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是当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的重要形式。“阶级与政党之兴亡,原于其自身之条件”(《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09页)。我们要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关键在于努力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又在于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打下抵御和反  相似文献   

2.
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五个焦点郭晨在1991年第22期《宣传手册》上撰文指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五个焦点是:1、当今的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进行的。搞和平演变的一方处于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反和平演变的一方处于战略防御态势。2、当今的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国际敌对势力把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视为他们推行和平演变的绝好时机;我们则把改革开放视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国家全面发展、从根本上防止和平演变的必由之路。3、当今的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是全方位的。4、当今的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是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条是西方资本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斗争,一条是民主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和平演变是当今社会主义事业所面临的主要现实危险。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旗帜打下去,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长期性、严重性与艰巨性,为挫败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对于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4.
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是当前国际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两大对立阶级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且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和根本性。它关系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全局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与命运。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已经成为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一项共同任务。认清这一斗争成为两制斗争主要表现形式的国际背景及其特点,有助于提高对和平演变的警惕性,增强反演变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相似文献   

5.
反腐败斗争与反和平演变 ,似乎是两个不相干的问题 ,然而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紧密联系。因此邓小平在提醒我们警惕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时 ,首先强调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 ,这就包括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一 反腐败斗争与反和平演变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 腐败的蔓延 ,必将动摇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也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辨别是非的重要政治标准 ,同时它还是我们社会政治生活中不能逾越的行为准则。而腐败的存在与蔓延 ,不仅从思想上动摇人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信念 ,而且在…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国四十周年的国庆讲话中指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有迂迥和曲折,这是因为国际反动势力从来没有放弃敌视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立场,国内阶级斗争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它是国际反动势力实行“和平演变” 的根据;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 的斗争是长期的,是关系我们  相似文献   

7.
“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关系着今天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那么,如何反“和平演变”呢?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这是反“和平演变”并取得胜利的物质基础。西方资产阶级在我国搞“和平演变”,一个重要的借口就是40年来我国的实际生活水平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和平演变”在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有一定的市场,也就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相对落后。因此,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建立起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反“和平演变”斗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反对“和平演变”,是各国马列主义政党当前进行着的一项严肃而伟大的斗争。在进行这一斗争的时候,回顾列宁反“和平演变”的历史实践,领会和掌握列宁提出的有关理论,吸取其宝贵的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所谓“和平演变”,其含义之一,是指帝国主义资产阶级以非暴力的手段,改变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的性质。从这重含义上看,19世纪末帝国主义资产阶级以收买的手段改变了  相似文献   

9.
<正> 毛泽东同志关于反对与防止“和平演变”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59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杭州的一次小范围会议上,提议印发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的三次演讲材料,要求与会者认真研究。他明确指出,杜勒斯的这三个材料.讲的都是要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196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就巴拿马人民爱国斗争  相似文献   

10.
抵御和反对和平演变,要从各方面入手,做的工作很多,但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把自己国内的事情办好,努力根除内部滋生演变的土壤和条件,筑起防止和平演变的坚强堡垒。反和平演变斗争包括国内国际两条战线,两条战线的任务虽特点和要求不同,但比较起来,国内这条战线更为重要。因为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历史上,苏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既表现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也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但从长过程看,它的主战场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在国内,集中表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四项基本原则之间的斗争,在国际上,表现为“和平演变”同反“和平演变”之间的斗争。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主战场在意识形态领域,首先是由国内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2.
反对和防止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严峻历史任务。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虽提出了这个问题,但由于他过早地逝世而没来得及解决;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战略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反“和平演变”的战略思想,并领导我们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重温毛泽东关于反“和平演变”的一系列精辟论述,对于我们挫败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图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三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际敌对势力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在国内,四项基本原则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对立和斗争也将长期存在。”严峻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形势给中等学校的政治课提出了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必须抓住政治课这个阵地打好持久的反渗透仗,坚持不懈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培养无产  相似文献   

14.
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构成当今国际资本主义势力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你死我活斗争的焦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的中国也正面临着反和平演变斗争的空前严峻的考验。冷静地思考过去,总结毛泽东关于防止和平演变战略思路的经验教训,研究当前和今后党在反和平演变斗争中的对策,已成为执政党建设的严峻现实任务和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5.
政党制度问题是当今世界两种政治势力,即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焦点之一。通过分析比较,弄清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同西方多党制的根本对立,有利于我们从思想理论上筑起抵御和平演变的长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16.
十月下旬,兰州军区政治部和兰州军区后勤部政治部联合在军区后勤部某分部进行了领导干部反对“和平演变”斗争专题座谈。大家以江泽民同志的国庆讲话为指导,认真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同志有关防止“和平演变”的重要论述,紧密联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人权问题愈来愈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斗争的焦点。美国等西方国家以人权作为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与“和平演变”的突破口,对发展中国家展开“人权外交”。正是在与西方国家“人权外交”的斗争中,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权思想。邓小平人权思...  相似文献   

18.
保持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无论是在民主革命阶段,或是在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时期,以至在当前两种社会制度和两种思想体系剧烈、复杂的斗争中,都是关系到国家、民族、人民、党和军队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我们在同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斗争中,解决好保持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领导了反和平演变的一系列斗争,既取得了胜利,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出现了失误,留下了深刻教训。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思考和总结,是有利于当前和今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四十年反和平演变斗争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势力正处心积虑地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最现实、最严重的危险。美国是“和平演变”战略的始作俑者和积极推行者,因而探讨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发展和新形势下的特点,对于我们有效地进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是很有必要的。“和平演变”战略作为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早在1946年2月22日,当时作为美国驻苏代办的“苏联通”乔治·凯南在给美国国务院的一份“8000字电报”中首次提出“遏制”战略,强调使用“非军事手段”,促使苏联“和平演变”。进入5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已超出苏联一国范围,先后在中国和欧亚其他一些国家建立起来,尤其是美国侵朝战争的失败,使美国统治者感到已无法用战争即武力手段来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担任美围总统的杜鲁门向美国各驻外使团发布密令,要求他们“用更有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