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标"第二含义"问题是我国商标法修订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修订后的商标法对商标"第二含义"问题的规定比较原则.借鉴国外立法实践,结合我国商标法的现有规定,商标"第二含义"的适用范围应包括地名和地理标志,通用名称、图形、型号,描述性标志以及其他缺乏显著性特征的标志.使用时间长短和表明消费者态度的证据是认定商标"第二含义"的标准.商标"第二含义"的所有人不得排除他人在原有含义上正当、善意地使用与其商标相同或相似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商标合理使用,是为了说明自己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相关事实,便于消费者辨认,而对他人商标信息依法不经许可的使用;包括第一含义合理使用与第二含义合理使用两种形式,并有各自的构成要件。从行为的性质上看,商标合理使用抗辩是否成立,应以使用行为本身的性质,即使用行为本身是否合理为依据;从制度的设置上看,商标合理使用不是对商标权归属的重新分配,而是对商标权行使的限制。因此,"混淆的可能性"作为一般商标侵权的判定标准,不适用于针对商标侵权指控进行抗辩的商标合理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3.
商标必须具有显著性,但一个不具有显著性的标记在长期使用后会形成"第二含义"而获得显著性.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此种情况,现行商标法的规定却从法律上堵塞了这种实现合法化的可能性.本文建议对有关条文进行修改,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对商标犯罪对象的甄选 ,反映了立法者的认识能力、立法时的犯罪态势以及立法者对社会利益的综合衡量。目前我国刑法中商标犯罪的犯罪对象均为注册商标 ,对未注册商标不予保护。在注册服务商标的保护方面 ,我国刑法仍然存在漏洞。借鉴WTO规则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定 ,结合我国商标犯罪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进一步扩大商标犯罪之“商标”范围。但同时应注意刑事司法应当恪守罪刑法定原则 ,不能超越刑事立法任意扩大犯罪圈。  相似文献   

5.
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未对商标“平行进口”作出明确规定。依“权利穷竭理论”和“地域性理论”,对商标“平行进口”问题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在立法时对商标“平行进口”是禁止还是允许,一定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和国际公约、条约的有关规定。商标领域的“平行进口”、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版权领域的“平行进口”的立法倾向应有所不同,对商标“平行进口”应允许并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6.
合理使用制度是知识产权权利限制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在我国商标法中却对此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本文从商标合理使用的含义及其理论基础分析入手,解析商标合理使用行为的构成要件,针对我国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现状,就完善我国商标合理使用制度提出相关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实践中名人的姓名常被商家作为商标使用,而现有人格权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模式却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商品化权"概念,来重构对名人姓名商标化之法律规制模式.在界定知名人物姓名商品化内涵的基础上,有必要提出以商标的"第二含义"为标准,以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益为前提,有限度地允许商家的商品化利用,从而达到商家、知名人物与社会公益之间利益的一种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8.
商标犯罪是我国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商标犯罪在立法上存在的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将服务商标、未注册的驰名商标纳入到刑法保护之中,以及正确分析定性并规制反向假冒商标行为,有利于惩治和预防相关商标犯罪行为,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利益,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运用TRIPS协定来研究我国商标权刑事保护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在澄清该协定含义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我国对驰名商标并无特殊的刑事保护义务,但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引入驰名商标的概念仍有其现实价值;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行为方式不必扩展到非“两同”(同种商品和相同商标)假冒行为,反向假冒注册商标行为不应纳入假冒注册商标罪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0.
注册商标的专用权是商标法律制度保护的核心,作为立法宗旨之一,我国《商标法》总则第一条作了规定。但由于我国商标法律制度历史不长,尚有不完善之处,商标专用权未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商标侵权行为屡禁不止。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损害了商标权人和消费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1.
注册商标的专用权是商标法律制度保护的核心。作为立法宗旨之一,我国《商标法》总则第一条作了规定。但由于我国商标法律制度历史不长,尚有不完善之处,商标专用权未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商标侵权行为屡禁不止,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损害了商标权人和消费者的权益。 对于未经授权,在同一种类或类似商品上使  相似文献   

12.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涉及国家长远经济战略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用证明商标保护地理标志,存在证明商标的“公权利”性质与一般商标不同之处。在管理实施中存在缺陷,应建立法律法规审查机构和证明商标保护地理标志的统一管理机构,完善立法,增强可操作性,减少行政执法和司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为特色农产品获得保护提供健全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13.
2011年6月10日,浙江省法学会科技法学研究会在杭州专门就吉利“陆虎”商标案举行了研讨会。来自浙江省法学会、浙江省法学会科技法研究会、浙江省社科院等科研机构,杭州市仲裁委、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浙江办事处、吉利集团等单位,以及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计量学院等多所高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着“商标法热点问题研究以‘陆虎’商标案为例” 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本着维护法律正义,对吉利“陆虎”商标争议案提出了各自看法,观点各具匠心、百家争鸣,为保护中国企业合法商标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靠的实践依据。本刊收录、整理了有关专家、学者的观点,以飨读者,期望引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立法禁止商标反向假冒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他人商品(服务)上的商标、商号(姓名)抹去,偷换上自己的商标、商号(姓名),然后予以出售,构成对他人商标、商号(姓名)的反向假冒,属于严重的侵权行为,甚至属于严重的犯罪行为。反向假冒行为同正向假冒行为相比,因其侵权动机更具有战略性、长期性和公然性,其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有过之而无不及,故完全有必要用法律对其加以制裁。因此,多数国家的立法都将其规定为商标侵权行为,有些国家的立法甚至将其直接规定为犯罪。我国《商标法》和《刑法》对此尚无规定,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第1款只禁止对商品的厂家、产地等作“虚假宣传”,并不禁止不作宣传而径行出售反向假冒商标的商品,这种状况十分不利于驰名商标的保护和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因此,应修改我国的《商标法》和《刑法》,增加对商标反向假冒的禁止性规定。  相似文献   

15.
在商标与商号的权利冲突中,保护在先权利原则的适用不是绝对的,两者的强度大小起着重要作用.而商标的强度取决于其识别性,对于不同识别性的商标应予以不同保护,强识别性强保护,弱识别性弱保护.我国商标立法应依据识别性强弱对商标予以差别保护.  相似文献   

16.
李宝军 《工会论坛》2014,(2):99-101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商标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我国商标法律法规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商标抢注行为在现实社会中有愈演愈烈之势。针对这种严峻形势,国家应当从完善商标注册原则、建立商标防御制度、明确商标抢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性质三个方面完善我国商标立法,规制商标抢注行为,保护商标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商标可视性的理论局限和现实局限日益显现。应以《商标法》第三次修订为契机,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非可视性商标立法的经验,突破商标可视性的局限,引入非可视性商标,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商标立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商标法实行自愿注册原则,未注册商标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在以往的立法中,对未注册商标的规定明显不足。在未注册商标受法律保护的必要性、逻辑基础、立法模式选择及具体的条文设计等诸多问题上学界尚未达成统一认识,商标法的第三次修订也没有完全解决该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上述问题作出明确回答,完善对普通未注册商标的保护规定,充分发挥商标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商标法的实施,对加强商标管理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其立法的缺漏和理论上的争议依然存在,表现在商标权与商标专用权的概念界定、商标侵权的归责原则、以及商标淡化等方面。商标权与商标专用权的含义不同,但在立法中却是作为同义语来使用的,其侵权行为的归则原则是一个突破于传统民法理论的混合原则;另外,在侵权界定时应将淡化侵权行为明确于立法当中,以做到司法统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古代“礼法”的含义和继承“礼法”传统的现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了粗浅的论证。对于我们今天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有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