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柯的思想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紊乱多变的。而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他的《权力与知识》(Power and Knoledge)一文中发现福柯思想发展的辑逻“密码”。本文以福柯哲学的核心——权力论思想为主要对象,揭示其思想演变的内在辑逻。福柯思想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谱系学、考古学、伦理学、权力与知识。每一阶段的思想都为下一阶段的思想提供了构架性的准备。本文从方法论的怀疑主义、权力技术论与人本主义价值观、进步与“现在”、从谱系学期考占学、权力知识等几个方法,揭示了福柯从对知识的批判开始、超越传统批判,达到一个全新的批判的彼岸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疯癫的沉默与理性的独白——解读福柯的《疯癫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晖 《法国研究》2010,(1):47-53
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所关注的并不是对于疯癫的治疗,而是要对疯癫进行考古学式的研究,要追问关于疯癫的知识和话语的历史建构过程。福柯认为,疯癫的历史只是一场理性的独白,疯癫自身却是沉默的。文章从分析福柯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知识考古学方法入手,通过考察福柯对人类社会中疯癫历史的真实再现,揭示了福柯对历史理性的颠覆和对传统历史观的瓦解。  相似文献   

3.
熊伟 《法国研究》2012,(2):32-38
乔姆斯基和福柯是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激进的批评家。然而,他们在人性和政治方面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揭示他们各自所持的语言哲学观与他们关于人性和政治的不同见解之间的关联性。乔姆斯基传承了语言、思维和世界合一的语言哲学观,认为人性中存在着内在语言、本能知识,并追求人性与正义在社会中的充分实现。福柯是后结构主义者,延续和发展了语言是思维与世界的中介的语言哲学思想,认为话语、权力和知识紧密交织。人性、正义是人自己创造的观念,并非科学的概念,正义只不过是权力斗争的工具。乔姆斯基关于人性和政治的看法是乌托邦和理想主义的,而福柯则带有虚无主义和反传统色彩。双方的思想有长有短,但他们用不同的方式都对人类的自由、尊严和解放,以及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熊伟 《法国研究》2011,(2):29-35
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知识理论是爱德华·萨义德构筑其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然而,萨义德对福柯理论的接受,并不是机械的、不加质疑的照搬,而是批判性的吸纳、融合。本文以萨义德的《旅行中的理论》思想为指导,以其著作和访谈为基础,试图从历史文化语境、萨义德对福柯的追随及疏离几个方面来探讨萨义德对福柯的接受过程,并指出萨义德对旅行中的话语/权力/知识理论的批判性接受增强了其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对西方文化霸权、主控话语的批判威力,但同时也有成为其自身陷阱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王传兴 《欧洲研究》2012,(1):115-127,3,4
国际体系变迁是当今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界定标准的差异,国际体系变迁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区分。本文中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两种类型的国际体系变迁,是以时空标准来进行区分的。由于这两种类型的国际体系变迁存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连接关系,因而这种归类有助于避免机械地将"体系本体转型"与"体系要素转型"割裂开来。在作为国际体系基本单位的不同——同质性与异质性——国际行为体之间,其结构性权力变化、结构性权力的持续时间和稳定性,以及结构性权力来源领域的相对重要性等,在这两种类型的国际体系变迁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现代历时性/共时性国际体系变迁中的结构性权力变化充分体现了这种差异。如果当今正在发生的是又一次历时性国际体系变迁——即从现代国际体系到后现代国际体系的变迁,那么其对新型国际体系的结构性权力变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援引福柯关于知识、话语和权力的理论分析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种族越界叙事,探讨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中皮肤白皙具有黑人血统的黑白混血儿如何被种族话语规训,在种族话语固有的悖论下产生欲望与强加认同的矛盾,并导致他们戴上白人的面具对自身的身份否定、背离,对白人身份认同。认为这些黑白混血儿在看似反抗种族真理的越界行为中实际上加强和巩固了黑白二分的种族界线,最终难以逃脱悲剧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权力转移理论是解释大国冲突和战争的重要理论范式,但它没有说明国家希望从国际体系中获得什么(国家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因此,该理论在逻辑推导和经验事实上存在矛盾。在现代国际体系的作用下,产生了三种不同模式的国家。国家模武的不同决定了国家目标和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异与冲突,这是导致权力转移与战争存在紧密联系的根本原因。国家模式、国际结构和互动决定了战争爆发与否。文章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其国家模式的变化,且从目前的国际结构和中美互动来看,由中国的权力转移引发中美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中美需要注意国际体系发生病变、国际结构变迁、战略互疑、意识形态和第三方等诸多因素对双边关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中 《法国研究》2011,(4):1-11
福柯曾经一度十分迷恋文学,并且也写过大量的文学评论文章。可以说,文学曾经给予福柯极为深刻的启发。尤其是,福柯从巴塔耶、布朗肖那里发现了“异质”、“越界”和“外界”经验;而这些正是福柯一直孜孜以求的,关于“外部”的思想和体验。因为渴望自由,福柯通过文学和语言的“越界”,希望真正达到思想的自由空间。不过,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以后,福柯基本不再直接谈论文学;他转而谈论“话语”。在他看来,文学就是一种话语空间;它直接就是话语操作和实践。同时,福柯进一步认为,作为虚构的文学在本质上和真实的思考是趋同的。更重要的是,文学就是自由,就是反抗,就是“反记忆”。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家间关系的构建:从“天下”到国际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会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目前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重点问题。无论是学者还是政策制定者,很多人担心中国会回归过去的朝贡制度体系并以此作为其国际关系组织原则。本文以讨论王赓武的国际关系研究为起点,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检讨中国的国际关系组织原则。本文强调,研究中国的国际关系体系和行为必须首先找到一个适合于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简单地使用从西方发展起来的国际关系话语体系往往使人误入歧途。本文试图重新定义权力的概念,表明国际关系并不总是一种零和游戏,其性质取决于国家间权力关系的不同体现形式。从权力是一种非零和游戏的观点出发,本文讨论了中国是如何从历史上的朝贡制度原则转型到今天的国际关系原则的,以及朝贡制度中的开放原则又是如何体现在全球化和开放性区域主义原则中的。  相似文献   

10.
莫斯科的世界观,首先体现在,它认为这个世界是互不相容且常常充满敌意的,在这里,强者更强而落后就要挨打。其次,是对于硬实力的永恒信念。第三,国际体系由主要大国主宰。俄罗斯所期待的世界是一个多极的世界,俄罗斯在其中作为一个权力中心。俄罗斯认为多极世界很有前景,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的衰落和非西方世界的兴起。但现实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挑战,与俄罗斯想象的世界并不一致。当下的国际环境充满了混乱,是一个失序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中,较之于美国和欧洲大国,俄罗斯更加脆弱。但俄罗斯仍然在想象中的多极(多中心)世界格局中,勾画其当代政治的图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理论上梳理了均势生成的一般机制,认为均势这一体系状态的形成和维持主要依靠三种途径,分别是外部制衡、内部制衡和大国的自然成长。在不同的权力结构中,有不同的主导生成机制起作用。在多极体系中,均势主要依靠大国之间联盟关系的形成与转换来维持;在两极体系中,均势的维持主要依靠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即内部制衡;在单极体系下,均势依靠权力中心的自然成长得以恢复。利用多极和两极状态下的历史案例,文章检验了这一核心假定,并考察了均势生成机制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单极体系下均势回归的可能性。文章认为,在权力结构与生成机制之间,联盟的可获性、制衡的实力门槛以及制衡所负担的成本等三个要素起着因果链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铁军 《当代亚太》2015,(2):111-129,159,160
文章借助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从体系认知和政府权力两个中介变量入手理解俄罗斯对华能源合作。通过梳理1991年至今,尤其是2008年以来中俄合作的历程,认为当俄罗斯对其国际地位满意时,不论政府权力是否充沛,其对华能源合作意愿都不强烈,而当其对国际地位不满且政府权力不足时,即使有着强烈的对华能源合作意愿实际结果也会非常有限,而如果此时政府权力充沛则会大大提升对华油气合作的愿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权力转移理论加以扩展,区分实力与政治权力,并探讨了全球层级体系和区域层级体系并存的情形。借助这一扩展的权力转移理论框架,本文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的实力格局和政治权力结构的变迁,中日对东亚政治权力格局态度的变迁,以及前两项对中日关系和东亚区域稳定的影响,并讨论了美国面对中国崛起而采取的对日战略。本文认为,中国崛起所导致的中日两国间的权力转移有利于东亚稳定,但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对东亚区域层级体系的态度逐渐由满意转变为不满意,给东亚稳定带来不确定性。本文指出,中国在全面推进与日本的战略互惠关系时,不应在日本"入常"、领土主权等争议上轻易妥协,而应承担起东亚领导者的角色,同时尽可能避免在美国的认知中成为挑战者。  相似文献   

14.
秩序和公正是俄罗斯社会转型和外交实践中的核心范畴。苏 (俄 )时期、俄罗斯独立以来对秩序和公正的认识经历了深刻的历史演变。这种演变从深层次看是强调以国家为中心 ,较多关注权力与利益的争夺 ;在国际层面 ,更多关注大国地位的维持 ,对于近邻国家则突出等级制和霸权主义诉求。俄罗斯对秩序和公正 ,也即对国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复杂认知 ,使其外交存在诸多困惑和悖论  相似文献   

15.
张学昆 《美国研究》2016,(4):37-57,5,6
随着近年来国际体系的失衡,美国国内就美国“大战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辩论聚焦于两种战略选项:在国际体系失衡的背景下,美国应继续推行以深度介入世界事务为主要特征的霸权战略,还是应该开始实施以缩减国际承诺和前沿部署为主要内容的收缩战略。深度介入的支持者认为,美国仍然能承受霸权的成本,并且深度介入能给美国带来可观的安全收益和经济收益;战略收缩的支持者则认为,为应对权力相对衰落所带来的挑战,美国应该减少所承担的国际义务,收敛霸权抱负,以实现战略手段与战略目标的平衡。当前美国的对外战略论争隐含着“美国仍在国际体系中拥有支配地位”的假定,这种支配地位能给美国提供不同的战略选择;同时这也隐含着“霸权衰落后美国该怎么办”的战略焦虑,体现了美国对外战略谋划的敏感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际治理结构的一部分,东亚的区域间主义在解决当代国际关系中日益增多的跨区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经验和理论层面对区域间主义的概念、形式进行了梳理,扩大了对东亚区域间主义的理论认识。通过相关理论分析,本文认为权力平衡、利益共享、地区身份建构等因素直接推动了东亚区域间主义的发展,但东亚区域间主义仍然处于考验之中,其发展还取决于诸多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国际货币体系在经济上都存在可行的运行机制,但都因政治因素不能有效运行,所以政治维度之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至关重要。文章考察了货币的政治属性与国际货币权力及其来源,提出了基础性权力和工具性权力等概念,建立了国际货币权力的结构-进程分析框架,旨在揭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中国家间货币关系演变的一般性规律。文章还以东亚地区为样本,从国际货币权力的结构-进程视角,深入分析了该地区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货币关系的演变,对中国如何将国家政治和经济实力转换成货币权力进行了分析,为中国外交政策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晖 《法国研究》2006,(2):30-34
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是法国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深刻,分析方法独特,研究对象多变,涉及哲学、历史、文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福柯强调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并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考古学和谱系学两大方法。因此,我们可以相应地把福柯的思想发展分为两个时  相似文献   

19.
雷蒙·阿隆是国际政治经典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阿隆认为,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有着本质的区别。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是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国际政治的悖论首先是伦理与效率的矛盾。对外政策的首要目的,就是在一个国家拥有合法行使暴力权力的世界上,寻求和平与安全。终其一生,阿隆都在探究1945年以来国际体系发生的变化。他认为,核武器笼罩下的两极和异质是战后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由此也造成核时代国际战略、国际伦理的两难困境。尽管阿隆的分析和思考连同冷战都已经成为历史,但他研究国际关系的方法,他的政治、历史和哲学智慧对我们今天认识当代的国际政治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海龙 《美国研究》2020,34(1):99-121,M0005
"单一行政官"理论是在对美国宪法有关总统权力条款的解读过程中产生的理论,其核心含义是,任何对总统掌控行政部门进行限制的企图都被视为违宪。"单一行政官"的概念形成于200多年前的制宪会议。后来,"单一行政官"理论不断地发展演变,为美国总统不断扩展其行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单一行政官"理论通过证明总统扩张权力的正当性,对美国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机制构成了威胁。要厘清总统权力的边界,必须参照宪法的文本和结构,同时也要考虑到现代社会对行政部门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