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民收入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小舟 《理论月刊》2005,(3):164-166
农民收入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有效的实现农民增收,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民收入关系密切,但是,财政支农资金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财政支农资金及其组成对农民收入增加的绩效。  相似文献   

2.
《山西政报》2013,(9):32-35
晋政办发[2013]46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管理和监督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3年4月19日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管理和监督的意见省财政厅为了加强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管理和监督,确保国家和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位,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安全有效使用的长效机制,现就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管理和监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财政支农项目  相似文献   

3.
财政支农两千亿农民受益毛毛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健  牛纪伟  段羡菊 《半月谈》2004,(10):50-53
记者最近调研时发现,作为政府对农业扶持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每年全国的财政支农投资规模在2000多亿元。但由于支出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原因,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率很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中有70%左右用在了农业行政事业单位上,而没有用于农业生产本身。  相似文献   

4.
李振海 《湖湘论坛》2013,(4):38-40,108
湖南省石门县地处湘西北,属于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现行财政支农政策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存在配套压力大、资金支出结构不尽合理、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一是尽量减少对县级基层单位的配套要求;二是调整完善支农资金支出结构;三是改革完善支农资金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詹花秀 《长白学刊》2007,(3):99-102
财政支农资金是农村资金的重要来源。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里,我国财政对农村的投入显然不够,近年来有所改善,但财政资金注入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其使用效益低下,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财政资金注入方式,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富川瑶族自治县通过整合支农资金,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有效地突破了财政支农投入不足的瓶颈,缓解了资金供求矛盾,促进脐橙、烤烟、无公害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据统计,2008年,全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在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资金总量达到3399.5万元。全县烤烟种植面积27171亩,比上年增加3877亩,实现烟叶税1172.72万元,增幅达64.31%;种烟户户均收入达1.17万元,创近年来最好收益。  相似文献   

7.
万道琴 《人民论坛》2011,(9):138-139
我国目前财政支农规模不断增大,增长逐年提高,营造出了有利于更多资金投向"三农"的金融环境。但目前财政支农的力度不够,支农结构不合理;农村金融主体较少,金融资源外流,服务资金短缺。要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把财政和金融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提高融资效率,并建立信贷担保基金。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财政支农规模不断增大,增长逐年提高,营造出了有利于更多资金投向三农的金融环境。但目前财政支农的力度不够,支农结构不合理;农村金融主体较少,金融资源外流,服务资金短缺。要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把财政和金融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提高融资效率,并建立信贷担保基金。  相似文献   

9.
杨石明 《政策》2013,(9):60-6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公共财政必须对其提供特别的支持。统计显示,农业GDP与农业财政支出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农业GDP增长率与农业财政支出增长率基本同步,且前者总是大于后者,呈现"杠杆效应"。如何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在支持农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一、当前财政支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关键绩效指标法建立我国财政支农绩效评价体系,从目标和指标的确立,到运用计量经济的VAR模型进行绩效指标的分析,最后对绩效评价体系结果的导出,得出的结果是:在我国现存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效用最大,农业科技虽有较大潜力,但现时效果仍不明显;加强对支援农村生产资金管理力度,加大农村救济费的支出,才能从整体上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相似文献   

11.
《时事报告》2006,(4):8-9
1月6日,财政部农业司司长赵鸣骥明确表示,“十一五”时期将突出创新支农机制、加强政策研究、规范资金管理三项工作重点,大力推进财政支农工作。2006年要切实抓好六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海南农业提升到了建设"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的高度,提出了"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的具体目标。要完成党中央赋予我们的各项重要任务,除了加强领导、搞好规划、政策引导、制度建设和加大投入之外,当前最重要的是用好管好财政支农资金,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应有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罗辉 《政策》2004,(3):14-15
财政支农是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政策工具。近年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履行支农职责,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财政资金和财政管理等手段,全面落实财政支农投入政策,不断优化支农支出结构,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在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新的一年,我们将根据省委、省政府针对“三农”工作所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工作自觉性和主动性,认真履行财政支农职责,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重要启事     
《公安研究》2009,(3):96-96
彭克强在《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撰文认为,依据1987年至2006年时序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改革以来,政府扶持“三农”的财政与金融手段均陷入困境,财政支农效率低下与金融支农积极性不高并存且互为表里;而财政与金融彼此割裂地单干式支农是二者均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基于此,为提升财政、金融支农能力,就必须以整合观为指导,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在支农上的比较优势,以强化支农资金的政策功能和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超过1.2万亿元,约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1/5。怎样管好用好庞大的财政支农资金,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安徽省来安县在开展水库移民后扶的工作中,在财政资金一定的情况下,让农民根据轻重缓急,自己选项目;在  相似文献   

16.
刘革  邓庆彪 《求索》2007,(5):16-18
本文运用复合DEA方法对1995年~2004年我国财政支农的规模经济效益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其中的4年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其余的6年规模收益不变。影响国家财政支农绩效最重要的投入因素是支农支出的规模,其次是农村救济费的投入。  相似文献   

17.
采用VECM模型和岭回归等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1978—2012年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从规模影响上看,尽管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当期效应未显现,但之后逐期递增的长期促进效应显著。从结构影响上看,各项财政支农支出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正向作用,其中科技三项经费的贡献最大,基本建设费次之,生产及事业费、农业救济费的贡献较小。主要政策含义在于,增大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发挥财政杠杆效应,以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8.
城乡差距并没有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而缩小反而出现持续扩大的变化,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源是城市偏向的财政制度。通过利用1997—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从城乡产值差距来看,在城市偏向的财政体制下,经济建设支出与民生支出的交互项符号为正,这说明了它们与城乡差距呈正相关;第二,从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来看,经济建设支出与民生支出的城市化偏向是扩大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因为两者的交互项符号都为正,而且在统计上很显著;第三,作为农村发展的专项资金,财政支农与城乡差距呈负相关,这说明它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所以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9.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财政支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基础,有效的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增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农的投资现状,就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财政支农投资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10年7月,罗山县人大常委会成立调查组,对以村卫生室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从而引出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话题——村卫生室建设的探索罗山县的村卫生室建设始于2008年。如今,该县248个村卫生室全部建成投入使用,设备配备率、村医入驻率、村医规范化培训率和村卫生室规范化管理率均达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