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学理论》2016,(3)
基于国内学者对于马克思人权理论以及普遍人权的研究,对其进行归类研究,分析在马克思人权下普遍人权的发展及其趋势。一是对世界人权思想演变方面,能够归纳出演变的规律,以及当时社会对人权的影响,二是对马克思人权研究国内学者较多地指出对马克思人权观的研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三是国内对人权普适性问题的探究体现在政府机构的人权言论和一些人权科研机构之中,认识到普遍性人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文明之间只有通过不断沟通与对话,才能克服差异从而形成正统的普适性人权观。  相似文献   

2.
在学术争鸣的百花园中,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研究日趋成为一个显性理论领域。其中,马克思、列宁和葛兰西的观点颇具代表性。马克思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的生成动因是其所确立的"物质第一性"原则。列宁则以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依托,彰明了意识形态领导权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亦根源于马克思,却意在突出"文化渗透"在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中的特殊意义。将深刻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融合新时代中国实际予以解读,进而探知其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现实意义,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社会独特的社会思潮,其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两个显著特性:理论包容性与理论批判性,这两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包容性体现为:一方面,以"前马克思"时期思想成果,解释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以当代资产阶级思想成果,补充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性则突出体现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和现代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是一切以唯心史观为基础、以整体利益掩盖特殊利益的"虚假意识",同时也指出,意识形态是建构社会基本结构的"观念上层建筑",是观念性的社会存在。明确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向度和建构向度,可以避免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片面理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是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意识形态"等同于"社会意识"或"上层建筑"。然而,这样的理解还是有失偏颇的,在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后,我们认为,"意识形态"同社会意识或上层建筑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这种区别表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并非是"中性"的,而是否定性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起点和源头,马克思道德观不仅对整个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西方关于马克思是"道德主义者"还是"非道德主义者"的争论由来已久,认识分歧的根源在于缺乏对马克思道德观之辩证性的深刻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马克思道德观的正确认知。马克思道德观的辩证性主要体现为,强调道德特殊性与认可道德普遍性、强调道德被动性与明确道德能动性、强调批判道德工具性与弘扬道德价值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道德观的辩证性不光直接为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价值指向,而且为处理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提供了道德理论支撑和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7.
作为起点和源头,马克思道德观不仅对整个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西方关于马克思是"道德主义者"还是"非道德主义者"的争论由来已久,认识分歧的根源在于缺乏对马克思道德观之辩证性的深刻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马克思道德观的正确认知。马克思道德观的辩证性主要体现为,强调道德特殊性与认可道德普遍性、强调道德被动性与明确道德能动性、强调批判道德工具性与弘扬道德价值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道德观的辩证性不光直接为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价值指向,而且为处理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提供了道德理论支撑和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5)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缘起的考察以及马克思对虚假意识形态批判的阐释,得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伟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启示,为破解人类生存困境提出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尽管马克思对包括道德在内的意识形态多有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拒斥道德;与此同时,尽管马克思并不拒斥道德,但他并没有以道德原则作为其政治哲学的基础。那种指认马克思政治哲学以道德原则为基础的观点,直接有悖于马克思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关于道德原则的定位,即道德总是非独立的与从属的。不仅道德原则不能成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而且,"经济基础"所代表的经济事实也不能成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不是在传统哲学的意义上使用"经济基础"这类表述,与其说"经济基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奠基性原则,不如说它是马克思思考政治生活与道德原则的出发点。纵然我们分别排除了道德原则和"经济基础"作为马克思政治哲学之基础的可能性,却不意味着马克思政治哲学失去了作为政治哲学的合法性。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共同体所做的辩护、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辨析等,无不彰显着政治哲学的超越性与普遍性特质,从而证明了超越"基础"的政治哲学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阳海音 《理论探讨》2007,23(1):53-56
哈贝马斯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不同认识。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则认为,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第二,意识形态批判向度的分歧。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核心是对科学技术的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核心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哲学基础的不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交往行为理论。第四,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性质的不同。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一种单纯的理论批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将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阐释是与唯物史观的创立相伴而生的,马克思采取三重视界来考察意识形态,即认识论视角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指"虚假的观念体系";阶级性视角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指"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中立性视角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指"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同时,由于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对意识形态的论述不尽相同,人们往往曲解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表现为"虚假的观念体系"与"客观的历史现象"引发的内容与形式之争;"没有绝对的独立性"与"相对独立性"引发属性与功能之争;"科学的世界观"与"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引发的真理与价值之争。认真梳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以及隐藏于理论背后的内在辩证关系,对于挖掘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1)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从各个角度论述了"存在"之真理以及本真"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的显现:第一,从对人的生命的客观表达的角度去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狄尔泰和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生命的客观性进行思想比较。第二,海德格尔的本真存在与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有何理论共同之处。第三,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本真是一种形而上的普遍性维度。  相似文献   

13.
西方"马克思学"是西方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学术思潮。从研究主题看,西方"马克思学"以马克思的原生态文本为主;从研究范式看,西方"马克思学"是学术性与意识形态的统一;在当代中国,深入研究西方"马克思学"的理论特质与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马克思学,有利于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14.
自媒体与后现代联姻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情境与文化行为,使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挑战。这突出体现在:大众以平等姿态进入信息生产,话语权力的分散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统一性与权威性提出了挑战;网状信息传播结构促进了意见的分享与聚集,"差异"作为价值标准被广泛肯定,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原则受到冲击;信息内容趋于平面化,形象叙事、微叙事、娱乐叙事乃至虚假叙事掀起了文化消费的狂欢,人们与理性的意义世界相疏远,对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产生抵触;自媒体塑造出碎片化的受众,他们的流动性、交往性和开放性使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象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也使社会风险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1,(10)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把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最终的灭亡看作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虚拟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对他所处时期的虚拟资本进行研究,总结了虚拟资本的资本化理论。希法亭对帝国主义时期的股份公司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创业利润"理论。希法亭的"创业利润"理论是对马克思虚拟资本的资本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于"生活决定意识"的理论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进程,不难梳理出内蕴于唯物史观之中的人学致思理路。在批判以往哲学将"人的本质"抽象化的理论传统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并系统阐发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现实的个人",从而确立了哲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逻辑起点。着眼于"人是类存在物"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将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从"现实的个人"拓展到"人类社会",系统阐发了"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彰显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旨归。  相似文献   

17.
德意志意识形态辨析──浅议马克思的“虚假的意识形态”李素艳由于马克思在有关意识形态理论著述中没有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确切界定,人们对其理论、概念,如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以及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问题(一般认为是以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为形成标志的)众说纷...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是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与意识形态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在他学术生涯的早期,曾深受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将马克思视作"现代经济思想的智力上的先驱者"。在选择性借鉴马克思有关社会制度的观点的同时,诺斯也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社会契约论、人口理论、知识存量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福利最大化理论等思想观点,并将各方观点加以有机的整合,最终形成了属于诺斯自己独有的制度变迁理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乎经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个发展理念""五位一体"以及"四个全面"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我国社会形态演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目标。马克思三大社会理论对中国经济的上层建筑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贯穿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复兴"并非一个笼统意义上的复兴,也并非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复兴,而是马克思理论中政治经济学批判主旨的复兴。伴随金融资本主义的危机,作为意识形态的市场信念与实践遭遇了破产,因此,必须重启对市场规律与私有制的"社会驯化",促进资本主义的根本性变革。一方面,将必要的计划与经济民主相结合;另一方面,通过保障社会利益优先地位的政治结构,对生产资料私有制与市场进行必要的限制和约束,以此来替代市场无政府主义的原则,并克服人与人之间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异化现象。马克思的理论中存在着强烈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规范,马克思心目中的、真正符合人道尊严的"个人"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人"之间存在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