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刚刚传出俄国有人准备修改"俄罗斯远东-中国大庆输油管道"工程计划,让俄国的输油管道绕开中国的消息不久,日本政府一名高级发言人2002年12月27日却宣布说,日本打算与俄罗斯合作在东西伯利亚和东海岸之间铺设一条输油管道。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福田康夫说,输油管将是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03年1月在莫斯科举行首次会谈时要宣布的联合"行动计划"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安澜 《南风窗》2012,(26):64-65
在中国汽车业,很多人都知道东风日产作为一匹业界黑马,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尚不足十年。然而,更多的人却不知道日产参与中国轿车工业体系初刨的时间,其实远远早于现在来自欧美日韩的其他汽车公司。1978年,经历文革的邓小平复出后访问日本。乘坐日本新干线时,邓小平向中外媒体意味深长的说:"这感觉像是有人推着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2016,(25)
正春秋战国之际,东西方之间已经沿着如今被称为丝绸之路的欧亚大陆交通路线开展丝绸贸易。中国古代的天下,细细分辨起来,有三层意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天下"即自己的家国,就是历史上的汉朝、唐朝的江山社稷(明清之际有人更提出朝廷与天下有区别)。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的"天下",与朝贡体系有关。除了中原王朝之外,周边蛮夷,也在这个"天下"之内。所以,唐太宗被四夷君长尊为"天可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赠日本友人晁衡的诗:"日本  相似文献   

4.
不远的将来、最快在2010年前后,中国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的"世界第二"与日本的"第二"有本质的不同。如何与届时的中国相处,日本必须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变形"今年的9·18"国耻日",中国上百个城市同时拉响了警报,是类似活动中参与城市最多的一次。这样似乎形成集体共识的举动背后的情绪,佐证了中日之间20年脉络的大变迁:一个上世纪80年代之日本形象在中国彻底消失,不可能再恢复,而由另一个"可怕"的日本形象将其取代。一个曾经以"阿信的故事"风靡中国的日本,一个以《排球女将》震撼中国的日本,一个在《血疑》、《追捕》中,彰显人性真善美的日本,消失了;一个以茶道和插花,以秩序和清洁而让中国人欣赏的日本,一个在战后废墟上,以"日本制造"而崛起,甚至挑战"美国世纪",而让中国人佩服的日本,消失了。  相似文献   

6.
解读日本民意25年曲线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访问日本外务省时,记者拿到一份由日本内务府累年进行的"对中国的亲近感"曲线图(1978-2003)。这是分析日本舆论或民意走向的重要依据。通过解读这条"对中国的亲近感"曲线,我们可以了解日本对中国"民间的认识",探究"嫌中感"来龙去脉的有用线索。  相似文献   

7.
"依据日本的经验,上海世博会后,中国的出境游热潮必将到来,我们期待在这次热潮中有更多的中国游客访问日本。同时,与30年前的日本游客类似,普通中国游客‘适应’海外旅行,也需要一个学习和磨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媒体     
《南风窗》2008,(10):11-11
中国的民族主义和其他在中国的外国记者一样,我最近也受到了许多读者的严厉批评,有些批评非常尖锐。有人在我写的有关奥运圣火在伦敦传递的博客后留言说:"西蒙,13亿中国人恨你。有一天有人可能当面向你吐唾沫,你将以冷血、法西斯和杀人帮凶的形象被写入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9.
正一、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的日本研究李尧星(以下简称"李"):在中国现存历史资料中,最早关于日本的记述始于什么时候?初晓波(以下简称"初"):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对中国而言,日本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他者"存在。《山海经》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倭"的记录,而《汉书·地理志》中的"乐浪海中有倭人"记录则标志着中国官修史书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10.
2011年9月,日本现代中国学会理事长濑户宏教授应邀访问中央编译局并作了题为"日本现代中国学会的学术活动及其变迁"的学术讲座。在讲座中,濑户宏教授介绍了日本现代中国学会的发展概况、特色以及它与亚洲政经学会在研究立场与关注领域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正>日本安倍政府在历史观问题上不断倒退,同时加快修宪强军步伐。对此,中国打响了对日舆论战,对其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险恶用心及其危害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危险行为进行集中揭露和批判,以引起国际社会对日本走向的警惕。中国尽管占据道义优势,却难以先声夺人。相反,日本、菲律宾和美国对中国展开舆论反攻,渲染"中国威胁",矮化中国形象。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正在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做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出现了严重"安全化"态势,它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因素嵌入中日关系结构,从身份—本体安全、国家战略与威胁认知等方面对中日安全关系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国的受害者身份认同与日本的自我优越认同和受害者身份认同存在裂痕,导致双方互将对方视为最大的"他者";中国以御辱图强的抗战精神来实现民族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中国梦,而日本新保守派则利用中日间的"恶性联动回路",通过"摆脱历史""利用历史"来实现其修宪、强军的"正常大国"梦;历史修正主义在日本的泛滥使中国担心日本重走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则担心中国重新复兴后的对日复仇情绪和清算意愿。在"历史战"风险巨大而近期难以走向真正和解的情况下,中日双方应相向而行,努力降低"历史问题"的"安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美国谁也领导不了,美国只能领导自己。日本谁也领导不了,有时日本连自己都无法领导。中国谁也不想领导。中国只想领导自己。”1996年4月,由5位年轻人撰写的《中国可以说不》一书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数十万读者争相购买,各种评说见诸报端,海外有数百家媒介对该书进行了报道。有人这样评价:从国内形势来看,经过两年多的宏观调控,中国经济从1996年起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  相似文献   

14.
赵坚 《南风窗》2010,(12):86-87
<正>日本古代自然灾害频仍,经常发生食粮匮乏,为了减少"口粮"负担,老人和幼子首当其冲。弃老戕幼,这在以"孝"、"仁"为人伦中心的古代中国,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中日恢复邦交以来,"一衣带水"就成了形容两国距离的"专用词"。的确,乘坐一个半小时的飞机,就能从上海飞到大阪;两国的旅客往来,光上海浦东和虹桥两个机场,一天飞往日本各地的航班就有近百个。根据日本官方的统计,2009年到日本旅行的中国大陆游客超过100万人  相似文献   

15.
石破 《南风窗》2012,(5):11-11
本周,日本城市"名古屋"在中国前所未有的知名,这并非因为它的风光旖旎,工业发达,而是它的市长河村隆之说了一句很让中国人生气的话:"所谓的‘南京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些日本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这个不算新闻。但让中国民众不爽的还有:当南京访日代表团团长在听到河村的话后,竟然没有当场反驳,而是"圆滑地"转移了话题。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2016,(16)
正任何一种生活习俗与生活态度背后,都有深刻的文化渊源。当代,"日厕"似乎成为日本的一个文化脸谱,成为日本标榜城市文明和产品人性化的一个符号。中国游客赴日抢购马桶盖一事炒热了"日厕文化"。中国游客归国后的最大感叹,往往都是日本的"逆天"厕所—无论在机场、商场,还是景区、旅店,几乎所有公厕都是一尘不染到令人惊叹。"日厕"这一日常生活细节,体现了日本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一种生活情趣对日本人而言,厕所不仅仅是一个解决生理需要的场所,需要保持干净整洁,更是附加了消费、享受、娱乐等功能和需求,需要得到身心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在美国"重返亚太"、南海海洋权益争端日趋激烈、日本国内政治愈益保守的背景下,日本加大了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和介入力度,并试图借南海问题遏制中国崛起,以扩大自身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举措将会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和挑战。与众所周知,南海争端本是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之间的问题,日本无关。但是,日本出于种种考虑,虽然没有对南海主权提出诉求,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1月1日,中央编译局与以日本首都大学宫川彰教授为团长的日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代表团共同主办了主题为"中共十七大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中日学术交流会。在这次会议上,日本学者就中国当前的多种分配方式以及分配制度的理论根源、马克思本人关于分配正义的思想以及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在日本社会再分配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是相关与会学者在本次学术交流会上的三篇论文。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方面,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和日本国际关系学界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中日两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皆具有"进口学术"的特点,主要以引进西方(主要是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为主,但在寻求创立具有本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方面,中国学者的自觉意识比日本学者明显地要强烈得多。以历史研究为主的传统方法一直在中国和日本国际关系学界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日本学者在对历史原始材料的重视程度及对历史事实论述的细致程度方面总体上比中国学者要更强一些。  相似文献   

20.
来信     
《南风窗》2013,(19):10-10
长期以来,我们缺少的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轨道"。多年前曾有人打比方称,日本经济社会像火车在铺好的轨道上跑,无论谁成为驾驶员,都不会影响其沿着既定路线正常跑,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则像是一台拖拉机,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走,操作和驾驭能力就相当重要。当前经济社会领域内之所以存在不少问题,不是源于所谓的"拖拉机",而是我们还没真正走上一条稳固、科学的"轨道"。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