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担任教授的张维为,最为中国学界和读者熟知的身份是中国发展道路的坚定支持者。张维为说:西方的‘中国崩溃论’持续了大约20年,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让整个世界为之称奇。还在2006年11月的时候,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就在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模式的魅力》的文章。这以后,张维为一直关注中国发展,并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3.
姜来明 《党课》2012,(2):126-127
《中国震撼》是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张维为教授推出的最新力作,曾被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向领导干部们郑重推荐。近El,笔者在工作之余反复研读此书,深受教益,进一步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更加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4.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1月定价:30.00"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  相似文献   

5.
西方国家某些人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但却千方百计否认中国的民主成就。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在和韩国成均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教授的讨论中辨明,实质民主指的是民主所要实现的目标,它应该是良政善治,能够解决人民最关切的问题,提高人民的福祉和尊严。如果比较中美两国的民主制度,在程序民主上,中美两国都有很大的改进余地,但在实质民主方面,中国做得更好,而且好很多。  相似文献   

6.
好书推荐     
《理论导报》2012,(8):62-62
《中国触动》●张维为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0年来,张维为教授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1980年代第一次出国感受到的震惊,到今天在海外随处可见的"中国热";从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翻译陪同国事访问,到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者参加国际交流,作者力求从一个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来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点问题,再尖锐的问题,也不回避。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西方模式代表了人类最高理想,中国要做的无非是全面转轨到西方模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都与西方接轨。在他们看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政治体制改革却停滞不前。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张维为教授在《文明型国家视角下的中国政治改革》一文中则提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怎会有中国今日之崛起?他认为,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她的崛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该自信地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8.
百家言     
《求是》2011,(9)
张维为:中国模式的特点中国模式至少包含了8个特点:一是实事求是。通过对事实的检验,中国得出了结论: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和西方民主模式都不能使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中国在1978年决定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正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阐述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的同时,也对2018年政府工作提出了九点建议。国际关系风云激荡、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深化改革,攻坚克难面临重要关口。在这一背景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蕴含了哪些信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给读者解读。  相似文献   

10.
百家言     
《求是》2012,(19):63-64
张维为:中国模式必将走向更大辉煌中国模式形成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之中,它会进一步完善而走向更大的辉煌。首先,中国模式取得了成功。中国模式带来了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高速  相似文献   

11.
薛田 《廉政瞭望》2012,(13):68-69
作为外交部翻译室的“翻译国家队”成员,施燕华、张维为、高志凯等只要同忆起曾经陪同过的领导人,便眉飞色舞。  相似文献   

12.
百家言     
《求是》2012,(12):59-60
张维为:中国的改革模式最为成功过去二三十年,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古巴的"保守改革模式",即政治体制完全不动,只对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进行有限的改革;第二种是苏联和东欧的"激进改革模式",即对政治体制、社会  相似文献   

13.
张维为在2008年1月7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质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很长时间内,中国社会的主要变迁大都局限在上层结构。占中国社会人口大部分的农村还是处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甚至到了  相似文献   

14.
张维为先生撰写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本给读者带来震撼、带来思考。进而收获新知的一本好书。他把中国崛起认为是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是一种政治标准体系的崛起,对我们树立中国政治制度的信心很有益处:信心之一来自于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信心之二来自于中国崛起的政治制度支撑,信心之三来自于与印度的比较,信心之四来自于与东欧的比较,信心之五来自于与东亚的比较。  相似文献   

15.
近段时间,互联网上盛传的一个视频节目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有读者建议本刊,把这个旗帜鲜明地传播"中国好声音"的视频内容推荐给更多读者,以加深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认识。为此,本刊将2014年中国政治学者、作家张维为一次演讲视频的文字版推荐给读者,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海博 《党建文汇》2009,(7):38-38
曾经繁荣的大家庭,但隐藏着危机 我(张维为)是1986年7月以英文译员的身份陪同总理访问南斯拉夫的。我们的专机一早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起飞,不到一小时,就抵达贝尔格莱德上空:从飞机上往下俯瞰,说句老实话,我们惊讶了:下面是宽敞的高速公路和无数飞速行驶的轿车,还有点缀在青山绿野中的一栋栋橘红色房顶的小别墅。从经济窘困的罗马尼亚来到繁荣富裕的南斯拉夫,这个反差太大了。  相似文献   

17.
由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以及重庆工商大学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研究论坛(2007·重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于2007年5月11日至12日在重庆工商大学举行。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魏海生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博士生导师王长江教授,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李惠斌教授,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总编辑赵剑英编审,重庆工商大学校长王崇举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当代》2008,(2):53-53
张维为在2008年1月7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质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很长时间内,中国社会的主要变迁大都局限在上层结构。占中国社会人口大部分的农村还是处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甚至到了1978年,我们的社会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种自然经济。农民日耕夜做,勉强糊口。工业基础已经形成,但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没有活力。1949年以前还存在一些微薄的商品经济也给取消了,计划和票证控制了社会每一个细胞,社会流动性极低,也没有外贸和国际市场的概念。除了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外,社会节奏发展相当缓慢。中国过去的仁人志士都致力于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但现在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已经彻底打破了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格局,整个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已基本上完成了从一个封闭的中世纪式的农业社会转向一个开放的工业和商业社会的过程,并几乎和西方同步地转向信息社会。工业社会、商业社会、信息社会,已经成了中国今天社会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4):F0002-F0002
侯且岸,祖籍山西平遥,1953年10月生于北京。1994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法律与政治研究所,获法学博士学位,入选北京市培养跨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现任北京行政学院教授、研究生部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国外现代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兼任中国对外关系史学会理事,  相似文献   

20.
薛田 《学习导报》2011,(12):54-56
张维为离开外交部已经20余年,曾是外交部翻译室第三代"翻译国家队"成员,只要回忆起曾经陪同过的领导人,他依旧眉飞色舞。"那一代领导人讲话都非常有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