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傅江涛 《共产党人》2004,(16):25-26
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汀南胜江南”、“中国穆斯林省”之称,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之一,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发展旅游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推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具有独特地位。旅游产品的惟一性、纯个性造就了旅游产品的“一枝独秀”。一个电视机是一个产品,你是“长虹”的,他是“康佳”的,虽然牌子不一样,但基本功能都一样,可以重复制造。而旅游产品就不能重复制造。要看黄河与沙漠融汇一体只能去宁夏的沙坡头,你到别处就没有了;要看大漠芦苇荡只能到宁夏的沙湖,在中同、在世界谁也造不出第二个,所以说是“一枝独秀”是旅游产品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2.
旅游业是现代社会发展最快、关联带动性最强的产业之一。山西调整产业结构 ,要把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 ,大力发展。一、选择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的理由1、山西省旅游资源丰富。山西自古就有“表里山河”之称 ,其独特的地形和省界轮廓线本身就是方圆数千里的旅游风景线。据调查 ,山西省境内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划 11个 ,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划 11个 ,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 2 3个 ,其中国家级的达到 18个。另外 ,山西省还是文物旅游资源大省 ,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和“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辽金以前的地面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总量…  相似文献   

3.
第六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9月26日在黔西南自治州举行。我省自2006年起举办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按照“确定一个主题,熔铸一个亮点,打造一个精品”的战略部署,打造推出了6个旅游品牌,使各承办地旅游业提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展宁夏乡村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潜力巨大.国内旅游的日趋成熟与宁夏旅游业产业规模的逐步壮大为加快发展宁夏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积极健康地发展宁夏乡村旅游,延长旅游业产业链条至广大乡村地区是增强宁夏旅游业发展后劲、促进乡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良性互动之路.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人》2008,(24):I0002-I0003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自治区政府主席王正伟提出的“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千方百计提升我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要运用大旅游的理念.高起点规划。新机制运作,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用五年时间把特色旅游业打造成宁夏主导产业”发展理念,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精品景区,是沙湖旅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世界各个阶层有了更强的品牌意识。对于旅游业来说,做好一个品牌,就等于开掘了一方资源。由于品牌意识已逐渐融入了普通老百姓的思想,旅游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如今全国及西宁周边城市都在纷纷打造自己的旅游形象品牌,如:云南打造“香  相似文献   

7.
董强  马兴 《共产党人》2005,(9):45-45
最想的是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的水平体现着一个地区经济的活力、财力的旺盛和群众的富裕程度。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宁夏要想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倾心打造“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民营经济。在调研中,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民营企业家们思谋发展、企盼成长的愿望和要求:“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我们办企业就是为了把企业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8.
贵州旅游业在今年“五·一”期间,受到“假日经济”的拉动,接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蜂拥而至的游客使人们看到了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增强了信心。同时也暴露出我省旅游业“行、游、住、食、购、娱”的建设,跟不上旅游发展需要。游客大量增加,带来的突出矛盾首先是旅游汽车不足(特指接待旅游团队的旅游定点车辆),这已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9.
旅游业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近年来宁夏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为了促进宁夏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对旅游业进行系统的规划。  相似文献   

10.
战略重组 走向辉煌——记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山水甲天下”。 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是一座“金矿”,桂林在选择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时,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最具“富民”色彩的现代产业——旅游业。 1997年底,桂林对旅游产业实施战略重组迈开了坚实的一步,时至今日已结出了第一颗硕果——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 旅游发展总公司的组建,是对桂林旅游业多年发展进行深刻反思后作出的必然选择。如果说,多年来桂林旅游业始终没有脱离“小作坊”式生产模式的话,那么,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就是为了把分散的经营集中起来,形成规模优势,走大生产、大产业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虽然‘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对四川旅游产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但是,四川发展旅游的决心和信心并没有改变,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现在,四川旅游业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正在科学有序地推进。四川是需要我们关注的灾区,四川人是值得我们支持和学习的勇者、强者和奋斗者。”2009年5月12日,在第六届中国旅游论坛上,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如是说。由世界旅游组织、香港理工大学和四川省旅游局联合主办的本届论坛,最为突出的主题就是旅游业的灾后重建,同时,会议代表认为重振旅游之四川模式也为中外旅游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2.
李霄冰 《世纪桥》2012,(11):130-132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深化旅游管理模式改革和转变经营机制势在必行。目前桂林市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旅游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世界旅游城。如何对漓江风景名胜区科学和依法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直接关系到桂林旅游的声誉和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目前漓江风景名胜区“四统一”管理模式存在着几个矛盾;发展与创新漓江风景区管理模式需要理顺三个关系。要完善漓江风景区统一管理模式,推动全国旅游风景区管理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3.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进一步解决就业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是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铜鼓县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笔者认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铜鼓的支柱产业,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一个”定位,实施“两大”战略,打好“三张”牌。  相似文献   

14.
最近,由中国旅游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文学、摄影名家聚焦新汶川”创作采风活动,将各路文学作家和摄影名家相聚一起,共同见证了灾后汶川的新面貌。旅游业是汶川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对羌族百姓而言,既是经济也是文化。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如实地讲:“我们要在灾后重建的基础上发展起跳。打响‘汶川’品牌,把汶川变成四川经济西进的桥头堡、川西北高原开放发展的高地、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5.
田于群 《学习月刊》2014,(22):37-38
世界旅游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当人们在拥有满足生存需要的收入和闲暇时间后,就会考虑旅游消费,观光旅游应运而生。随着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文化品位提升,休闲、放松和娱乐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乃至追求个性化、体验化以及美化的情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将出现的高级形式。  相似文献   

16.
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的目标,近几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努力,逐渐使全市人民形成共识:张家界因旅游建市,靠旅游立市,发展经济就必须以旅游为突破口,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经济全面发展,带动社会全面进步。一、支出发展旅游业旅游产业是现代经济的产物,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张家界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突出发展旅游业是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正确选择。今后几年,我们将把旅游业放在更…  相似文献   

17.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性的旅游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加入生态旅游者的行列。他们在认识、享受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并接受着生态教育,将旅游活动推向了更高的品位和功能。生态旅游同时为旅游地区的人们创造着巨大的直接效益与雇佣劳动力等间接效益。中国的生态旅游业正快速发展,如四川省九寨沟风景区的旅游业就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板。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的一系列新论断,为新时期伊犁河谷旅游业指明了方向,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期。结合伊犁河谷旅游业发展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围绕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精品的发展目标。本文认为应重点从保护好旅游资源,开发好旅游产品,建设好旅游设施,创造好旅游服务,打造好旅游品牌等几个方向入手。推动伊犁河谷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和壮大现代旅游服务业。  相似文献   

19.
贵德县创新旅游发展思路,树立“六个一流”目标,推动了旅游业的转型增效和发展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20.
文化资讯     
《共产党人》2009,(23):14-14
宁夏等9省区牵手促黄河文化游升温 宁夏、陕西等沿黄9省区旅游局、38个沿黄城市代表团11月28日在山东东营举办的“第二届黄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发表了好吕黄城市旅游合作(东营)宣言》,签署了沿黄城市旅游合作协议书,并成立了“沿黄城市旅游促进会”。38个沿黄城市将坚持“资源共享、品牌共树、市场共拓、产业共兴”的原则,突出打造“黄河文明”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