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市场、政策等多种资源配置因素的影响,使得工业行业产能过剩成为"痼疾"。理论界对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概括起来,可以从产能过剩的内涵与测度、产能过剩的类型、产能过剩的成因、产能过剩的化解策略、产能过剩的具体行业研究等几个方面对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动态进行总结和梳理。化解产能过剩已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因而,寻找产能过剩的成因与有效化解策略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理论上的回顾和梳理,以期为今后深入开展产能过剩问题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民主》2014,(11):24-25
<正>2012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在国际经济环境愈发复杂和低迷,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进入深化阶段的背景下,我国当前的需求与生产矛盾更为突出,产能过剩问题更具普遍性和复杂性。一方面,产能过剩问题具有普遍性。表现为产能过剩问题不仅在传统产业,而且在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也都存在。传统产业中钢铁、水泥、有色、平板玻璃、石化、家电等都存在产能过剩,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  相似文献   

3.
《民主》2016,(4):27-28
正当前,产能严重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而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职工的安置问题。妥善解决职工的安置与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化解过剩产能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也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  相似文献   

4.
<正>多措并举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2017年去产能的任务仍然较重,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继续压减钢铁、煤炭过剩落后产能。总的来看,2017年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难度比较大,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钢铁、煤炭的价格均有相当幅度的回升。尽管如此,必须确保完成化解过剩产能的相关任务。应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5.
政府主导、银行助力、企业规模最大化,三重诱因形成了当前体制性的产能过剩。严重的产能过剩已经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对产能过剩的治理,不能用逆供给—需求的传统思路,而是应在政府与市场的再平衡、投资与消费的再平衡、政府企业与银行的再平衡等几个方面入手,以寻求有效之道实现中国经济的再平衡。  相似文献   

6.
实现绿色复苏,关键要调整经济结构 目前调整经济结构的一项重点任务就是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从当前产业发展状况看,结构调整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进展不快,各地区、各行业也不平衡。在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且产能过剩直接导致了资源利用率的下降以及污染的加剧。  相似文献   

7.
科学界定产能利用率是精准识别和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的前提,应从理论上清晰界定产能过剩率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为此,作者区分了技术性产能利用率与经济性产能利用率,并引入闲置产能与过剩产能的概念。两种产能虽然都是产能的非完全利用,但在形成逻辑上有质的不同,政策处理方式上也应该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12月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会议报告中指出,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产能已达到峰值,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已连续45个月下跌。苗圩表示,"亏损面达80%,利薄如纸,目前还看不到缓解迹象。"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竞争的正常结果,但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产能过剩背后,则是深刻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去产能并非单纯的"治标"之策,亦是  相似文献   

9.
<正>去产能要注重与加快国企改革相结合。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凸显了我们去产能的决心,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前5个月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4%,行业净盈利49.6亿元,实现扭亏为盈。但在实际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去产能的相关配套政策落地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特别是一些过剩行业的国有"僵尸企业"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5)
河北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优势产能过剩转移与生态环境建设形势严峻的现实,关注区域发展的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河北省化解优势产能过剩问题和实现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重要机遇,河北省应紧紧抓住这个历史契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正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中央明确的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项重点任务。应当清醒地看到,五大任务之所以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重点,是因为大量过剩产能、房地产过高库存、过高金融债务杠杆、企业过高成本以及各种发展短板,已经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下行压力,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因此,要有效顶住下行压力,尽快实现企稳回升,就要对  相似文献   

12.
正治理产能过剩处在中国经济改革关键的"十字路口","去产能"工作成为近年来中央关注的重点议题。2015年12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2015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将化解产能过剩作为2016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之首,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结构性  相似文献   

13.
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为了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全世界主要国家都实行扩张政策,实质上是扩张货币,加速债务增长(也叫加"杠杆"),以加大流动性来"创造"需求,遏制"自由落体式"的经济下滑。这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起到有效的调控作用。但如果不适可而止,必然导致供给方"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导致债务而不是有效需求大量增长,有效需求仍然不足,而不良债务特别是银行不良贷款却越积  相似文献   

14.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7年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要有实质性进展,继续推动钢铁煤炭方面化解过剩产能。当前,去产能面临着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压力大、企业债务负担重、行政化和市场化协同治理效率低、价格回弹导致复产增产现象严重等突出矛盾。破解以上问题,在企业层面,充分发挥企业去产能的主体作用,汲取行业标杆——邯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的成功经验,激发企业的内生活力;在去产能政策调整层面,应妥善处理职工安置工作,用好奖补和配套资金;加快企业债务重组,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行政化、市场化和法治化协同推进,提升治理效率;坚定去产能决心,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全面深化改革,把国企改革和国企去产能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产能过剩的形成包含多种因素,既有可控因素又有不可控因素。理论表明,并非所有的过剩产能都需要政府进行政策设计。从不同的经济理论视角出发得到的过剩产能治理政策也不尽相同。文章提出了保证政策有效性应遵守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6.
黄蕙 《瞭望》2005,(50)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使明年结构调整的难度加大。如何因势利导,把治理产能过剩的过程变为结 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契机,需要更高水平的调控。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成为本年 度中国经济的又一关键词。 历经一年的冷热之争,中国经 济最终以“高增长,低通胀”的不俗 成绩画上句号,与此同时,部分行业 产能过剩的警灯也随之亮起。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我国大量落后产能将被淘汰。淘汰落后产能,抑制过剩产能,这是大势所趋。这一决策,将涉及河北、山东、湖南等多个省份、多个行业。仅"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就涉及到200多万职工的就业,这次力度更大,涉及的工人会更多。比如,五年内,河北省就要压缩钢铁产能6000万吨,仅钢铁这一项,就直接影响20万人、间接影响40万人就业。由此可见,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维护工人的权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有的地方在淘汰落后产能时,简单地也将工人一并淘汰掉,这种做法实在不妥。一些工人工作多  相似文献   

18.
正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市场化基调供给侧改革的全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这里的结构首先就是指产业结构。虽然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体量正在逐渐壮大,但总体而言三次产业结构依然不尽合理,尤其是诸如煤炭、钢铁、电解铝甚至一些新兴行业的产能都存在着严重过剩,同时还以重资产为主,服务等相关的轻资产占比非常之少。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去产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正在去产能安置中,更应当全方位设身处地地为企业员工考虑,真正做到"一个也不能落下"。根据近日人社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的通知》,建议:第一,做好"去产能"宣传工作。首先要把中共中央精神及时传达给大家。其次还要通过具体数据让企业员工清楚我国国情。再次要及时把中央政府"去产能"具体措施进行宣传。要让企业员工理解,政府要坚持企业市场化退出机制。要依法为实施市场化  相似文献   

20.
第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制度上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情况下,尤其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包括发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信息服务的导向作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规范,纠正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现象,淘汰落后产能和防止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