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说中的杜康酿酒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酒能丰富生活,烘托气氛,增添乐趣。自古以来,诗人对酒当歌,浮想联翩,吟出华美的诗篇;英雄饮酒壮行,驰骋疆场,立下赫赫战功;平常人的生活更是离不开酒,正所谓“无酒不成席”。然而,近年来,不知从何时起,酒桌上的关系变得不再那么简单,受劝酒、逼酒乃至酗酒的影响,醇香、甘甜的美酒变得苦涩难咽,成了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喝酒已超出其本意,渐渐演变成衡量双方投入感情多少和交情深浅的尺度。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抛弃劝酒、逼酒陋习,提倡文明、科学、健康的饮酒习惯。  相似文献   

2.
漫话诗与酒     
在中国,酒与诗词的关系十分密切。我国既是酒的王国,也是诗的王国,酒与诗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正如张潮所说:“有美酒便有佳诗,诗亦乞灵于酒”。酒文化史与诗歌史各以其丰富的内涵创造出我国诗酒交融的文化史。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墨客缘于酒的神韵,诗词浩如烟海,其...  相似文献   

3.
相识钱娜是在她的亲戚秀德家。随着琵琶和口弦的声调,她和同伴们身着傈僳短衫长裙,迈起舞步边跳边歌,既为我们客人表演,又是一种投入的自娱。藤竹架下的空地上,火塘冒着炊烟,绕圈舞过,歌声高亮:“扇着美丽翅膀的姑娘,你往哪里飞?能不能告诉我,你落脚的地方,飞来密丽玛呀!” 舞息,热情的秀德老人已为大家准备好自酿的“杵酒”,每人至少得喝两个竹筒杯的酒,“一只脚走不得山路”,秀德劝酒的理由简单而有效,两杯过后又轮流喝起同心酒,即一对男女相互搂着,嘴拼嘴,同喝一杯酒,不得滴出酒来。酒后,主人客人坐入秀德家堂屋…  相似文献   

4.
傈僳人常说:“歌不唱不行,酒不喝不得;歌因情而唱,情因酒而生。”说到酒,不能不说傈僳人钟爱的“侠拉”(怒语,意为肉酒)。在怒江峡谷一带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一旦你喝下傈僳人敬上的大碗“侠拉”,你就成为了他们真正的“嘎雀”(朋友)。如果你推诿不喝,那便是瞧不起他们,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嘎雀”。  相似文献   

5.
2400年前诞生的剑南春酒,不仅是绵竹酒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酒文化中的传奇一页。从汉代到唐代,绵竹酒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终于孕育出了誉满华夏的名酒——“剑南烧春”。“剑南烧春”又称“烧春”,“剑南”是指剑门关以南的剑南道,“春”是唐人对酒的雅称,“烧”是指“烧酒”即蒸馏酒。因此,“剑南烧春”被定为皇室专享的贡酒。那时的“唐时宫廷酒”;便是“今日剑南春”之前身。 到了宋代,蜜酒、鹅黄酒的出现,不仅形成了名酒系列;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以及中国酒文化史上留下了千古美谈。北宋时期,绵竹道士杨世昌把…  相似文献   

6.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而文化总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因而,任何一种文化,总是以某种与具体的物质和动态的生活方式为载体。由文字;最早伴随的是结绳记事;雅文化最早伴随的是“夯哟夯哟”的劳幼情景;雕刻文化伴随于石与木,竹文化伴随于竹而酒文化,伴随的则是酒这种兴奋剂。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悠久得十分惊人。考古学认为中国酒文化历史的源头,最早可追溯至阿000年前的磁山文化时期c那时,原始人把采集到的山野果品\粮食堆集起来,久而发酵天然成“酒”,真正的人工酿造,则是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的早期。据考白发现,找…  相似文献   

7.
盏间写风情     
但凡喝酒的人,不论雅俗,大都有过酒至酡然的惬意,也多少领教过不胜酒力的窘苦。如果只说自己微醺、酡然,不说烂醉、撒酒疯,就真有点关云长论战,只说战古城不言走麦城的味儿了。 我是喝酒的。享受过酡然的雅趣,也有过“走麦城”的窘境。不胜酒力倒也罢,最难敌宾朋满座时的盛情,“盛情”难却便是不胜人力了。劝酒的故事我经历过数次,  相似文献   

8.
《协商论坛》2009,(8):31-31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酒文化有着它自身的光辉篇章。自古以来就有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三杯草圣传的传说,酒中流出了无数华丽篇章……临颍县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有三绝碑、受禅台等历史遗迹,还有传承了先人的智慧与勇气,为振兴河南酒业而奋斗着的“长青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酒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传说仪狄造酒,也就是说还没有文字的时候就有了酒。以酒庆祝,以酒浇愁,以酒待客,以酒会友,酒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以酒切入的诗文名篇,数不胜数。曹操气度豪放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清照优雅闲适的“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王维情深谊长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最具代表性的恐怕要算李白的《将进酒》了:“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然而,最早关于仪狄造酒的文字记载却是这样的:“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  相似文献   

10.
有十个老头,相约每人带一壶酒来,大家聚餐,开一个欢乐的酒会。一个老头有私心,他想,我带一壶水去,混放在一起,谁也不知道。于是就灌了一壶白水去了。谁知别人也和他一样,大家都带了白水去。到喝酒时,可就热闹了。倒了一杯,发现一点酒味没有,以为是自己那壶水,不好说酒淡,反而啧啧称赞:“好酒。好酒。喷香,爽口。”就这样,大家喝了一肚子白水,还连连夸奖:“这酒真好,真好。”说这个故事奇,奇就奇在一个老头有私心,两个老头有私心,怎么八个、九个、十个老头都有私心?同样的私心,同样的欲念,同样的机会,同样的伎俩,…  相似文献   

11.
马剑 《中国保安》2014,(7):36-38
“你说毛队长啊,他呀,这个人有点严肃,很少笑。”“队长是个说话很随和的人!”“毛队长能喝点酒,但一喝就脸红。”  相似文献   

12.
醉酒     
在当今中国的酒桌上,劝酒法、激酒法、灌酒法比比皆是,五花八门。觥筹交错之中,你不来个烂醉,人家说你不仗义。你一醉方休,又常会遭人讪笑。于是,醉酒常发生在“高朋满座”之时。而我那次醉酒,却是在无人劝酒,无人激酒,更无人灌酒的情况下发生的。那回,只有两个人对饮──我和我的中学同学鲁。酒馆,也仅仅是一家极其简陋的路边野店。鲁和我曾是非常要好的同学。初一年级下半学期,我自华北平原来到这座城市读书时,听不懂一句江南方言。言语不通使我一度变得内向、胆怯、孤僻。当时,身为班长的鲁主动接近我,一句句地教我如何说…  相似文献   

13.
在酒文化的熏陶下,酒成为中国人餐桌上必备的助兴之物,饮酒也因此成为一种习俗,开怀畅饮,斟酌放情本是一件幸事。但是,如果饮酒者不能自我控制,共饮者不能及时注意,那么共同饮酒的行为就可能演变成一场悲剧,既伤害了共同饮酒者之间深厚的感情,又可能会导致饮酒人自身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4.
喝酒吗?如果是男爷儿们,可别说不会。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酒民,男爷儿们好意思说不会喝酒?连外国人都说中国人喝“疯”了,你一个男爷儿们硬说自己不会喝酒有谁相信?咱们中国的确是个“酒国”“,喝酒疯”是老祖先传下来的。当然,我们现代人不仅继承了老祖先的传统,而且把它发扬光大了。外国人总不理解我们中国人的酒中疯狂,说明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就这文化、这环境、这习惯,不“疯”才怪。很早很早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先大禹品尝到一种特殊的饮品,其味芳香,荡神惑意,于是惊曰:国之祸也!被大禹视为“国之祸”的饮品便是“酒”。大禹“遂…  相似文献   

15.
梁兆得 《当代广西》2010,(20):58-58
巴马民间的酒文化,堪与江浙一带的茶文化相提并论。当地无论是城镇或是乡村,不管干部还是群众,都对酒极有兴趣,有的还颇有研究。尤其是对于先富起来的居民来说,尝酒是一种极好的休闲消费方式。江浙人兴“品茶”,而巴马人则兴“尝酒”。“品茶”与“尝酒”,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获得殊途同归感觉和效果的饮食形式。虽然“品”与“尝”的对象有所不同。但“品”与“尝”的方式及方法几乎一样。巴马人尝酒,往往是先倒上半杯,然后用嘴唇呷上一小口,汲到嘴里慢慢品尝,让它徐徐润喉.最后自然流往咽喉深处……  相似文献   

16.
林剑 《两岸关系》2008,(5):70-71
山东人喝酒与山东人的性格一脉相通:率真、耿直与好强。山东人操守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酒文化:好酒,礼酒还斗酒。对于这种文化现象,东西南北评判不一:有人说,山东人喝酒“真热情”,痛快得真爽;也有人说了,山东人喝酒“太热情”,令人受不了。  相似文献   

17.
<正> 对于酒,记得我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是水做的液体,却有火样的性格,可谓是水火相容;这是皇帝大臣的杯中物,平民百姓的小乐惠,可谓是一视同仁。其实说到酒文化、酒文明,国人可以如数家珍,“十圣”之首便是“酒圣”,酒而有圣,且冠榜首,当只有文明可谈,岂有愚昧可说呢!酒,运用稻谷酿成的琼浆,从鲜果中取出的玉液,人们应当用理智去  相似文献   

18.
有少数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不注意小节,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其主要表现: 有酒必饮,酒后失态。有的领导干部不管公事私事,有酒必喝,一喝就醉,一醉就胡言乱语、丑态百出,说起话来颠三倒四,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简直像神经病人一般。  相似文献   

19.
正铁锅,山柴,猛火,羊肉,村厨,原生态爆炒,香味顿时飘满了林玉屯。两大桌人,满满当当。七弟,是留守家里的“家主”,回到老家,就得听他的。他说,今晚不喝你们那些高度酒,就喝家里酿的玉米酒。我和三哥六弟八弟都说好,除夕家宴,就喝家酒!我们兄弟定了,九叔黄武装、堂哥韩辉以及堂弟韩宪、显忠、显烨等人自然也听  相似文献   

20.
醉写“顾老二”王明义,隋振生写“顾老二”,得先喝二两酒,晕晕乎乎下笔才有味。哈尔滨往北68公里就是兰西小县。兰西县有三大“名人”,其中之一就是“‘顾老二”。一提“顾老二”,整个兰西县上至县长、书记,下至平民百姓,没有不知道的。近一点的人当面都称顾二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