结构,即在保险赔偿金额之内,保险公司直接向受害人承担绝对赔偿责任,没有任何可以抗辩的事由,即使是受害人故意引起的交通事故也不能免除。这就意味着没有规定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机动车责任人的侵权责任以及受害人向真正侵权责任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这样的规定背离了强制责任保险的基本原理,有必要对厘清该责任性质。  相似文献   

8.
蒋鹏祥 《法制博览》2022,(10):20-22
被遗忘权的保障关乎人类在信息时代的自由与尊严.以往学界对被遗忘权的渊源与法律关系多有探讨,但对于被遗忘权的侵权责任归属方面鲜有讨论.如果不针对被遗忘权的特性制定合理的归责原则,继续适用原《侵权责任法》的一般原则或沿用对隐私权的保护模式,将不能对被遗忘权进行有效保障.国际流行的多元化归责模式以不同标准,对被遗忘权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9.
张迪 《法制博览》2015,(8):201-2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环境侵权现象及其救济将成为我国的一大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目前我国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损害赔偿救济途径的不完整、没有被明确规定具体的损害赔偿范围和标准、法律规范之间不协调,条文之间相互冲突、在司法救济途径之外没明确规定仲裁制度等,因此,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朱玮 《法制博览》2013,(11):270
在环境侵权案件中,为了有效保护受害人权益,有必要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并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前提、适用条件、计算标准等方面进行进一步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