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幽默     
《政府法制》2013,(3):33-33
为什么笑局长素以幽默自居。某次开会。局长讲了个笑话,大家都哈哈大笑,只有老王不笑,局长有些不满。于是他问老王:“怎么,我讲的笑话不好笑吗?”老王看了局长一眼说:“我为什么要笑?下星期我就退休了!”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后,我到灾区去培训警察。有一次吃饭时,一位个子不高、黑胖胖的人和我同桌。他认识我,我不认识他。我问他贵姓,他说姓叶,是某某中学的校长。我一听立刻站起来说:“给你敬个札啊!你是名人哪!”这个人就是被评为“中国最牛校长”的叶志平。我为什么要站起来给他敬个礼?因为在地震过程中,他的桑枣中学,  相似文献   

3.
鸟瞰上海     
一位事前不肯透露采访内容的老外导演问我:“为什么拍上海?”我回答说:“因为我是上海人。”
  “为什么选择登高拍摄?”,面对接踵而来的第二个问题我回答说:中国古人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想他不一定知道王之涣是何许人也,也不知道翻译是如何翻译的。但老外听完后点了点头说道:“高度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牛皮癣”     
我说:“拿上照相机,出去走走。”妻子问:“拍什么?”“我想写一篇文章……”“写文章还要配照片?”“不拍照片,人们会不相信的。”“不至于吧……”“不!这次如果不配照片,人们肯定不信。”妻子拿上照相机,半信半疑地跟着我往外走。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价值     
佚名 《政府法制》2011,(2):21-21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相似文献   

6.
不可能一名法官审问一个小偷时说:“但愿我在这里是最后一次见到你!”小偷说:“这不可能。”法官问:“为什么?”小偷说:“听说你们当法官的改行非常少。”打哈欠一惯偷被送进监狱,同牢房的人问他:“你是犯了什么事进来的?”“打哈欠。”惯偷答道。“打哈欠也犯法?”众囚惊问。“那倒不是,”惯偷说,我夜里下手时打了个哈欠,不料声音太大,把主人惊醒了。”为什么警察敲门登记户口,听见屋里乒乓作响,好像有人打架。门开了,出来一个女人,警察问:“你们这里谁是户主?”“你等一会儿,我们正在解决这个问题。”女人说完回到屋里,…  相似文献   

7.
书记聘妹     
元月7日清晨,新宁县委机关宿舍八号楼,响起了一阵欢快而又短暂的鞭炮声。楼上楼下,房前屋后,人们互相询问:“谁家办喜事?”有人说,今天是农历二十六日,是办喜事的好日子,准是有人结婚,是谁结婚呢?大家都不知道。有好事者近前打听,原来是县委书记肖刚强的妹妹肖玮玲和县供销社干部范小亮结婚,小范来迎亲了!听到这个消息,人们不禁要问:肖书记妹妹结婚,为何静悄悄,很少有人知晓?按照习俗,一般百姓结婚,也起码汽车数辆,锣鼓喧天,炮竹声震耳。何况一个几十万人的“父母官”的亲妹妹结婚呢?只要事先透点风声,定会轰轰烈…  相似文献   

8.
港人的礼貌     
假如有人问去过香港的人:“什么让你印象最深?”有人会说是登太平山顶乌瞰“东方之珠”的美景、徜徉尖沙咀的星光大道、品尝“美食之都”的海鲜、游览海洋公园、夜赏迪士尼乐园梦幻般的城堡、令人激情澎湃的赛马、“弹丸之地”难见塞车,有人会说它的法治、高效、开放、时尚……这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回家过年     
孙欣 《江淮法治》2011,(5):62-62
有则小故事:一个男人醉倒在大街上,街坊把他扶起来,问他为什么不回家.醉汉反问:“我家在哪?”街坊指着不远处的一栋房子说:“那就是你的家。”醉汉摇摇头:“那不是我家。只是一处房子而已,那里没有年味,还是大街上的年味足!”  相似文献   

10.
田微 《法律与监督》2008,(11):25-26
自“荣昌现象”大讨论开展以来,学了“荣昌现象”的人也许要问:“其实,他们的一些做法我们同样做了,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干出好的成绩?”在这场“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不少检察院都动了真格,找差距,摆问题,添措施,但就是没有荣昌县检察院的进步大,取得的成绩好,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他们有制胜法宝吗?”  相似文献   

11.
有人问我:“你们律师无异于个体户,入党有用吗?”也有人直言不讳:“你是律师,你就挣你的钱,入党干什么?”  相似文献   

12.
邀约(上)     
<正>“你要杀的人是谁?”我问。“我自己。”米切尔回答道。又来了,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我没有大惊小怪,也没有犹豫,说:“我没必要非得清楚你为什么要死。不过,也许你可以考虑满足一下我些微的好奇心。”“我欠了一屁股债,只好用保险费来偿还。剩下的钱,或许还能让我太太和两个孩子过上好日子。”“你确信这是唯一的办法了吗?”我问道。他毫无表情,点了点头。  相似文献   

13.
一日,与京城几位领导相聚,谈及农村工作,有地方来的同志说:官不扰民民自富。此言极是。内中有分管农业者接道:“我们常说要增加农民收入,试想哪一次农民告状是来问你要高收入的?都是不堪其扰来要安静的。”这使我想起去年电视上公开批评的一件事,某乡强迫农民种烟叶,村头墙上赫然写着大标语:“净化种植”。并组织工作队将农田里已长出的玉米、豆苗等拔掉。采访镜头下,几个农民跪在田垄间,以手捧苗,忿然拍地,潸然泪下。记者问乡干部为什么这么做,答曰:烟叶能卖钱。能不能卖出钱,应让农民自己去算账,再说都种烟叶又吃什么?…  相似文献   

14.
2001年7月13日,全国劳动模范、被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售粮状元”65岁的范成忠,带病到山西大同落阵营劳教所为劳教人员作先进事迹报告。所党总支成员李福、刘志刚、梁培元、任志平、李文华以及全所民警和劳教人员热烈欢迎“粮王”的到来。 范成忠同志10几年如一日向国家交售商品粮80万公斤,如果用5吨载重汽车拉,需160多辆汽车才能拉完。有人问:“老范,你卖了那么多爱国粮,不觉得自己吃亏吗?”范成忠说: “党有富民策,民有爱国心,今天咱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全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咱不能富了小家忘了国家。…  相似文献   

15.
李浅予 《政府法制》2014,(11):36-36
8岁那年,母亲给她出了道选择题:“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说:应当有某个人对这个问题做些事情,但是为什么应当我做?另一种人说:必须有某个人对这个问题做些事情,那么为什么我不做?”她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这时妹妹从门外跑了进来:“我先选,我先选。”妹妹总是争“第一”,  相似文献   

16.
幽默     
《政府法制》2012,(30):33-33
河南话 一个中国记者问德国足球名将贝肯鲍尔:“您觉得现在的德国队中还有像您这样有灵性的球员吗?” 贝肯鲍尔说:“穆勒。” 记者:“呦,您还会说河南话!”  相似文献   

17.
盘点以往的落马贪官,我们会发现一些让人费解的现象:为什么很多贪官总爱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为什么那么多官员过不了“59岁”这道坎?为什么一些地区或一些行业容易出现“前腐后继”的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995年8月11日,许和平被市检察院刑事拘留。抓了许和平,开发区可炸了窝。有人说:“原来,开发区是常州的希望;现在,开发区是常州的失望。”还有人听信了传谣,准备集体到上级机关要“说法”。社会上也有人认为:“在开发区查案,舍吓跑外国人,气走‘上面人’,赶走主意人。”有的人为许和平辩护、喊冤:“许和平只不过在开发区设了小金库,你们就要查,今后谁还敢抓经济工作?”有的人发难:“你们是搞经济的还是搞政治的?是搞改革开放的,还是整人的?”有的人恐吓:“你们当心!这些人不是好意的。”面对这种局面,纪检监察…  相似文献   

19.
献礼     
老纪检干部杨大爷因心脏病住院快两个目了。一天,他对小儿子兴苏说:“我要出院回家。”儿子一惊:病还没好,回家干什么?“回去过生日,提前过!’儿子还是疑惑:过生日?这大热的天。杨大爷果断地说:‘什么也不要问,给建国、振亚、惠民打电话,就说6月30日爸爸要过生日。不用回来,不要寄钱,也不要买吃的,每人送一份爸爸喜欢的礼物就行了。”到了这天晚上,杨大爷一家三口围坐一桌,生日宴会就开始了。菜不多,中间是一个大蛋糕。杨大爷用颤抖的手点亮了75根小蜡烛,让儿子斟满了酒。“下面开始献礼。”明白了父亲的心意,兴苏主动…  相似文献   

20.
刘墉 《公民与法治》2010,(16):50-51
我刚去美国时,每次坐美国朋友的车,下车常会看到奇怪的眼神。起先我不知道为什么,直到有一天碰到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问我:“刚才你是不是有什么事不高兴,是不是我说什么话,你误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