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沈葆桢对祖国有四大贡献:一是创办船政(被誉为“爱国、清廉、务实的洋务派”),二是创建海军(被誉为“中国海军之父”),另外两件则是保卫台湾、开发台湾。中国历史上保卫台湾的第一位功臣是郑成功,第二位功臣当属沈葆桢。探讨和宣传沈葆桢保卫台湾、开发台湾的历史功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沈葆桢对祖国有四大贡献:一是创办船政(被誉为“爱国、清廉、务实的洋务派”),二是创建海军(被誉为“中国海军之父”),另外两件则是保卫台湾、开发台湾。中国历史上保卫和开发台湾的第一位功臣是郑成功,第二位功臣当属沈葆桢。  相似文献   

3.
沈葆祯从兴办"番学",亲自编写教材《训番俚言》,以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伟大业绩教育台湾民众,尊重台湾民间信仰以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实施台湾本土教育,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于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台湾《时报周刊》于2007年7月19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发现郑成功传人——第九代孙台湾生根》。该文称:"郑成功究竟有无留后?一直是历史学家争议的话题。明末‘延平郡王’郑成功,是经营台湾最重要的人士之一。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5.
民族英雄郑成功以收复台湾而名垂青史,有力地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和中华民族的尊严.但其父郑芝龙对台湾发展的影响却不为众人所知.开发宝岛,促进贸易发展,这些史实再次有力地证实了郑成功和其父郑芝龙对台湾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沈葆桢在台湾期间招募乡勇、移民垦荒,尊重民间信仰,凝聚台地民心,体现了其治台的过人之处。  相似文献   

7.
认同问题是两岸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两岸认同的基本要素包括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目前,台湾民众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但在"国家认同"上则呈现出更趋"台湾主体意识"的倾向。基于台湾民众现阶段的认同问题,应最大限度地增加有利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元素,真正推进"先经后政,先易后难"这一对台工作新思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闽台儒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宋代,朱熹集理学大成,创立闽学。明末清初,郑成功把东林、浙东注重民族大义、经世致用的儒学带到台湾。清朝统一台湾后,积极提倡有利于安定社会、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闽学,压制明郑时期儒学。因此,在闽台儒学的传承中形成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儒学传统。鸦片战争后,台湾的两种儒学思想合流,而郑成功的儒学思想成为主流,在反抗外国侵略和日本占据台湾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台湾"3·20公投"的结果,一方面表明和平、稳定与发展仍是台湾民意的主流,这一主流民意是导致陈水扁等人策划的"3·20公投"流产的主要原因,是制约台独势力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也表明仍有相当一部分台湾民众的民意受到了台独思想的蒙蔽,反对"台独"、遏制"台独"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今后我们应当继续高扬"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旗帜,进一步做好争取台湾民心的各项工作,促进台湾民众的民意朝着反对"台独"、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转化,形成对"台独"更加有力的遏制.  相似文献   

10.
台湾"3·20公投"的结果,一方面表明和平、稳定与发展仍是台湾民意的主流,这一主流民意是导致陈水扁等人策划的"3·20公投"流产的主要原因,是制约台独势力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也表明仍有相当一部分台湾民众的民意受到了台独思想的蒙蔽,反对"台独"、遏制"台独"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今后我们应当继续高扬"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旗帜,进一步做好争取台湾民心的各项工作,促进台湾民众的民意朝着反对"台独"、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转化,形成对"台独"更加有力的遏制.  相似文献   

11.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发生在清代的一件震撼全球的壮举. 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屿.岛上物产丰富,土地肥沃.自古以来,中国劳动人民就在岛上生活.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开发和建设这美丽的宝岛.  相似文献   

12.
正为进一步弘扬岭南文化,加强粤台文化交流,开展文化统战工作,以文化艺术为平台,通过文化软实力来增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凝聚两岸共识,2013年9月下旬,广东中华文化学院"两岸同心?书画同源"书画摄影文化交流团赴台湾进行交流和考察。参加此次文化交流的人员基本上是第一次到台湾,在此之前大家对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情况只有间接认识,了解不深。通过交流考察,看到了一些实际的情况,认识  相似文献   

13.
<正>一、前言一九八七年一月,大陆出版《郑成功族谱三种》①,是书附录三件相关墓志铭,而正文部份汇刊族谱三种,包括:日据时期首先发现于台湾之《石井本宗族谱》,及两种大陆不久以前"新  相似文献   

14.
史载;1623年(明天启三年 清后金天命八年)荷兰占领台湾、澎湖,并进犯厦门.但很快由福建巡抚南居益出兵收回澎湖.而台湾则一直为荷兰占据达38年之久.其时也因中国大陆正处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内战不息,才给外侮势力可乘之机.但任何事物都具两面性,30多年的战乱也铸造出不少爱国忠贞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便是其中之一.郑成功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生于1624年  相似文献   

15.
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民意心理基础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因此,台湾问题是台湾的民心取向问题,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问题。面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在中国国家认同上的错位乃至危机,推进两岸经济交流,加强两岸相互了解,塑造两岸共同记忆,厚植两岸共同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有利于台湾民众中国国家认同的元素,才能真正推进“先经后政,先易后难“这一对台工作新思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族群关系是台湾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省籍问题和族群矛盾一直以各种形式困扰着台湾社会."新台湾人"、"新台湾人主义"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台湾岛内的强烈反响,也引起了大陆和海外人士的高度关注."新台湾人主义"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整体性的构建"、"主体性的伸张"和"独特性的强调",它得到了台湾多数民众的认可,对台湾岛内社会整合、政治文化及两岸关系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前,台湾各界对"一国两制"的看法十分混乱,真正拥护的是少数,坚决反对的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是处于怀疑和无知状态.台湾当局及一些既得利益者一直在恶意攻击"一国两制",说"台湾不是香港,绝不可能接受‘一国两制'","绝不可能使台湾成为第二个香港".他们并不了解"一国两制"有香港模式,有澳门模式,也会有台湾模式.笔者认为,台湾问题远比港澳问题更复杂,应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发动民众,民主探讨,共创"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使各方都能满意,真正做到"双赢".  相似文献   

18.
政治转型以来,台湾民众的体系认同发生了显著变化.李登辉、陈水扁时期推行"去中国化"长达20年,致使小部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观逐渐异化,"台湾认同"的乡土认同观逐渐强化.在多元政治社会化的复杂影响下,更多发生体系认同变化的台湾人因国家认同迷失,转而依赖乡土认同的归属感.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分析,作为政治文化变迁的主要内容,体系认同变迁既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又离不开政治环境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政治社会化的连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台湾民众统独心态的形成和变化受着特定时空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特殊的历史境遇使台湾民众产生了浓重的悲情意识和台湾情结;两岸长期敌对和分隔状态使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产生疏离感;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使台湾民众形成自我优越感;“台独”成为台湾当局主流意识形态,严重冲击和操控着台湾社会心理。未来存在诸多促进民心向统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台北市     
台北市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面积272平方公里,人口220万,是台湾第一大城市。 台北最初叫大加蚋,又叫艋(舟甲)、文甲等。在台湾的开发史上,台北盆地原是开发较晚的区域,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以后,曾派兵由淡水港口南港溯流而上,至海口一带开垦。1708年才有福建、泉州人来台北垦殖,先拓新庄、后移万章,掀开台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