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开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课程,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十分必要。由于受历史和现实、主客观因素影响,构建反映理论体系和教学规律要求的教学体系,还需亟待解决一些主要问题。正确处理科学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之间关系,坚持整体性原则和紧密依托学科建设是基本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体系建构的前提、关键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概论》课教学中的民族意识教育是引导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切入点,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认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与现实作用。《概论》课教学中的民族意识教育可围绕着重温独立自主方针,坚持中国特色道路;坚持“一国两制”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继承先辈未竞之业,实现民族全面复兴等方面进行。要将民族意识教育有效地贯穿于整个《概论》的教学过程,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实现课堂教学校内外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因脱离生活特别是学生生活,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以马克思的生活理论为基础,确立新的教学论前提,并在实践中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生活化,是提升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实践教学环节在“概论”课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概论”课实践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情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着眼于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能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概论”课可以运用图片、图画、影视、动画、电脑课件以及学生自身的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情景教学。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网络化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效果的有益尝试。在网络化教学模式构建中,要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通过新的教学设计,探索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2013年8月新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下文简称《原理》)教材与2010年6月旧版教材从篇幅形式、内容特征、改编信号、新版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整体对比和点评,为《原理》课教师把握新教材信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命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内在契合性,能够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走向辩证融合。从内容维度切入,二者在社会理想、价值导向、内在特质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契合性,因此二者有结合的可能性。以现实维度观之,二者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服务于中国实践的需要。从实践维度出发,新时代要在“固本培元”“和而不同”“古为今用”“扎根人民”中主动探寻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对新时代继续推动理论创新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建设中的最新成果。大学生通过高校思政课全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能够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升理论素养及实践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必须做好学生学情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教学提升几个方面,真正让理论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实现高质量教学。  相似文献   

9.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这门科学传授给学员,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 首先,要注重逻辑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由基本概念、原理组成的。这些基本概念原理不是松散的、毫无联系的,而是由一条看不见的“线”连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所谓看不见的“线”就是它的逻辑性。我认为,讲授这门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这条“线”  相似文献   

10.
由倪志安教授等著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体系——基于实践思维方式的阐释》立足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基于实践思维方式的阐释,试图构建一个适合课堂教学的体系框架,这也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这部著作的突出特色在于:它既是一部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的独特理解,并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建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教学体系的教学成果,义是一部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独特视角进行研究和阐释的科研成果.作者认为在教学中首先要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和逻辑.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归根到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要设计成功,以下几个问题不容忽视:在选题时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情况和实际需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其次还要考虑到"原理"课的课程性质;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专题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在教学环节方面,要预先安排好老师讲授的内容和时间及学生参与的内容和时间。  相似文献   

13.
于营 《理论前沿》2009,(6):24-26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相对发达阶段”后,西方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知识分子以西方哲学视野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和对社会现实的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比较,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资本主义相对发达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传统继承和发现,体现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所谓“现代化”的努力;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又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相违背,是用唯心主义和西方社会学说的某些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和扭曲,是一种具有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的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命题是新时代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考察二者相结合可从三个方面思考:何以必需、何以可能和何以实现。何以必需和何以可能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如何进一步实现二者相结合则是思考的重点。本文认为,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同时,要不断推进二者的深度融合,反对“以马代儒”和“以儒代马”等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5.
浅谈法语泛读课教学汤延英法语“泛读”课或称“阅读”课,是法语的一门基础课。我从事这门课的教学数年,颇有体会。我想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开设该课程的意义、选材、讲授方法等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与同行们交流切磋。一、开设泛读课的意义通常所说的阅读一般...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必然的历史选择过程,从传播学的视角检视这一历史过程,可以得出:中国历史上自古就存在“中国化”现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化”过程中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化”质的飞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化”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式提出。这一历程的实现,既源于外来文化传播的历史铺垫,又实现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对近代中国国情对革命理论苦苦追寻的深刻回应,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起到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样极为关键。回顾这一历程,有助于更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从而得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高校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的方法模式,都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实践的需要。这种状况也是造成目前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仅为完成任务而学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改革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模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解决不可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页)这一指示,为  相似文献   

18.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原为活生生的有机统一体是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的前提.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笔者以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大体上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基本理论和具体结论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各个阶段的内在统一性.那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来说.它的整体性或有机统一性的根据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种根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目前的“概论”课教材,理论性很强,但缺乏感性资料和对社会变革的具体描述,所有知识点、理论、结论等,都建立在纵论、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学生没有亲身经历教材描述的社会发展过程,缺少必要的感性体验,不容易形成正确的理性认知,这就给理论灌输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在“概论”课教学中,应补充各种相关视频、音频、图像、图表、数字背景资料,增加对“社会现代化理论”等社科理论的科学介绍,重视对时事政策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培养学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科学、深入地理解。  相似文献   

20.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做到真懂,全面动态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做到真信,从内心深处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到真用,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