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违约损害赔偿是最重要、最常见的违约救济措施 ,统一《合同法》虽就违约损害赔偿进行了一定的完善 ,但在损害赔偿权利主体、损害赔偿范围的限制规则、损害赔偿的范围、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等方面 ,仍存在许多不足与缺陷。文章在对上述诸问题进行分析、检讨的基础之上 ,提出自己的立法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伪劣种子导致农作物减产或绝收,该损害赔偿责任的定性在理论和实务上有较大争议,国内外司法实践存在违约损害赔偿责任和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两种责任定性。英美法国家几乎都采用前一种定性方案,适用违约责任的救济规则。我国存在两种责任定性的立法和司法实践,适用合同救济规则还是侵权救济规则不甚明确。种子损害赔偿责任应定性为违约损害赔偿责任,适用违约救济的相关规则。  相似文献   

3.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对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给予赔偿,英美法系国家对违反特殊类型的合同导致的精神损害给予赔偿,但该规则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逐渐显得苍白无力,法国法确定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一般规则.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增强的今天,我国应该结合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实际情况,比较借鉴它国的先进经验,通过对《合同法》第113条的扩张性法律解释,确立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一般规则的构成要件,同时对其赔偿范围进行限制,使受约人和违约人的风险和利益分配达到均衡.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通说认为,违约责任的赔偿范围不包括精神损害,精神损害赔偿由侵权责任来解决。笔者认为,仅靠责任竞合理论来保护违约中受害人的精神利益是不科学、不充分的,精神损害赔偿应该纳入到违约责任中。我国立法中尚不存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明确规定,但也难得出禁止性结论。面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发展大趋势,我国应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做到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5.
精神损害赔偿应该纳入到违约责任中,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具有正当性。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违约责任能够更好地体现法对人的终极关怀,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是弥补责任竞合制度缺憾的必然要求,合同法赔偿客体不断扩大使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成为可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构建,可从其适用的法律依据、范围界定以及防止滥用等三个方面进行合理规制。  相似文献   

6.
信赖利益是两大法系学理及判例在讨论和确定合同损害赔偿范围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但两大法系对信赖利益的理解和使用存在分歧.在学理上进一步认识信赖利益之含义,统一对信赖利益的理解,将信赖利益之赔偿引入违约赔偿情况下加以适用,对于在立法、司法和学理上认识违约赔偿的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强制履行是主要的违约救济措施之一,与损害赔偿等救济措施具有同等地位。法经济学主张强制履行的选择与否应着重突出其效率性。强制履行在促进合同投资和实现当事人收益最大化方面效率性明显。与其它违约救济方式相比,在特定案例中更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我国合同法对强制履行的规定体现了合同自由原则,充分尊重了当事人的选择权。  相似文献   

8.
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关于根本违约的判断标准有两个,即违约造成损害的严重性(客观标准),违约造成损害的可预见性(主观标准)。根本违约采无过错责任原则。一旦构成根本违约,买卖双方均可采取的救济措施有:宣告合同无效、损害赔偿和实际履行。我国《合同法》吸纳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根本违约制度的理念,并在立法上加以创新和完善,但实践证明,我国《合同法》在解除合同的条件等方面,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预期违约是英美法上的制度,但现已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与实际违约不同的是,一方当事人预期违约后,非违约方可以选择接受预期违约,在履行期届至前解除合同,请求损害赔偿;其也可以选择不接受预期违约而坐等履行期的到来从而寻求实际违约救济.此外,非违约方还可以寻求中止履行、要求实际履行或者支付违约金、定金等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10.
特定履行和损害赔偿分别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可以首先寻求的救济。特定履行在实施难度、对人身自由的妨碍、对经济理性的容纳度等方面,损害赔偿在量化、预防违约、道德追求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容易引起攻击的地方。两种救济在深层理念上体现了对合同制度功能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对两种救济的不同态度,会在其他相关的法律制度形态上产生影响。实务中,两种救济都有较大的、各自更为合适的适用空间。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仅在侵权法领域适用,排除了在合同法领域适用的可能。然而在合同违约的情形下仍然可能造成守约方严重的精神损害。同为精神损害,只因造成的原因不同而不能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其公平合理性便值得斟酌。纵观国外立法和司法判例,均在不同程度上认可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加之现代法从形式正义转而追求实质正义的发展趋势,在我国逐步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符合现代法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的。笔者拟通过初步的理论分析和反思,提出在我国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预期利益损失获赔是一个比较极端的原则,对原告尤其有利,所以法律在承认预期利益损失可获得赔偿的同时必需制定相关的限制原则,以保持合同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平衡。合理预见规则是一重要的限制措施,目前,我国的合同法也顺应了国际潮流,采用了合理预见规则作为违约损害赔偿的限制手段,但比较而言,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的过于简单、笼统;为此,在司法实务中应在借鉴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合理预见规则的具体适用的基础之上,探索出适合我国的合理预见规则理论,同时,对《合同法》第113条予以检讨。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对流质契约采取的是禁止的态度,我国亦不例外,但是现代各国的许多学者对此已经产生了质疑。流质契约具有维护私法自治、提高市场经济效率和实现各种制度协调发展的优势,其存在的缺陷完全可以用现存的法律制度来调整,没有必要事先在法律中做出禁止性规定。流质契约的禁止并不能如初地维护债务人的利益,有时甚至还会因为担保物的贬值或市场竞争的约束机制而损害债务人的利益,所以流质契约的解禁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违约责任在精神损害赔偿中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损害赔偿是一个长期引起争议的话题 ,对于违约引起的精神损害应否予以赔偿更是众说纷纭 ,通说也认为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不应予以赔偿。本文从叙述精神损害赔偿的发展历程开始 ,通过理论分析与比较法上的考察 ,初步论证了违约责任在精神损害赔偿中的适用。  相似文献   

15.
论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契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契约 ,是对契约相对性原则的突破。基于诚实信用与公平正义原则 ,契约法不仅保护当事人的预期利益 ,还要保护当事人的信赖利益 ,由此 ,债务人对债权人及其相关的第三人都负有照顾、保护的义务 ,怠于履行此义务 ,应负损害赔偿责任 ,我国应吸收此制度 ,以完善债法体系。  相似文献   

16.
《合同法》实施后,在违约金是否可以和赔偿实际损失并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笔者从三个方面论述后认为在目前《合同法》违约责任的体系中违约金和赔偿损失实际上并没有并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预约合同初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约合同的本质是契约。预约合同最早存在于买卖、使用借贷、消费借贷等个别契约之中 ,后被有些国家扩及于所有契约。不同国家对预约合同的立法模式不同。预约合同的成立与效力原则上适用一般合同的规定 ;违反预约合同侵害了一方当事人的信赖利益 ,应承担违约责任。我国立法上应补充预约合同的规定 ,完善合同法。  相似文献   

18.
虽然和解合同在我国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但是我国立法中并没有对其做出可操作性的规定,而且关于和解合同的研究也一直是目前国内法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拟参考各国成熟的立法体例,借鉴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学界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和解合同的概念、要件等基本问题的考察和梳理,以期获得对和解合同的效力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预期违约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法系的不安抗辩权制度起到了救济期前违约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大陆法系的预期违约规则。但不安抗辩权制度只是预期违约制度的一个方面,远非预期违约制度那样全面、完善。我国《合同法》在借鉴大陆法系不安抗辩权制度的基础上,呈现出向英关法系预期违约制度逐渐靠拢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