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供应是房地产市场的源头.中国土地制度的特殊性,以及目前城市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现状,导致地方政府在互相竞争的过程中,选择实施"饥饿供地政策",抬高商品住宅用地价格.从住宅用地供给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考察地方政府的行为及对市场的影响,可以发现:"土地财政"理念是导致住宅用地供给总量短缺的重要原因;"土地财政"以及地方政府对低收入人口的排斥使其疲于供给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实证研究也发现:在给定约束条件下,越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住宅用地供给受限程度越高,地价和房价相应越高,这些城市建设经济适用房的积极性越低.对此,亟待从短期的政策调整和长期的制度建设上进行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央地关系视角的土地财政:一个制度层面的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中央与地方税收、金融、国企等经济分权改革是本世纪初土地财政兴起的重要根源,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行动目标一致则是土地财政快速扩张的关键。嵌入此背景中的土地财政不仅是地方政府以土地为载体获取财政收入的过程,还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等行为主体构成的土地市场复合型利益链条的重要环节。在后"四万亿"时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动目标出现偏离。在政治层面的制度支持逐渐耗散后,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这一"独木"将难以支撑土地财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公安研究》2012,(3):93-94
吴越在《政法论坛》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土地财政综合症关涉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中的政府土地行为约束、宏观调控中对地方政府土地融资及房价调控的问责。这三个问题都涉及地方政府,都关乎土地,且都属于宪法制度层面。上述三领域的制度变迁互为因果,互为条件,三个领域制度创新仍然有赖于转型时期的恰当时机和恰当步骤。  相似文献   

4.
在土地财政逐步退出阶段,依赖土地经济的财政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但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依旧存在且风险日益凸显。后土地财政时期地方政府负债的成因是:现行财政体制中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尚不规范,致使地方政府财力不足;预算软约束激励了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行为;财政融资方式存在缺陷,投融资渠道单一;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有限,偿债意识淡薄。带来的风险表现为:地方政府财政收益方式由显性方式向隐性方式过渡,隐性债务风险难以预料;通过过度举债弥补财力不足形成长期风险;税收排挤破坏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进一步降低政府未来预期的财税收入和偿债能力。为此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数量,强化偿债能力,规范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5.
《人大建设》2009,(4):54-54
李炜光近期在《书屋》杂志撰文认为,建立责任政府的首要标志是实行财政问责,即人们对政府为什么要”这样支出财政资金”以及“这样支出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和好处”提出疑问:作为被授予财政资金支配权的政府须如实作答,若发生错误则须依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予以纠正。如果缺少财政问责,政治问责就是空的,民主法治也就是空的,没有实质性内容。  相似文献   

6.
林双林 《人民论坛》2021,(5):134-137
新加坡在吸收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基本国情,形成了具有新加坡特色的非土地财政模式,尤其是其“居者有其屋”一直被世界各国所关注,独立于政府财政的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也正在逐步演变成一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新加坡非土地财政体现在政府主导、合理配售,以及低廉的政府场地租金上,推动着新加坡公共设施不断完善、经济飞速发展。鉴于土地财政的本质是融资,可通过完善地方税收体系等方式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7.
罗文岚 《桂海论丛》2013,(1):119-123
分税制以来的财税体制决定了地方政府倚重土地财政的运行模式,推动了上一轮经济持续走高,但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房地产泡沫,也存在着巨大的财政风险、金融风险,并不是一种科学发展的模式。应该按照公共财政的特质要求理清土地财政的制度调整思路:建立健全统一的、稳定的财政收入制度:调整优化财政的公共支出结构;建立健全科学化、法治化的财政管理体系;构建公开、民主的财政决策制度,以此促成土地财政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的嬗变。  相似文献   

8.
《人大建设》2010,(1):55-55
《瞭望·东方周刊》近期刊发社评指出,土地出让金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在实际上产生了两项负面后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的制度背景,从土地收益及构成、土地供给与需求等分析入手,构建了城市用地扩张的土地财政行为分析模型,并在全国和东中西部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动因与制度优化的路径。结果表明:土地税收对城市用地扩张表现出明显的正激励,土地市场收益中出让收益的正向激励明显,其中以招拍挂等公开市场方式尤为突出,凸显了政府管理的倾向性;市场供给和需求增加均刺激了城市用地的扩张,需求是主动力;东中西部因各方面差异,各因素对城市扩张的影响大不相同。文中最后在土地税收、土地市场、农地征用及城市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制度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央与地方政府关于土地政策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行土地政策博弈中,由于地方政府处于信息优势和操作优势地位,使得中央的土地政策往往难以发挥保护耕地和农民利益的功能,形成一种管制和征地的恶性循环。因此必须着力提供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制度性政策,包括建立让地权所有者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机制、消除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激励、修改土地相关法律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推进城镇化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土地在地方政府城镇化建设资金筹集方面的地位举足轻重。传统城镇化融资采用的是"土地财政+土地金融"模式,这一模式是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强烈、地方政府又无举债权情况下的产物,不仅导致了普遍的地方政府短期行为,而且还使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陡增。本文提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融资模式,推进土地财政向物业税转变、城投债向市政债转变,建立"物业税+市政债"的新型城镇化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土地征收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国家和农民集体。土地征收既涉及农民集体的利益,也涉及其组织成员的利益。正确界定征地中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内容,完善保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的法律制度、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土地征收法律责任制度和纠纷处理制度,对我国征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土地征用”与“土地征收”的混乱 “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仅一字之差,内涵却相差甚远。首先。二者的本质不同,土地征收是对土地使用权的永久改变。一旦土地被征收完毕。土地的使用权则归国家所有。而土地征用制度虽然也是对土地使用权的改变,但是这种变化是暂时的,转移后的权利状态是必须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存在的,一旦这些前提条件消失,那么土地的使用权必须恢复到被征用前的状态;再者,二者适用的法律规范不同,土地征收是政府在常态情况下实施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从"土地财政"看我国地方财税制度的问题与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利用土地所有权和管理权所进行的财政收支活动和利益分配关系。土地财政虽然是现行分税制下地方政府的无奈之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扭曲了政府职能、削弱了宏观调控、加大了金融风险、加剧了社会不稳定隐患,集中暴露了现行地方财政在民主、法定、公平、效率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遏止土地财政,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民主、民生、法定、公平的公共财政原则,形成合理的土地增值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5.
小心翼翼     
据3月8日《深圳卫视》报道: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梁季阳在发言中炮轰目前的高房价,呼吁破除土地财政遏制房价的上涨,短短七分钟的发言四次被掌声打断。梁季阳称,房地产市场变更在于土地垄断,在于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依赖。他还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是靠出卖土地来支撑政府支出的,这些话反映了民心和民意,因而赢得了四次掌声。  相似文献   

16.
武小龙 《长白学刊》2023,(1):97-112
财政改革始终内嵌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构建“政绩压力—财政分权”的分析框架,对土地财政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并以2002—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土地财政对人地城镇化协调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财政压力”和“政绩激励”构成了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占用土地的根本因素,“土地、财政、政绩”三位一体的模式正好契合了地方官员追求政绩与财政收入的双重目标;土地财政与人地城镇化协调呈现双向互动的影响效应;中部地区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比东部地区更强,并且土地财政对人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抑制效应也更深;人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还受到工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正面驱动,并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此外,城乡收入差距也受到城市偏向的发展政策以及地区经济开放程度的影响。这对于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完善政府绩效考评机制、推进“人口—土地—产业”要素之间的联动发展、构建地区差异化的城乡发展政策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辽宁人大》2010,(4):36-37
学者:地方政府过度依靠“土地财政”致推地加速 “频频出现的‘地王’,令地方政府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这是他们所乐见的。”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引发了不少问题。财政立宪主义视野下,该现象是由央地财权划分不够合理,以及地方政府权力与当地居民权利不够平衡造成的。如果能够做到以宪法绝对统摄各类财税法律法规,则"土地财政"问题就可得到治理。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后,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及分税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土地财政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政府财政对土地财政收入的依赖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在分析土地财政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土地财政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并对减轻土地财政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0.
章杰 《政策》2002,(9):34-35
财政转移支付是各级政府间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或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再分配。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适应新形势下转移支付制度的监督工作,是保障财政转移支付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监督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